百科知识 南通民间土布染织工艺:历史沿革和分布情况

南通民间土布染织工艺:历史沿革和分布情况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通民间土布染织工艺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南通濒江临海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丰厚的耕织文化历史底蕴,成为全国著名的蓝染之乡、产棉之乡、土布之乡。南通土布染织工艺的生产工序主要分轧花、弹花、搓条,纺纱、戽纱、染纱、浆洗、络筒、整经、上机、织造等步骤。南通最终取代江南,一跃而成近代中国著名的土布之乡,成为历史上继松江之后我国传统土布织造工艺的复兴之地和集大成者。

南通民间土布染织工艺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南通濒江临海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丰厚的耕织文化历史底蕴,成为全国著名的蓝染之乡、产棉之乡、土布之乡。这里的种蓝制靛业,明嘉靖间“岁贡(土靛)达三千五百斤”,为当地重要朝贡特产。这里的植棉业,乾隆年间就由“沙花”发展为“通花”,“刀韧丝长,冠绝亚洲”。这里的土布业,嘉道年间已由“稀布”而“尺套”,进而为“通海大尺布”。数百年来,南通棉乡男耕女织,“家家习为恒业”,史有“木棉花布之产甲诸郡”之称。19世纪末,南通土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独特的工艺印染以及粗厚坚牢、经洗耐晒的特性享誉海内外,成为地方一大特产,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至日本、南洋群岛诸国,年销量高达1700万匹以上。20世纪初叶,南通土布的兴盛奠定了大生纺织企业的成功崛起,共同创造了近代南通社会经济的历史辉煌。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土布生产基地渐见萎缩。民间手工纺织技艺的传承主要在沿海地区农村零星维系;传统靛蓝印染作坊生产则在个别老镇得以存活而未曾中辍。

印布(整经)

历史上,南通土布染织工艺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通州县所辖的崇(明)海(门)地区、通州以及如东、如皋沿海沿江一带。这里濒江临海的地理环境宜于棉花种植,特别是崇(明)海(门)地区为新涨沙地,早年为江南移民所开垦,发展了耕织生产,风气所及逐渐播布通州境内。清末以后,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包括兴仁、白蒲、平潮、金沙、西亭五大专业土布生产基地,以及关庄、县庄、京庄、杭庄和灰坯帮五大销售体系,通州二甲镇、如皋袁桥镇、石庄镇则为著名蓝染之乡。

染纱(靛蓝染色)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南通民间土布染织采用单绽手摇纺车纺纱,脚踏手投梭木机织造,染色、摇筒、牵经、络纬、穿棕、嵌筘等工序,均保留了较原始的方法,传承了中国古代手工染织技艺的宝贵历史遗存。南通土布染织工艺的生产工序主要分轧花、弹花、搓条,纺纱、戽纱、染纱、浆洗、络筒、整经、上机、织造等步骤。各工序具体又细分若干流程。如整经工序,由排桩、套筒、牵经、捉高(起绞打丝)、挽经、印筘、落轴等工段构成。上机工序包括:穿综、嵌筘、挂综、调机等一系列精细功夫活。挂综之综片少则2叶,多则4叶、8叶、12叶乃至16叶。挂综时,芽叶与里叶相互搭配分组以控制开合起花;复杂的花纹,综片间的搭配组合可多达32组、64组之多。这在手工棉纺织技术中堪称极致,为南通地方一绝。南通土布选用天然植物染料或矿物染料(土染)为主要染色剂。当地农家自古有种蓝制靛的染织传统,染织出的土布,色牢度高,经洗耐晒,且具有健肤防霉蛀的环保功效。

南通土布工艺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呈现丰富多姿的地域个性特征,形成通如(通州、如皋)土布与启海(启东、海门、如东)土布两大风格流派。

地处崇川腹地的通州、如皋地区乡民,多为本地土著居民,俗称“老岸民”。“老岸民率皆舒缓而善拘守”。他们拥富庶之乡,安土重迁,恪守传统,习尚淳质。这种保守而乏振作的民风哺育了通如土布凝重、稳定的传统风格。在土布织造上,更多保留了质朴、淳厚的古风。通如土布用色简单素雅、图案凝练庄重,经纬纱线均取蓝白二色以及少数黑与白经纬交织、搭配起花,产生出丰富的灰色效果,给人以素净朴实之美。传统品种有蚂蚁、柳条、芦菲花、桂花鱼鳞格、金丝银丝格等。构图严谨大方,外观清秀纯净,散发着苏北农村质朴、恬淡的生活气息。

居住在启东、海门以及如东沿海一带的海门移民,他们世代濒海垦植,屡遭乡土涨坍忧患,因此“迁地谋食习以成风”,在他们身上凝聚了一种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品性。表现在土布工艺上,则显得灵动多变,富于创新。启海风格土布的花纹虽也以几何图形见长,却更强调鲜明的节奏感和装饰效果。擅长突破工具和工艺的制约,经纬交织与提花、织锦技术的交替使用,在有规律的芦纹韵律中,穿插组成十字形、口字形、菱形、回纹等连续几何图案,点缀以桂花、枣核、竹节等小纹饰造型,简朴中蕴涵丰富,格律中体现变化,形成别具审美价值的启海风格系列土布。其代表性纹样有芦菲花系列土布、竹节布、双喜布、皮球花、彩条布等。

插筘(嵌筘)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产品

南通的棉纺织技术源自江南。宋元之际,南通崇海沙地最早为江南移民开垦,发展了耕织生产。明清之交,耕织生产逐步播迁通州之境。此后海岸的迅速外移,大片江海新生滩地涨出,招致更多崇海棉农拥入江北。江南新兴的耕织技术也随江南移民一路播徙,给当地带来棉纺织技术的普及与推进。因此,南通成为苏北地区最早、历史上仅迟于松江、上海、太仓的土布之乡。江南移民在此开疆扩土,耕织生产,成为当地一支庞大的外来族群,被称之谓“海门人”。明清之际,南通棉产丰沛,耕织技术紧跟苏南,流通以广。但由于受江南棉纺织中心的强势所盖,加上大江阻绝,扼制了通海地区土布生产的商品化发展。(www.daowen.com)

纺纱(手摇纺车)

进入19世纪中叶,由于太平战乱与洋纱洋布倾销的双重打击,整个江南土布中心遭受彻底破坏而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可怕的历史空白与文化断脉,却由南通土布在苏北大地薪尽火传,发扬光大。南通滨江沿海棉乡居住着数以百万计的“海门人”。他们的祖先来自江南。数百年来,他们操吴语、守苏南习俗,辟地而居,自成一族;同时也传承下来江南地区一整套成熟的土布工艺绝活。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的建成开车,标志着南通土布的历史性崛起。大生纱厂奉行“寓工于农”、“土产土销”的土布工业战略,推动了南通地区土布经济的整体繁荣。20世纪初,张謇在苏北沿海倡导棉垦事业,30万海门移民北上拓植。南农北移促进了棉纺织技术在苏北的传播、交流、融合以及当地土布业的空前发展。鼎盛时,南通农村专业土布织户达10余万户,从业人员越百万众;通地布庄500余家、花行300余家;北销关庄大布年达800万匹,土布年总产2000万匹。南通最终取代江南,一跃而成近代中国著名的土布之乡,成为历史上继松江之后我国传统土布织造工艺的复兴之地和集大成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通土布产销急剧衰落;六七十年代的特殊岁月里一度悄然复热,但仅限于自纺自织、自备所需;进入80年代基本歇业。其工艺传承也一度呈现断裂。

传统南通土布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本色土布(俗称大布)与花式土布(俗称蓝货)。蓝货中的色织土布是南通民间工艺土布中的上品,代表了南通土布染织工艺的精华与最高成就。色织土布的生产采用传统木机多梭投织。图案造型皆取自当地水乡景物。织手能在局限的布机上,充分发挥纱色、穿综、手法上的变化,创造出层出不穷的新品种、新花样。早期织纹有蚂蚁纹、芦菲花、柳条、桂花、金银丝格等,外观素净朴实。尔后相继出现竹节、枣核、双喜、芦纹格子、皮球花、彩格布等诸多纹样,用色趋于明快,花纹富于变化,织造工艺也不断突破创新,出现大量提花织锦类品种。仅芦菲花系列土布就涌现出数十个花式品种,如田字芦菲、井字芦菲、称心芦菲、水纹芦菲、碗架子芦菲、窗格子芦菲、喜字芦菲,以及芦菲、桂花格、芦菲双打格、寿星格、缠万字、如意花、满天星、月牙木梳背、苍蝇脚、韭字骱骱花……等等,不胜枚举。民间流传的土布品类及花形图案多达六大类数百余种。纹样组织包括平纹、斜纹、提花、织锦等。受各地棉乡地理条件、民俗风尚、生活习惯的差异影响,南通土布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形成各自不同的地域个性特征与风格流派。

主要价值

南通土布染织工艺精湛,民族特色鲜明。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南通土布工艺是反映该地区人民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个性特征与审美情趣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在江海大地上一代代父老乡亲勤劳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与丰硕成果,南通土布是我国700年棉纺织手工技艺保存完整、流传有序、沿续至今而宗脉未断的杰出代表,也是见证我国传统棉纺织技艺的活的历史标本,其传承保护有着厚重的历史研究价值。

穿综与挂综

南通土布染织工艺源自生活、源自自然,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淳厚秀朴的风格、大胆巧妙的构思凝聚了劳动者质朴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艺术才华,是对自然美的高度提炼、概括与再创造,反映了中华儿女纯朴、智慧的思想素质和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其传承保护有着丰富的工艺审美价值。

南通土布染织工艺是开创江海文化的历代祖先留给后世的一份民族经典工艺瑰宝,突出地代表了民族的共同文化认同,反映了江海民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有生活方式、生活智慧与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我们今天再展南通雄风的力源所在,其传承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价值。

目前保护情况

专家组成的“南通土布课题组”,对南通地区民间土布工艺展开社会调研、田野考察以及范围广泛的土布、纺织机具征集工作,同时开展南通土布课题研究工作。研究课题包括南通土布的历史、现状、工艺特征、保护与开发等诸多方面。课题组专程去启东、海门、通州、如东、市郊等地区征集代表性土布纹样百余种、近万米,以及各个时期的成套传统手工纺织机具。在通、海、启三地先后创立了手工纺纱保护基地、手工织造工艺保护基地、手工织带工艺保护基地,特聘当地老一辈手工纺织技艺高手钱井义(通州)、苏锦芳(海门)、毛素娟(通州)为项目传承人,对传统纺织技艺开展保护与传承活动。2005年初,一个由本市博物馆、高校以及长期从事地方民俗文化研究的有关学者组成的课题组与民间老艺人共同配合,恢复了南通历史上消失了30多年的八蹑八综提花织机的织造工艺,成功复制出中国手工棉纺织技艺中断失已久的团窠纹样——皮球花的土布织锦作品。课题组开发的南通土布工艺制品枕垫、抽袋、挂帘、信插,荣获“2006年叠石桥杯全国家纺艺术设计大赛”民族经典工艺奖,参赛的相关论文同时获银奖、铜奖。2007年9月在南通举办的第九届亚艺节,课题组制作的南通土布长袖对襟衣褂,被文化部选作国宾礼品相赠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

织带(织带筘与梭板,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腰机)

目前,课题组继续深入进行传统土布工艺的抢救、保护工作。积极筹备建立集收藏、展示、研究与开发为一体的永久性保护机构——南通土布工艺馆,为弘扬民族文化,打响南通土布的地方品牌作努力。

(姜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