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玉器发展概况
我国玉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术精湛。玉器产品畅销中外,闻名遐迩,素有“东方艺术”的美称,成为我国灿烂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是“玉的王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把玉石看作美的象征,作为装饰品,用玉之风遍及各阶层。到了封建社会,对玉器的占有已成为地位和财富的标志,著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故宫的大禹治水玉山,是稀世珍宝。玉器已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中国玉器工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沧桑,有过殷商、汉代、盛唐、清等鼎盛时期,也有过衰落的时期,艺人改行,技术失传。中国玉器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奠基期、发展期(繁荣期)与鼎盛期三个大阶段。红山良渚文化是玉器的奠基期,它给以后中国玉器的制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商到春秋时代至两汉时期玉器的制作达到了繁荣昌盛阶段,此后三国两晋由于战乱频繁而发展缓慢,到了唐宋时期得到恢复,元明清时期又成为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
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文化特点的不同,玉器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原始社会的玉器
原始社会的主要劳动工具是石器工具,偶有玉制的工具,如果把石器工具中的玉质工具列为玉器的起源,那它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然而旧石器时代的玉质工具与石质工具同出一源,同被视为石器工具被利用,一般只经过打砸,还没有上升到有特殊利用的地位。
迄今,发现最早的玉石装饰品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新郑裴李岗、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玉石制品,如松石珠、松石饰、玉璜、玉玦、玉管、玉珠等,这些玉石制品的出现距今有七八千年,可以说,玉器的起源要早于这个时期。
玉器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形成文化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此期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区,都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文物。以长江下游的河姆渡、良渚,黄河的大汶口,山东龙山,辽河的红山,珠江的石峡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最多、最精美。如良渚文化中的一个墓葬,出土玉器100多件,占这个墓葬出土文物的90%以上。在这个墓葬中出土玉琮32件,其中一件是兽面纹玉琮。此玉琮高7.2cm,上宽8.4cm,下宽8.3cm,孔径为6.7~6.8cm,呈方筒形。方筒两头有圆形的口边,柱面中分有横竖轧的槽,将玉琮分成两节,每节四个凸面,共八个突面。凸面以方棱为中线,勾阴线兽面纹。兽面纹的主要纹饰集中在蛋圆的两只大眼上,鼻、嘴、面颊也有阴线纹饰,大眼炯炯有神。整件作品构思严谨,表现细腻,其阴线刻画手法相当娴熟,是一件难得的原始玉器文物珍品。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也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文物。这件玉龙高26cm,体卷曲呈C形,吻部前伸,嘴闭,昂首。头部刻画生动,手法细腻,线、面利落、简洁、圆润。龙身圆浑无鳞,有一中孔可悬挂。这件作品整体造型协调、优美、可爱,出土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所以被命名为“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
原始社会出土的玉璧很多,但有纹饰的少见。出土的玉刀、玉铲等造型都很规整、圆润。以上这些物品虽和石器工具造型相同,但不一定用于生产劳动。
出土了大量的玉石装饰品,有璜、觿、玦、环、瑗、璧、小刀、小铲之类,有琮、坠、片、锥形饰、佩之类,有簪、镯之类,还有嵌松石的骨雕筒和放入人口中的花石子。
原始玉器文化经过原始社会几千年的发生、发展、变化,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玉珠、玉龙等高水平的作品,它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揭示了原始社会的精神面貌。原始社会末期,玉器逐渐从石器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制作的器物有一定的目标,选用的也不是一般石类品种,而是石中最漂亮的品种,如岫玉、水晶、松石、萤石、玛瑙等。这些物品经磨制、打眼、钻孔、切割、琢磨,兼有阴线勾花纹、浮雕、圆雕的技巧出现,表现手法也应用了写实和夸张的手段。
原始社会末期玉器工艺技术从石器制造业中成熟起来,有专用的琢磨工具和专业从事玉器制作的人才。最初的玉器是随着制石器的进步而进步的,它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由于玉石坚硬,要解玉就要寻找硬质磨料,硬质磨料已被发现和利用。工具带动磨料磋磨,是玉器生产必然和主要的方法。打孔方法有直桯打孔和管钻打孔。
龙山文化玉斧有兽面纹,良渚文化遗址出现了玉锥形饰,且玉佩、玉琮有兽面纹,引起了人们对兽面纹起源的兴趣。兽面纹的抽象、概括、简练、变化和夸张,已能显示原始人类有高水平的艺术构思,有熟练的表现技巧。
玉器在中国发生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单就社会因素来讲,主要是人们对玉的特殊认识、理解和感情。在人们没有玉的观念之前,玉没有特殊之处,只是石料的一种,出现玉质石器纯属偶然。但当人们认识了玉以后,开始将玉从石中选出来,人们首先感到它美和稀有,继而赋予它伦理道德、权力和宗教意识,这样,他们使玉变成了权力、神灵的象征物。社会越进步,人们的这种观念越加深化,对玉的需求越大。原始社会的进步,是在私有制产生、国家出现后,社会上会出现玉制品代表权力、宗教,应该说是必然的结果。可以这样认为,玉从石中分化出来,就是玉被私有观念所垄断的开始。玉器的产生有赖于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它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私有制的诞生,成为文明出现的象征。
中国玉器是华夏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创造这部玉文化的光辉篇章。
史前时期玉器的特点如下。
(1)玉石材质。此时期玉材材质大都属于蛇纹石类,还有透闪石、阳起石、蓝田玉、南方玉(亦属蛇纹石),亦有大理岩(碳酸钙)。
(2)从实用功能逐渐转换到装饰功能。此时期玉器除了玉铲、玉斧等生产工具之外,还有用于佩戴装饰和礼仪、祭祀的玉器。常见璜、坠等主要佩戴在头部和躯干部位的玉饰品,其数量品种逐渐增多,由单件首饰向多件、串饰、佩饰发展。这种演化序列与其文化发展阶段相适应,是当时经济生活、社会习俗、思想意识等发展的必然产物。
(3)外观和形状发生改变。从外形和形状的变化来看,原始玉器的造型体现了工艺美术水平,早期河姆渡、良渚文化的玉器以圆方形为主。璧是圆形器、碟形器,近似方形,而玉琮则是圆方结合体,细部方中有圆。造型分为动物与几何两大类,动物分为现实动物和幻想动物两种,现实动物有蝉、龟等,幻想动物有龙、神鸟等;几何形玉器有马蹄形器、勾形器,云形器等,以古龙来说它已脱离单一的直方或圆曲的形制,而是以C形为骨干,头部形象又综合了多种造型特点,尾极简单。从以上出土的玉器造型和装饰来看,原始玉器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4)原始时期琢玉工具逐渐专业化并成立了专门的行业。琢玉所用的圆盘机在原始社会已有,这个时期的原始玉器分别代表了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东部、南部两地玉器工艺美术水平,其制作要经过审料、设计、开料、镂空、铊琢、磨光等工艺过程,如玉龙需要用较大、宽的板料,锯出龙身再将身首以外的玉料全部锯下,现出糙坯之后再琢磨,从大部分圆玉器来看,当时已经发明了旋转的圆盘状工具,即原始铊机。
二、奴隶社会的玉器
商周时期我国处在奴隶社会。此时期在继承原始玉器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铜器来制作玉器。玉器工艺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手工作坊和技术队伍。在作坊里,玉器工艺在不断完善着,玉器造型和纹饰已做得很复杂,硬质玉也能精加工,造型形象和纹饰都有了明显的特点,表现出了非常成熟的琢磨技术。玉器使用的原材料广泛,选料也精,出现了玛瑙、萤石、水晶、紫水晶、孔雀石、南阳玉、岫玉、松石、河南玉等数十种玉石,这时的和田玉已经进入玉器制作业。
玉工在玉器作坊里受到严格的控制,生产的玉器全部供奉给奴隶主和贵族。奴隶主和贵族对玉器很崇拜,除做装饰以外,还用于表示身份、祭祀祖先、虔敬鬼神。因此,玉器在上层社会中,地位十分显赫,是特定阶级、特定场合的必备之物。玉器生产、使用、保管还专门设有官府管理,其形制、纹饰、使用场合都有明文规定。
奴隶社会的玉器文物非常丰富。周武王伐纣“获俘商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这个具体数字虽无法估计,但可推测商代有大量的玉器。
商代出土玉器最多的地方是商都安阳殷墟玉器,解放前就有大量出土,解放后出土达1 000件以上。2025年发掘“妇好墓”(商代帝王武丁的妻子),出土玉器755件,是解放后殷墟出土玉器最多、最好的一例。
商代玉器造型有祥瑞动物,如龙、凤;写实动物,如曲颈鹤、虎、象、鸭、鳖、龟、鱼、蜴、蝉等;还有变形动物、人物。其他还有很多圭、璧、琮、璋、刀、钺、戈之类,这些玉器多用于仪礼和仪仗,也有的用于佩饰。商玉佩饰最多,如玦、环、珠、坠之类,也有小工具之类,如勺、耳挖、小刻刀等。
商代玉造型准确、生动,在简练的形象中,采用双勾突出纹饰,特点鲜明。出土的大玉盆造型规整、圆润,纹饰流畅。
周代玉器,早期多呈剪影作品。周灭商来到中原后,继承了殷商玉器遗风,发展了浮雕。东周以后,列国分治,出土玉器虽然大的方面一致,但有了地方色彩。如虢国戴成组串饰普遍,蔡国发现有成组佩玉、松石玉珠,淅川下寺楚墓除有玉牌、玉笄(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于发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解字》:“笄,簪也”)、玉梳外,还发现有玉茎铁匕首。洛阳是东周都城,发现玉器较多,其中玉具剑以及成组佩玉、葬玉的发现都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具有很高的价值。山西侯马晋国发现盟誓玉圭,上有朱书盟誓内容。证明了玉用于仪礼、典庆、祭祀的实际情况。
此期玉器以浮雕纹饰为主,浮雕纹饰有两种表现方法:一为商代的双勾浅轧法;二为周以后的浮雕法和撞地浮雕法。
(1)双勾浅轧法。即在玉器上勾出平行双线、浅轧外棱,形成勾线凸起的效果,这种方法比单线阴刻更突出纹饰的形象。
(2)浮雕法。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浮雕法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
(3)撞地浮雕法。这种浮雕法是采用单元图案,把单元图案以外的地方轧下一层,撞出地子,使单元图案脱颖出来,如谷纹、涡纹、虬纹。
归纳起来,商周玉器以佩饰为主,圆雕也不少,器皿造型正在出现,礼器、兵器、工具由无纹饰到有纹饰,注意了造型美,纹饰由单线阴线过渡到双线阳刻,再过渡到浮雕、圆雕,这是技艺和艺术的进步。
奴隶社会玉器之所以有如此昌盛,主要原因是社会用玉风气的盛行。《周礼》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作五瑞以正国邦。”又说:“君王以玉召见公候大臣,公候大臣以玉事君王。”正因为国家无处不用玉为礼节,所以周代专设有官府“掌玉瑞、玉器之藏。”
由于社会崇尚玉,人们普遍佩玉和赏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在奴隶社会不是简单地用于装饰,它有体现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
奴隶社会无论是社会制度用玉,还是人身佩戴玉,都表现了一种美德,把玉作为美德的化身来看待使用。因此以玉来象征伦理和高尚品德,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来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美玉的喜好和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使之强化,成为人们的道德观念。中国把玉看成宝,看成信仰,看成民族的象征,正是中国制玉工艺的发展,形成文化被社会接受利用的结果。
商代玉器特点如下。
(1)多种玉石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殷商王室,开创了和田美玉入驻中原的时代。殷商王室以纳贡交换或掠夺等手段向各个诸侯国收取玉,于是和田玉、肃州玉、蓝田玉、扬州玉、荆州玉等源源不断地集中于殷都和殷王室,开辟了以和田玉为主题的玉器艺术新时代。
(2)殷商玉器经历了一次工具改革。从妇好墓出土的玉兽、玉禽等玉器的琢磨工艺来看,若用高硬度的和田玉为材料,就非用铊具不可,而且铊具的硬度要更高,旋转速度要更快,碾玉用的金刚砂要有一定纯度,离开了这三个条件就无法琢磨和田玉。这三个条件的变化可能给铊具的构造带来改革,而更加接近后世的碾玉工具。
(3)以和田玉为主题,以殷都为制造中心,工艺技术和表现手法有了很大进步,商周时期,我国的玉器由原始社会的彩石玉器制造业的殷都为中心,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进步。
归纳起来,商代玉器以配饰为主,工具由无纹饰到有纹饰,注意了造型美,纹饰由单线阴刻过渡到双线阳刻再过渡到浮雕、圆雕,这是技艺和艺术的进步,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三、封建社会的玉器
封建社会是中国玉器的第二发展阶段,也是造型玉器取得卓越成就的阶段,在世界艺术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从奴隶社会的礼玉和道德规范观念中解脱出来,向着艺术造型方向发展。虽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封建社会的玉器始终未摆脱奴隶社会玉器的影响,仍旧受礼数观念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只是局部的,并随着其改变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因此依旧朝上流社会方向发展。
(一)战国、秦、汉玉器
战国、秦、汉玉器在继承商周古玉造型纹饰的基础上,提高了造型能力。玉器的造型和纹饰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富于玩赏,用玉习俗也从庄重拘泥的礼教场合,变得比较自由了,成组佩玉、玉具剑及其他装饰玉器虽是主要品种,但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皇家对玉很重视,仍以玉为高尚之物。卞和献的玉璞被称为“和氏璧”,各诸侯国都想获得。秦以后,各代王朝都制有玉玺,玉玺是皇权的象征。(https://www.daowen.com)
佩带成组佩玉是战国时期的风尚,简称为组佩。组佩无一定格局,从出土情况看,珩、璜为数最多,下缀环璧、珠饰、鎏管,以觿和各种佩为缀角,形成以一件或多件玉佩为中心的组佩形式。洛阳金村出土玉舞女金链成组佩玉,它的上部用三支玉管排成“丁”字,金链贯于其中。垂直的玉管系一双人舞女做婆娑舞姿。组佩下面有椭圆形镂空双龙玉佩,双龙玉佩的脚部又挂旋转式虬龙形玉佩一对。古人佩玉用丝绦或金属链系挂在腰带上,腰带用带钩,带钩有金属制的,有玉制的,有金玉结合制的,腰里还有玉具剑。
玉具剑盛行于战国和汉代。玉具剑上有四块嵌玉,即剑首上的玉首,剑柄与剑相连的玉镡(玉格、玉耳),剑鞘上的玉璏,剑鞘尾端的玉琕(玉标)。
玉璧、玉璜、玉佩、玉觿、玉环、玉玦以及玉具剑、玉带钩、玉笄、玉牌等上面的浮雕都很精细,富于变化,多见起边棱,深浅浮雕、镂空相当精美的作品。纹饰图案化,写实纹饰常和图案纹饰相间使用,线条流畅,造型柔美,布局匀称,有了韵律感。有的面纹细如毫发,不滞,不断,变转自如,走线规矩活泼,极见工夫。
战国玉器镂空、活环技术已很普遍,技术非常高超。有一件镂空挂饰玉佩,用了四块玉,以环、榫连成16节,全长48cm,上面有21个活环。有的玉管、玛瑙管长20cm,孔径只有0.1~0.5cm,这么长的孔,没有特殊的打孔工具和设备是打不出来的。
战国还有玉印、玉人、玉兽、玉灯等作品。葬玉口含含蝉,耳塞瑱玉,死人脸上还盖有人脸形的玉片,这些都反映了玉在战国时期应用之广泛。
汉代佩玉仍很盛行,形制更讲求造型美,线条美,画面变得活泼起来。腰带刚卯,手扶玉。仗是新兴的玉饰,有祈祝吉祥的含意。咸阳出土的玉奔马、玉兽、玉俑,造型简练生动。还出土有“皇后之玺”。玉具剑上的嵌玉普遍深雕螭虎,螭虎生动活泼,大小相戏、情趣盎然。漆、木、铜、铁器无论是家具,还是车马饰,都盛行嵌玉。自奴隶社会开始有玉石镶嵌技术,以松石碎片组成图案嵌在各种器物上最普遍。到了战国、汉代,这种技术又得到了发挥,有兵器嵌、有礼器嵌、有器物嵌。后来的金银错嵌玉技术,使得作品富丽,具有很强的装饰艺术效果。
圆雕作品虽然比佩饰出土的少,但出现的圆雕器皿、人物、动物造型都很写实生动。
满城汉墓出土两套金镂玉衣,揭开了汉葬玉习俗的秘密。中国自古有葬玉的习俗,葬玉有口含、手握、九窍塞、玉枕、嵌玉漆棺、玉衣,这些葬玉集中体现了古代对玉的神秘观,古人佩玉以护身,葬玉以殓尸,认为玉有保护人吉祥、死后灵魂不散、尸体不腐的迷信。
汉代成就最高的仍是佩玉,包括璧、璜、觿、环、玦在内的所有佩玉都很精美。变化了的桃形、盾形、鸡心形、圆形、椭圆形等佩饰,其外型轮廓和内部的纹饰更为协调,纹饰线条简练,深雕物象生动,反映了汉代艺术的特点。
战国、秦、汉玉器讲求造型美,在古玉完整的造型中加入了装饰,使均衡的造型有了变化,在圆润中注意了穿插,突破了古玉呆板、肃穆、单调的格局。如玉璧、玉玦、玉觿、玉环,和以前的造型比较,显得装饰味道浓厚了。淘汰了玉刀、玉戈、玉铲、玉矛。圭和璋造型也少见了,或者不生产了。龙凤瑞兽艺术去掉了凶煞,变得吉庆生趣了。玉马、玉鹰、玉人、玉牛、玉鸽形象更趋于写实和生动。玉舞女的曲线婆娑,既简炼又优美。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艺术的时代特点。
此时玉器选料更精,出土的玉器圆润、质纯、色正,是由优质玉料制成的。
自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对玉的论述多起来,有的是追述了奴隶社会玉器造型和用途,有的是对玉的意识形态含义给以解释和引申。这些论述都给中国崇尚玉进行了总结和传播,提高了玉的社会地位,发展了玉器业。
战国、秦、汉是中国玉器的重要发展时期,玉器反映了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崇拜玉、识玉、爱玉的盛况。
(二)唐、宋、明时期的玉器
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玉器明显减少,说明人们对玉的观念在改变。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侵扰中原,传入了不少少数民族玉器的风格,有不少少数民族玉器的出土。外国文化也不断地传到中国来,影响中国文化。在中外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中,以及中国思想意识的变迁中,中国玉器、外来玉器、以及中外交融的玉器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如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金银宝石制品。金银器或者金银首饰嵌宝石的使用已形成了社会风气,在玉器造型方面宫廷中的各种用具如杯盏多起来。唐代发掘的文物如玛瑙牛头角杯、玉羽觞杯、玛瑙碗等,都是以前少有的作品。这些作品,完全脱离了古玉造型的范畴,显得新颖别致。佩玉多雕刻花鸟、人物,并做得玲珑剔透。古式佩玉已少见。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宫廷和贵族享有玉器是为了显示豪华和阔气,这个时期虽然有玉玺、玉带等的等级用玉制度,但此时玉已不是上层建筑的有力支柱,玉既能用于皇权,也能用于一般器物。我们根据玉的用途和对玉的观念的变化,把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玉器称为宫廷玉器。宫廷玉器以珍玩为主、礼仪为辅,对玉既尊重,又打破了传统的约束力。玉器设计开始注重造型艺术。
宋代考古风很盛行,仿古玉器的生产多了起来,这些玉器虽然仿制古代造型,但在设计、玉料的选用、工艺上都有别于古代玉器,宋代仿古的玉器集中表现在仿青铜器造型方面,多杯盏、壶盒、炉尊、文房四宝之类,进行了花、鸟、佩、簪、钗写实。元代有渎山大玉海,用总质量约3t的玉料琢成,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玉器,上面雕刻有海马、海猪、海龙、海犀,采用深浅浮雕技法,代表了此时期玉器的新成就。
明代玉器以定陵出土文物为代表,各王公大臣的墓穴中也出土了不少精致玉器,代表了明代宫廷玉器雕刻的水平。
宋明时期,玉器崇尚工巧,是造型玉器全面发展时期,器皿造型、人物、动物、花鸟、首饰用玉、金银宝石无不璀璨夺目。此期宫廷玉器全面发展,并逐渐走上成熟阶段,民间玉器虽也兴隆,但与宫廷玉器比较起来,从玉料来源、质量、工匠技术以及工本方面,都存在有差距,玉器料好工好,宫廷之作占多数,民间占少数,但民间玉器的小玩物也有料好工好之佳作。
玉器虽然为统治者所珍爱,被捧为稀世之宝,但玉器艺人却是最低贱的下民。几千年来未给他们留下一点文字资料,更不用说有传记载入史册。《周礼》只提到“玉人”,这是对玉器匠人普通的称呼,为便于与“百工”相区分而已。自封建社会以后,珠宝玉器在市场流通,有了匠人自谋生路,但为数寥寥。陆子冈是明代末期很出名的匠师,他是我国最早的以作品和艺人相联系的琢玉名家。他的作品大部分落款“子冈”、“子刚”、“子冈制”。他擅长各种玉器造型,尤以子冈佩最出名。他的平浅刻无论是画而还是草隶篆字体都堪称绝妙之作,“能与士大夫抗礼”,名闻朝野。
(三)清代宫廷玉器
清代宫廷玉器对宋以后(尤其是明代)玉器风格进行了继承、发展和提高,代表了宫廷玉器的最高阶段。在雕刻风格上和明代没有太大的区别,作品多为小件的文房用具、动物圆雕或装饰用品,造型精巧雅致、雕工圆润、深厚。
乾隆爱玉成癖,他在位期间,古玩玉器充斥宫廷,其室内陈设、衣着以及玩物无不用玉石和金银来制作或装饰。乾隆元年,宫中建如意馆,如意馆是以制作玉器为主的宫廷作坊,乾隆监制督办。宫廷玉器在器皿造型、玉山子、薄胎、压丝、仿古玉和金玉结合等方面很有成就。其他诸如人物、动物、插牌、烟壶、首饰等也无不具有造型工艺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宫廷所制作的玉器,只要皇帝赏识和看中的,不是题款就是赋诗,乾隆诗款最多,雍正、嘉庆、道光用的玉器琢有款印的也不少。这些款识可佐证玉器的年代和帮助分析玉器的风格特色。
乾隆期间制成的“大禹治水图”、“会山九老图”等玉山几个大件作品,成为清代玉器史上的丰碑。“大禹治水图”玉山重5t多,有乾隆款识,此件作品集财力、智力、人力、技术之大成,代表了我国玉器工艺枝术的最高水平,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清代玉器按其用途和造型可分为器皿、艺术品、玉石盆景、百宝嵌和首饰等几大类别。
器皿造型品类多,包括仿古器、皇帝用具等。艺术品包括了各种圆雕陈设作品,有人物、动物、鸟、花卉、插牌等。玉山子得到了特别发展,玉石盆景、百宝嵌品类很杂,金玉、宝石、漆木家具、景泰蓝无不相互结合,制成宫中陈设的各种器物。首饰用于高贵人物的豪华装饰,还用于清制的官阶服饰。满族妇女装束最繁杂,头上可插33钗,高高的髻发横插翡翠扁方,腰带多种坠饰,很多品种都是其他朝代少见的。
清代除软玉的作品最多外,翡翠逐渐上升到玉石料的最高位,被捧成最高贵的玉料。其他原材料,包括外国宝石应有尽有,选料也精。清代的中国是世界上珠宝玉器丰富精致和特点突出的少有国家。
清代玉器在我国玉器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时我国宫廷玉器发展到最高水平,清代是宫廷玉器的鼎盛时期,其主要成就有以下四点。
(1)全面继承了中国玉器传统。不但对古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复制了大批古玉,而且还大量发展和变化了古玉的造型,尤其用玉石仿制古代青铜器造型方面,或者制作器皿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清代的薄胎器皿和在玉器上压嵌金银花纹的技术对中国玉器技术做出了新的发展和贡献,在山子雕方面表现出来的成就,也体现了这一点。
(2)清代对玉器的设计、工艺和用料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造型向情景交融方向发展,薄胎和压金银丝技术的结合,以及刻字、题款等都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新枝术水平。
(3)清代玉器工艺极细腻,一丝不苟,从大件大禹治水图玉山,到小件香囊、烟壶、别子、挂坠等,耐人寻味,有很多作品的技术即使是现在也难达到。清代的器皿造型,无论是外轮廓,还是内花纹,都工艺精湛,可见玉工眼力准确、技法高超。
(4)清代是玉料最充足、应用最广泛的时期,各类宝石、玉石都有,尤其是翡翠的用量大大地超过了前代,新疆和田玉、东北岫玉、玛瑙、东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以及金刚石、祖母绿、猫眼石、碧玺、红宝石、蓝宝石等,都被大量使用。料的来源不限于国内,还有很多是来自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清代的宝石、玉石在世界上也称得上是最丰富和最精致的。
(四)封建社会玉器小结
封建社会是中国玉器的第二发展阶段,也是造型玉器的重要和有成就的阶段。它形成了继古玉之后又一重要发展时期,在世界艺术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从奴隶社会礼玉和道德规范观念中解脱出来,向着艺术造型方向发展,虽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它始终未摆脱奴隶社会玉器的影响,受礼教观念约束,但这种礼教用玉只是局部的,并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地变换着新的内容,它并没有妨碍玉器其主流的发展进程。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沿革中,外来艺术曾对中国玉器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最后中国玉器制作工艺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同化和改变了外来艺术,促进了中国玉器的繁荣。
宋代以后是玉器工艺技术向尖端发展阶段,一些特有的高难技术不断出现,到清代达到了高潮。宋代以后,玉器的器皿造型借鉴青铜器、瓷器、木器、石器等艺术形式,其他造型艺术如山子、人物、鸟兽、花卉也渐渐形成风格,成为玉器造型艺术的主流。因此,封建社会玉器一方面是为了实用,另一方面是为了把玩欣赏,它属于美学领域的艺术。
元代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的第一个大件玉器作品,清代大禹治水玉山代表了中国玉器艺术的最高成就。
封建社会玉器发展是缓慢的。玉器作品因为原材料和工艺的限制,不可能在民间得到普及,它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只有在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帝王爱好玉器装饰时,玉器艺术才会快速发展,这是玉器与其他艺术发展的不同特点。
玉器虽然是宫廷艺术,受帝王的意识支配,但帝王又不能直接产出玉器,玉器工艺的艰辛使得玉器生产只能由贫苦的工匠制作,所以,玉器的成就是工匠的成就。从整个玉器发展史来看,玉器艺术是工匠创造的,它铭刻了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卓绝的努力,玉器作品就是献给他们的丰碑。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充分表现了出来。中国玉器重视玉润,重视传统造型,重视中国艺术风格,使玉质和造型得到统一,使造型和用途结合起来,理解中国玉器的玉质、玉色、工艺技术、艺术、民族特色融于一体的特点,是了解和研究中国玉器的前提。
总之,封建社会玉器代表了我国玉器艺术的主要方面,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它发源于中国,成熟于中国,昌盛于中国,服务于中国,是东方特有的民族艺术,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宝贵奇葩。
四、中国玉器艺术走向世界
清朝末期,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喜玉的习俗已被崩溃了的经济所冲垮,宫廷玉器也完成了它的使命。然而中国玉器现在仍在大量生产,玉器艺人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行业萧条而大批转业外,近百年来玉器工艺仍能传宗接代,工艺技术失而复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中国玉器已从宫廷供养转化为有利可图的特殊贸易商品,以其独有的艺术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青睐。
中国玉器已被世界公认为独一无二的艺术。中国玉器由封建的封闭式生产,转变为开放式生产,令外国人为之瞩目,他们愿意把中国玉器作为东方艺术介绍给世界,他们疯狂地掠夺和收购玉器珍宝,中国玉器通过商人的转卖赢得了世界市场。
因此,此时期的玉器已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玉器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帝国主义的需要,玉器造型品种发生了新的变化。此时期人物、花鸟走兽造型艺术逐渐恢复、发展和强大起来,装饰玉器也有了新的内容,不合时宜的扳指、翎管、簪、钗等被改造。我们称此时期为玉器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玉器的商品贸易阶段。它包含着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玉器艺术的追求;二是玉器市场的变化,它具有艺术和商品的双重性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玉器经过扶植、保护和发展,又兴旺起来了,产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江苏、河南、东北等沿海城市和地区,从业人员已达几十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