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污染难避免,自我保护极重要
食品安全与每个人健康息息相关。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我们吃的某些食品存在不安全情况:不法分子用有毒的甲醛水发鱿鱼、蹄筋;餐馆里用“地沟油”为顾客加工菜肴;用“吊白块”让粉丝、面粉变白,而且烧不糊;婴儿奶粉中用三聚氰胺假冒其含有高蛋白;用人工色素柠檬黄染色的玉米馒头;用苏丹红使鸭蛋黄成鲜红色;用工业酒精加色素、香精勾兑成葡萄酒,等等。百姓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似乎束手无策。其实我们需客观分析现实情况,并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规避可能受到的危害。
食品的“不安全性”不是中国特有的
即使是在发达的美国,每年在3亿人口中就发生食源性疾病7 600万人次(约占25%);人口只有1 800万的澳大利亚也有450万人次(也占25%)发生食源性疾病。2008年4~7月的3个月内美国生产的西红柿就引起42个州1 220人感染沙门菌;日本某乳品公司的牛奶受细菌污染曾使14 000人发生腹泻和呕吐;2011年4月27日~5月5日在日本福井县及富山县的某连锁店,因吃生拌牛肉感染O111型大肠杆菌,导致94人食物中毒,出现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其中4人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类似事件还有很多,所以食品安全卫生是全世界各国和人们永远关注的话题之一,不仅是今天,还包括明天。
要求吃的食品都不受污染不现实
至少有以下8种食品污染情况难以避免。
天然有毒 有的食品中的毒性物质是自然存在的,例如发芽的土豆含龙葵素;有的蘑菇有毒;扁豆本身含有毒的皂苷、植物血凝素。
加工中产生 有的毒物是加工中自然产生的,例如烧烤食品产生致癌物杂环胺、多环芳烃。
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变质 如不新鲜的蔬菜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组氨酸高的青皮红肉鱼类在储存过程中会变成组胺,可引起组胺中毒。
明知故犯 不法之徒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将已过期的、变质的物品充当好原料,用于生产。不少企业为了让面条、饺子更有韧性,不易烧烂,加入了明文禁止的硼砂等。
新的致病菌不断被发现 1993年起新疆发现的霍乱弧菌O139新致病菌;2011年5月起,德国等欧盟国家至少有3 000人感染O104型大肠杆菌发病,死亡30多人。
食物中新的化学物质不断被发现 二
英、丙烯酰胺、赤潮毒素所致的贝类食物中毒等。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食品中发现的污染物会越来越多。
恶意投毒 2013年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发生的39名婴幼儿牛奶中毒、3名婴幼儿死亡事件,原因竟是同行竞争而投毒——亚硝酸盐。
操作不当或误操作 因大多数食品生产是手工操作,且是“天知、地知、良心知”的活。有时会把桐油当食用油;豆浆假沸以为已煮沸等。
违法食品难以在短时间内绝迹
生产染色馒头的本厂职工是不吃的;乳品厂的人员不喝牛奶;蜜饯厂不吃蜜饯;养猪的人不吃自己养的“健美猪”;农民种的蔬菜地中有一块是专供自己吃的等,这些现象都源于诚信缺乏,唯利是图。而监督部门不可能发现、处置所有的违法行为,以瘦肉精为例:现在知道瘦肉精共有7种,常规检测的是克伦特罗,虽然在有的地区增加了莱克多巴胺等品种检测,但是限于技术、人力、经费等原因,“漏网之鱼”很难避免,若使用其他新品种瘦肉精就不易被发现。
每年有新的“高科技”制假、制伪技术,监督部门难以超前发现。
自我保护同样重要
不少人从来不吃外面的熟食、饭菜,天天在家吃饭还是会吃坏肚子或得肠道传染病,其原因就是不注意家庭食品安全。家庭食品安全应做到如下几点。
原料新鲜,质量良好 不要购买外观特别诱人的食物,例如特大的猕猴桃、西瓜和梨,局部腐烂的水果,绿得太亮的青豆;不买发蔫的蔬菜,有异味的肉、禽、鱼等各种食品;死的甲鱼、乌龟、河蟹、黄鳝、贝壳类;不明来源的蘑菇及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
例如,选购鸡毛菜要注意两点:一是新鲜,鸡毛菜很细嫩,最易失水萎缩,一旦失水再去喷水,虽然叶子上看起来很新鲜,但已萎缩的叶片尖端不能恢复,所以选购时要注意叶尖是否已萎蔫;二是嫩,即长相老的不要买,颜色淡的嫩,深的老。生长期长的叶柄也长,一般说来短的嫩,长度不超过15厘米的好。再以韭菜为例,韭菜有宽叶韭菜和窄叶韭菜两种。宽叶韭菜较嫩,但香味清淡;窄叶韭菜卖相不如宽叶韭菜,但香味浓郁。若叶片特别宽大,常是栽培时使用了生长刺激剂的结果。韭菜新鲜度的识别方法是看“切口”是否平整,因韭菜是用切割方法收获的,刚收获的韭菜切口是平齐的,即平齐的表示刚割下不久,新鲜,如已割下几天,切口便不平了,而呈现倒宝塔状,这是因为韭菜收割后仍然在继续生长,中央部位的嫩叶长得快,外层老叶生长慢,故形成倒宝塔状的切口。
吃不同产地、生产厂家的食品 不同产地、不同厂家生产同样的食品,其使用的原料、生产加工环境和条件等是不同的,虽然可能都有QS(质量安全)标识出厂,但是,很难说质量都是有保证的,例如有的地区产的茶叶含铅比较高;有的大米含镉或砷很高;有的贝类含毒素;有的肉类含亚硝酸盐特别高;有的小包装鸭肫、鸭肝、鸡翅等是用死鸭、死鸡加工的……由于百姓无法识别每种食品的质量究竟如何,所以我们不应该专吃同一产地、同一厂家生产的某种食品,以免因长期吃含有某种有害物质的食物而致慢性危害。
吃多种食品 吃多种食品可以摄入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防止出现营养素缺乏症,同时也可避免其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积累的危害,这是因为每种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常是不同的,其含量也是不一样的,例如肉类易受瘦肉精、抗生素、激素污染;蔬菜受农药、除草剂、激素污染;粮食容易长霉及受农药熏蒸污染;鱼类受重金属、抗生素、激素、孔雀石绿污染;牛奶会掺三聚氰胺、掺水、掺碱、掺米汤、含抗生素等。由于各种食物不大可能含有同一种污染物,即使存在某种污染物一般也是很少的,偶尔少量摄入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健康不会产生影响,而常吃或“一次大量”就可能有害。所以,我们应该每天吃蔬菜、水果、粮食、蛋类、鱼类、肉禽类等多类食物,每种不要吃得太多。
不吃无证盒饭、熟食 其使用的油脂很可能是“地沟油”,肉禽可能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的,粮食可能是发霉的,操作环境是不符卫生要求的,操作人员是未经健康检查的。
不买卖相特别好的食品 例如鲜艳的彩色糖果和奶油蛋糕往往是加了超标准的合成色素;特别香的牛奶,极可能是加入较多的香精等添加剂的结果;特大的猕猴桃、西瓜和苹果等水果往往是用过膨大剂的。
少吃反季节食品 反季节蔬菜、水果丰富了市场,但在种植过程中需使用生长激素和催熟剂等,有一部分农药会附着于表面,甚至渗入到果实里,摄入后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虽有争议,但绝不会有好处,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或许会因摄入过多的植物激素而影响正常发育。况且,反季节食品的营养价值比正常季节食品低30%左右,口味也差很多。
不买散装加工食品 散装食品的主要问题是:分辨不出是哪一家工厂生产的,有的是发霉变质后经过擦洗再加工的;有的是包装食品过期后拆包零售的;有的食品(如食用油)是掺了假的,如散装白酒很可能是用工业酒精制成的。吃了散装食品后发生食物中毒往往难以获得赔偿。
少吃味道特别好的加工食品 例如加了含铝膨松剂的糕点特别香脆,加了反式脂肪酸和香精的食物口感酥香,烧烤食物虽然味道特好,但是含有致癌物杂环胺、丙烯酰胺等。
蔬菜要好好洗 现在市场上的蔬菜几乎都是使用过农药的,即使是市场中经过检验合格的蔬菜,吃了不会引起急性农药中毒,并不意味着其中不存在农药,只是污染量较少而已,所以不要以为吃这种蔬菜是“太平无事”的。
烧熟煮透 烧熟煮透不但使口味更好,且高温有杀菌作用,对扁豆、刀豆、豆浆中的固有毒素有解毒作用。烧熟煮透是家庭膳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但不要烧焦。德国曾发生的大量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患者就是因为苗芽菜、西红柿等蔬菜受到了致病菌污染,且是生吃所致,如果烧熟后吃就可避免。
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 刀、砧板、揩布、盛器等用具,“生用”与“熟用”需分开使用;注重清洁、消毒和操作卫生。
食品的储存 不当的储存方法是食品变质的原因之一。一般食品应该放在避光、阴凉的地方储存,尽量缩短食品的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繁殖以及食品中酶发挥分解作用的机会。此外,不要以为冰箱是保险箱。油脂容易氧化酸败变质,食品中的油脂酸败后会产生哈喇味,人体摄入油脂酸败产物会破坏人体酶系统,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
吃东西前要洗手 人的双手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而环境中存在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其中不乏各种致病微生物,所以吃东西前洗手是防止病从口入的重要方法。洗手也要讲究科学,用肥皂涂抹,认真搓洗后再冲洗干净是最好的方法。
防止病媒昆虫污染 曾在苍蝇身上检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致病菌。蟑螂体表可带甲肝病毒、多种致病菌和寄生虫。
温馨提示
众多因素会影响食品安全,大范围污染的重点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方面。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努力促使提高食品的安全质量,而“吃”是个人行为,所以安全饮食的另一主动权在于自己——凡有安全隐患的食品你可以不买、不吃;吃多种食品;选购各地、不同知名厂家生产的食品;注意家庭饮食卫生等都有利于防止食品中有害物质引起的潜在危害。如果贪便宜购买劣质食品;明知食物已变质不舍得扔掉,照吃不误;有的人为贪图美味而拼死吃河豚,盲目吃不知名的蘑菇……凡此种种,应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