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煲汤方法会更美味、更健康
许多家庭有煲汤的习惯。餐桌上香气扑鼻、热气腾腾的鲜汤,常使人垂涎欲滴,特别是在冬季,既能助人取暖,又能开胃,促进血液循环,防治感冒等,还因食物经过长时间烧煮变得熟烂,其中的营养素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煲汤中有一些科学方法你需知道。
热水下锅还是冷水下锅
当你用鱼、肉、禽类等动物性食物做原料煲汤时,应该在冷水中下锅。先用大火将汤煮开,待水沸腾后改成微火,再撇去上面的沫,并用较长时间来炖,在将要结束前再加盐,一次加足量的盐后不要开盖,10分钟后关火。因为动物性食物中富含蛋白质,若是在开水中下锅会使肉表面的蛋白质及毛细血管中的血突然收缩,从而不能使肉、禽内部的鲜味物质释放出来,也不容易烧烂,影响口感味道及肉的颜色,过早加盐也会影响汤的质量、香味和好味道。做鱼汤前要先用油将鱼的正反两面煎透,然后加入沸水、葱段、姜、料酒和小半汤匙的醋,用大火烧滚后再用小火炖,让油与水充分混合才能做出白色“奶汁”的效果,还要注意水要一次加足,中间若再补水,汤的好味道就会逊色很多。
煮烫蔬菜一定要待水开了以后下锅,烫的时间也不要太长,否则会使蔬菜变软和变色,许多不耐热的维生素会遭到破坏,不但影响色相、口感,也减少了营养素的摄入。
如果感到汤太肥腻,可以把汤煲好后熄火,待冷却后,油会浮在汤上面,再用调羹除去,然后再把汤煲滚。
煲汤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
“煲”就是用文火煮食物,慢慢地熬。汤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肽类、氨基酸等含氮物质和矿物质等,鱼汤一般煲1小时左右,鸡汤、老鸭汤3~4小时。煲煮时间过长,蛋白质会变性,营养物质反而被破坏,而溶出物也只有极少量的增加,维生素被破坏得更多。因此,煲汤时间不宜过长,有的饮食店有煲老汤的传统,从营养学上分析,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好处。
饭前还是饭后喝汤
一般人饭前喝点汤,可促进唾液、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帮助食物消化吸收,也因汤占据一定的体积,可减少主食及菜肴的摄入,有利于减肥,但有胃炎及溃疡病的人应在饭后喝,以免空腹受喝汤刺激加重症状。
喝骨头汤不是补钙的好方法
民间有“吃啥补啥,喝骨头汤最补钙”的说法,但事实并非如此。骨头中的钙能溶解在汤里的量很低,有人做过测试:每千克排骨熬成的骨头汤中含钙总量不超过150毫克,在一碗骨头汤中只含2~3毫克钙。如果按成人每日需要800毫克钙计算,则需要270~400碗骨头汤才能满足人体钙的需要。
喝汤不比吃肉更有营养
肉汤的鲜味超过了肉的鲜味,所以很多人以为精华都跑到肉汤里去了,汤的营养比肉好,所以不吃肉,只喝汤。其实,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遇到热后发生了蛋白质变性大多凝固在肉里,真正能溶到汤中的是少量具有鲜味的含氮物质。有人做过研究发现,煲2小时以上的汤中,蛋白质含量也仅为肉中的5%左右,还有95%的营养成分仍留在肉渣中。所以只喝汤不吃肉,虽然获得了好口味,但浪费了大部分营养物质。
不是人人都宜喝汤
鸡肉、鸭肉、排骨、黑鱼等肉类食品经水煮后会在汤中释放出嘌呤和氨基酸等含氮物质。越美味的汤,含嘌呤等含氮物就越多,而长期摄入过多的嘌呤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它是引起痛风病的罪魁祸首。
因嘌呤等含氮物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变成尿酸,再经肾脏排出体外,因而过多的嘌呤也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汤的鲜美还与汤中浸出的脂肪和糖类有关,这些都不利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情控制,这类患者及老人应该避免喝太多汤。而因嘌呤会溶于汤中,所以痛风患者应少喝汤,可以适量吃些煲汤中的鸡、鸭、鱼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