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朝闻道夕死
很多时候,顿悟是伴随着一阵阵痛袭来的。
早上醒来,旧金山时间的六点零五分,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组老潘发的他女儿的照片。孩子一边画画,一边笑。身边很多人送的礼物。
老潘是我某一期节目的嘉宾,他做的Workface传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
突然间,我的脑子里闪过几幅我幼年的照片。随之而来的是,周岁照、幼儿园时期的照片、小学照、初中照、高中照……我从记忆中罗列的厚厚一叠照片中,吃惊地发现了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在那些照片中,没有一张我在笑!我有种被自己过去的人生蒙骗和戏弄的感觉。天哪!那些跟父母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我即便是快乐的,为什么留下照片的那些瞬间,我一次都没有笑!
我试着回忆了一下我的表情包。基本都是一张团团圆圆的肉包子脸,嘟囔着一只花骨朵嘴,眼睛直直而胆怯地看着前方,害羞而高傲地憋着不肯说的话。一张自卑的孩子的脸,一张孤傲而得不到欣赏的脸,一张想倾诉又不敢说的脸。那个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外界没有太多勾连。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多年后当我长大成人,我提出的这个命题,可以从童年照片对人生产生的影响方面得到一些佐证。
人在幼年经历的事,能记得多少呢?那些细节的画面就更想不起来。我们往往通过一遍遍翻看老照片,去拼凑自己过去的经历。于是,你在照片上的情绪和表情,就非常重要。1000张快乐的照片,就能帮你拼凑出一个快乐的人生;1000张表情木讷呆滞的照片,很有可能拼凑出来的是一个呆板的人生。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可以被重新设定——通过一个人对自我认知的改变,进而主动改变自己的人生。早在1960年,一位自我控制心理学家出版了一本专业圣经,叫做《心理控制术》,书中科学论述了这个道理,并且列举了大量科学家的经典研究案例。这本书也是美国奥组委指定的国家级体育教练的心理学教材。
我小时候,一直在不停地考试得满分、排第一。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我是他们清贫人生中的最大慰藉。他们得意洋洋于我的成绩,一直忽略我是否快乐。在我三十岁的某一天,我突然惊醒,我前三十年的生命就“毁”在这个经历上面。
2016年1月15日,旧金山,由猎豹移动主办的跨太平洋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我对猎豹移动CEO、紫牛基金创始人傅盛进行了一次访问,其间谈到中国人欠缺创造力的根源,所得的共鸣就像海面上袭来滚滚的雷声,令人唏嘘不己。
三十岁的一天,傅盛大概是第一次来到硅谷,早上在海边散步的时候,看见很多美国人在跑步、游泳、海里冲浪。他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甚至颠覆,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那么勤奋,却还是被全世界认为是一个抄袭的民族?”
“一定有一种力量是高于勤奋的。”
“是什么力量?”我问他。
“中国的创业者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执行力强,他们能以高效的执行力、行动力,在短时间内做出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的事情。美国人执行力弱一些,但他们能够‘think big and think different’。我观察了很多次,在中国,现在还有些很大的公司创新,在研究手机;在美国的创新公司从来没听说现在还在做手机的,当我们在绞尽脑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人家早在想别的技术、解决别的问题了。有一个数据说,硅谷有100多家创业公司在研究让人类登陆外星的技术,还有100多家在研究攻克癌症的生物医疗技术。美国人可能不同意,但我认为他们敢想不一样的事,在很多时候弥补了执行力的不足。”
“我人生的前三十年都浪费了。”他毫不犹豫地说。
“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一点?”

旧金山访问傅盛。
“31岁的时候。”“我们用大量的时间去勤奋工作,十万小时定律什么的,只是在掌握技术,其实练习技术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就够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永远不是现有的技术。”
“那些真正具有创新力的民族,比如美国人,已经超前了,这是根子上的东西。现在你31岁意识到了,即使拼命跑拼命追赶,能赶得上吗?”
“赶不上。”
“那怎么办?”
“这没问题啊,只要过好你以后的人生。有一句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嘛,其实人生的大道理,只要知道一两个就可以了。”
“永远赶不上,会不会使我们落入自卑?我是说,一个民族整体性的自卑。”
“没什么好自卑的,就像打牌,你没抓到大王,你说你需要为这个自卑吗?”
“所以你在台上用英文演讲,不流畅的时候,一点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对吗?”
“那还是会有一点,我这是被磨练出来的。但其实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意思嘛,你只要达到了目的就行了,过程怎么样就不那么关注了。”
他说话的语调温和、平稳,像是那种多年困在骄傲枷锁中的人,突然在一刹那挣脱了自我约束和要求的牢笼,彻底融于谦卑。就像那句话说的,“和光同尘”。
“我们自我束缚创造力的观念,都来自父母。他们上一代人太苦了,没有什么安全感。从小教育我们好好读书、努力工作、结婚生子……就没有别的了。”
“像我这样遇上都是老师的父母,就是更大的灾难了。”我哈哈大笑起来,深有同感。
“不是有人说了吗,父母已经成为一个负面的词语。有一次,我听见我妈跟我女儿说,你要好好学习,长大努力工作……”
“你马上将女儿和母亲隔离了是吧?”我笑问。
“我对她说,孩子以后长大了会有她的生活方式,那个时候社会已经不需要他们努力工作了,她只要开心就好了。”
这是一个想得通透了,在未来的人生中不大再会有什么困惑的人。省下的时间,都用来创造、解决问题,以及享受生活。我相信,那会是好的人生。
关于请张泉灵加入紫牛基金,我问了傅盛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你为什么会请一个既没有做过投资也没创过业的人加盟?”
对于这个问题,他显然在决策以前就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很简单,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她找人好找,因为她是个名人,有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二,她做了这么多年记者,看人准;第三,她做调查新闻出身,有很强的挖掘能力。”
这个回答能滴水不漏地解决很多人的疑惑。有时候,如何解读一件事情,比真正发生了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