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与逍遥——庄子思想研究》简介
《致命与逍遥——庄子思想研究》这本书是由陈徽创作的,《致命与逍遥——庄子思想研究》共有32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序 引论 《天下》篇与庄子思想 一、众说纷纭的庄子 二、《天下》、内篇与庄子思想 第一章 本根之道 一、本根与本体 二、本根与造化 三、庄子之道的思想世...
2
序
《庄子》一书对中国文化影响极为巨大,是中华民族主要精神象征之一。思想奇憰宏富:语其大,涵盖宇宙,语其小,几近光子;语其贵,逍遥独立,语其下,屎溺不弃。思辨之深,...
3
引论 《天下》篇与庄子思想
...
4
一、众说纷纭的庄子
在晚周诸子中,论及思想对后世影响之巨而又众说纷纭者,莫过于庄子。这一现象颇为奇特:一般地,某位思想家总是以相对明确的思想品性发挥影响的,后人对其思想的理解虽不乏...
5
二、《天下》、内篇与庄子思想
《天下》位列于杂篇。按照颇为流行的杂篇为伪之说,此文似不可信,更不可以之证内篇之真。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天下》极受学者推崇,乃至被视为庄子本人之作,如马叙伦云:...
6
第一章 本根之道
...
7
一、本根与本体
道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最高范畴,它收摄、凝聚了后者的价值取向、问题意识与致思理路,亦引导、开辟了其历史演变。就老、庄而言,既然他们被后世称为“道家”,则道在其思想...
8
二、本根与造化
本根既为物之生生之所依,“寻根”便为必然。就一草一木而言,虽“藏”之于地下,其根尚易寻,反本、报本自亦可“把捉”。若就整个世界而言,其根何在?庄子云: 有始也者...
9
三、庄子之道的思想世界
庄子思想上承老子,亦以“道法自然”为本。在内容上,老、庄思想的相通处甚多,如皆以气化之道为万物之源,尚无为,尊根重反(返),以和为德等。二者之间的差别似也明显。...
10
第二章 “天钧”与“两行”
...
11
一、物与物论
逍遥或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立言宗旨。欲达此逍遥,需审视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反思定位人的存在。《齐物论》即是为此而作。钟泰云:“‘齐物论’者,齐物之不齐,齐论之...
12
二、“成心”与是非
《齐物论》之所谓齐物之不齐、齐论之不齐,实皆就人心而言,皆是为了化解人心之偏与执著之害。尽管从本根上看,“通天下一气耳”,万物皆为一气之流通,皆为道之呈现,可谓...
13
三、“浮明”与“真明”
对于情流于一偏而生“成心”,此事易理解,为何关于物的认识也可能变为“成心”?既如此,认识还可信吗?但人生在世与物交接实属自然,此交接所生之知亦非虚幻,实则“反映...
14
四、“大言”与“小言”
一般地,有知解便会有所言说。言随知生,亦随知而行;知有深浅,言亦有大小。《齐物论》云:“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大知”是指“真知”或“真明”...
15
五、“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和以天倪”生于“真明”(“真知”),发于“道心”,它不仅是一种言说方式,更是一种生存态度和应世接物之法。就后一方面而言,“和以天倪”还凝聚着“齐物”与“齐论”...
16
第三章 技与道
事、物本为一体,彼此不分,物性因事而得立,事亦因物而存在。人生在世,其所应对之事自是纷繁多变,不可尽于一言。若大而言之,事可分为两端:一曰“纯粹”与诸物(具体物...
17
一、技之内涵及其本质
关于“技”,《说文》云:“技,巧也。”而在释“巧”时,《说文》又曰:“巧,技也。”二字互训。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巧”字入手,探得“技”之内涵及其本质。“巧”字...
18
二、“道也,进乎技者也。”
上面关于“技术”本质的看法,同样为庄子所主张;且较之于儒家,庄子对于技和道之间的关系、对于“技术”的态度,更加具有开放性。孔子虽曰“游于艺”,《乡饮酒义》虽亦云...
19
三、“忘材”与“忘技”
技者,固然可以“进乎道”。上面几例,说的也是道技无间、浑然为一的境界。那么,是否绝技在身,就意味着自然见道?甚至可以“挟技自重”、示巧于人?对于“技术”,应当如...
20
四、古典“技术”与现代技术之别
庄子所言之技是一种古典“技术”[48],其本质与现代技术别若霄壤。今人多从异化的角度批判现代技术的压抑性,以彰其与古典“技术”之别。然而,古典“技术”何尝没有异...
21
第四章 “入游其樊”何以可能?
基于技道之辨,人之如何应物既得以明,则如何立身处世亦须考察。如此,“庸”之义方得完备,所谓“寓诸庸”之道与逍遥,其内涵也才充实而丰满。 立身处世意味着要与人打交...
22
一、“讬不得已以养中”
(一)“不得已”之两义 对于庄子的“不得已”之说,历来学者虽有所关注,却尚嫌不足;至于诠解,其意亦有不尽,甚有歧说。“不得已”之义既不得昭彰,遂使逍遥的在世性亦...
23
二、心斋与坐忘
心斋之说见于《人间世》。对于其义,庄子托以孔子与颜回之口 论云: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
24
三、壶子示相
心斋而能“丧我”,即达道境,具虚无之德。这一境界似乎能示之以相,而有可观。《齐物论》云: 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
25
第五章 “明王之治”
前文已明:在古典的生存世界里,人与万物一气流通,成己与成物本非为二,息息相关。且事与物浑然一体,成物既曰物之化育,亦言人事之成,故所谓“赞天地之化育”或“开物成...
26
一、天下与物化
从字面上看,天下谓天之下,亦即天之所覆;又天覆与地载相应,是以天下亦曰天地之间。在古代的观念里,天固然广袤无际,地则有其界限,其四周环绕以海,是为四海。故具体到...
27
二、无为而治与“小国寡民”
尽管也以生生视道、以道为万物之根,也以“归往”训“王”、以公正期于天下,也谓体用一如、本末不二,但与儒家不同,道家对于道德仁义和礼乐制度却显得信心不足以致认为以...
28
三、天下之治与“各正性命”
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在《庄子》中有着进一步的表现,《胠箧》云:“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
29
第六章 “乘天地之正”
至此,关于何为逍遥以及如何通达逍遥,其义已彰:作为生命的自在存在,逍遥乃天下万物[1]各正性命,亦即《天地》之所谓“致命尽情”、《人间世》之所谓“致命”[2];...
30
一、“小大之辩”
为破心之滞溺而为“成心”,庄子倡“天均”与“两行”之法,持平正之心、公允之态,于物于论皆如其所是,不流于偏执[4]。“天均”与“两行”并非意味着随物流转、任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