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近年来,同行间经常交流的话题多会集中于此:在校门口的大街上,遇到莺莺燕燕的学生情侣,我们作何态度?班级里甚嚣尘上的八卦新闻我们该如何回应?家长会后,总有欲说还休的父母出现,他们带着尴尬的表情,试着打听导致自家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是否是谈情说爱了,这时我们应如何劝解?出于信任,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小秘密,边诉说边求教,我们又拿什么来帮其解除困惑?初中的生理卫生课和高中的心理课内容远不及学生自学所得到的多,当教材开发和课程改革赶不上网络的速度时,我们怎么做,才能体现教育的有效性?
当诸多青春情感问题不再遮遮掩掩,而是直冲眼帘的时候,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装聋作哑,不能视而不见。
早几年里,我们用避谈“爱情”来尽力屏蔽“爱情”,以期封冻敏感话题,无声地镇压某些萌芽。实际上青春情感的困惑并未因此减少,少年人更多的是凭感觉,乱闯瞎撞似的自行解决问题。而校园广播和某些课堂也只能流于形式上的说教,内容上严重滞后。
教育者成了“局外人”。因为话题敏感,所以我们的身份常常令我们不敢有所作为;因为想象中比较“难办”,所以我们宁愿选择不办。
但是,现实是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的时代正共同塑造着不同于以往的学生,引领起不同于以往的青春潮流。教育者不能再转过头去,也不可能再作壁上观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真实可信的教育要求我们迎面向前。
其实现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堪。当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教师成立“青春期两性情感研究”课题组时,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之后,则发现我们的学生大多对爱情有着真实、正常、健康的憧憬,在两性交往中,抱有纯洁美好的相处愿景。之所以近年来会涌现一些青春期两性交往的负面案例或是极端报道,这正是我们在解疑疏导环节上出现了疏漏,甚至有时是教育的不作为。
如果我们的教育者能够以大方的态度、科学的知识、人性的关怀来引导青春期两性交往,那么,孩子们的青春应该可以更美好、更阳光。
基于我们教师的反思、研究和有效实践的愿望,我们课题组编写了这本《相爱需要学习》。编写体例是选编了37篇有关“爱情”的美文,分六大主题单元,循序渐进地推荐给学生朋友来阅读思考。力求引领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爱情”,感知“爱情”,思考“爱情”,反思“爱情”。同时,课题组还选择了青春期学生群体亟待解决的20个典型问题,进行热线回答,以期对大家的交往有更加切身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亲爱的同学,但愿这本书不仅能帮助你排忧解惑,还能成为你青春成长的呵护者、陪伴者、引导者、见证者。
戴耀红 王佳轶
201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