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同情与爱情
(二)同情与爱情
萤窗私语
通常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别人的快乐或痛苦,这是出于“同情”,但如果是出于“爱情”,我们就会视之为切身的快乐和痛苦。这是否意味着爱情的滋味是一种换位的体验?
谈情说爱
《心灵的焦灼》后记(节选)
张玉书
(选自斯台芬·茨威格著、张玉书译:《心灵的焦灼》,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以创作中短篇小说闻名于世的茨威格,生前曾是个拥有读者最多、最为人喜爱的德语作家。他在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了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爱与同情》(又译《心灵的焦灼》)。《爱与同情》情节并不复杂。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艾迪特是个下肢瘫痪的残疾姑娘。霍夫米勒对她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小说便围绕这同情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这同情带来的后果展开情节、发展冲突、刻画人物。作者借小说中人物康多尔大夫之口说出了他自己对于同情的基本观点: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是怯懦感伤的,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这段话作为小说的题解,放在全书的前面,可以看作是理解全书的钥匙。作者指出,同情别人并不像霍夫米勒所设想的那样轻而易举。真正表示同情必须有尽责任、作牺牲的思想准备。因为接受同情者,并非是木偶,只会消极地接受别人给予的同情而没有自己的内心活动。书中的艾迪特之所以接受霍夫米勒的同情,是因为她觉得这同情之中含有爱情。她自己爱上了霍夫米勒,她认为霍夫米勒也一定是出于爱情才这样始终如一地向她表示同情。霍夫米勒原来以为自己是出于侠义之心、高尚动机去同情弱者,所以心安理得,等他一旦发现艾迪特倾心于他,不觉惊慌失措,因为他并无进一步发展两者关系的思想准备。倘若在正常的情况下,和一个身有残疾的姑娘结婚也无不可,更何况艾迪特娇美秀丽、楚楚动人,霍夫米勒对她也并不是毫不动心。再说封·开克斯法尔伐是个百万富翁,富甲一方有财有势,这门婚事也不无诱人之处。可是不巧的是,霍夫米勒打听到,这位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其实是个暴发户,并非真正出身世家望族。他原本是个农家子弟,出身贫贱,做过小伙计,当过经纪人,放过高利贷,通过不甚光彩的手段发家致富,虽然后来改名换姓,甚至取得贵族称号,但是这段不体面的历史和卑微的出身依然像个阴影似的笼罩在他头上。
使得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是,艾迪特个性刚强,虽然身体病弱,却是个烈性女子。她明确表示,仅仅为了她倾心相爱的人,她才愿意接受治疗。倘若霍夫米勒并不爱她,她觉得生不如死,宁可立即结束生命,了此残生。霍夫米勒明知艾迪特并无痊愈的希望,如果他出于侠义精神继续对她表示同情,就得承担责任,做出牺牲,不顾伙伴和家人的议论讪笑,接受她的爱情,同意这门婚事。倘若拒不接受她的爱情就不啻宣判她的死刑。艾迪特的生死取决于霍夫米勒向她表示的同情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由此便导出全书的悲剧结尾。
茨威格对艾迪特是倾注了满腔同情的。他把这个受到命运残酷打击、恶意捉弄的姑娘写成一个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少女,但是保留着高傲、任性等贵族小姐的特色,稍不顺心便大发脾气,因此在霍夫米勒悔婚之后,她才会痛不欲生,愤而自尽。但是在茨威格的笔下,霍夫米勒也并没有被写成天生的恶棍,恣意玩弄女性的感情。他有正义的冲动、行善的愿望,在军官阶层中应该说还是个佼佼者,所以被人看成“奇人”,侠义的少年,高尚的善人,而且对艾迪特除了同情之外,也确有几分真挚的柔情。然而他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经过几番动摇彷徨,最后订婚、悔婚,决定自杀,匆匆出走,抱恨终天。这一切都是出于性格上的弱点而不是由于邪恶的动机。本来,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要求人不受环境、不受社会舆论、不受阶级成见的影响而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这就产生了许多悲剧,有的是因为屈服于社会舆论而遗恨终生,有的则是因为反抗社会舆论而遭到不幸。茨威格在这里让我们看到,外界的影响如何激起主人公心里汹涌的波涛,内心的潮涨潮落如何左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行动的进退,心灵的危机如何最终铸成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悲剧命运。
拨动心弦
1.试着阅读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又译《同情的罪》、《爱与同情》),说说主人公“霍夫米勒”的哪些表现是“同情”,而不是“爱”。
2.有人认为同情是一种爱心,很难转变为爱情之“爱”。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