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时40分钟的制作花絮与4分15秒的宣传影像

6小时40分钟的制作花絮与4分15秒的宣传影像

《幽灵公主》将所有的宣传手段都使尽 了,甚至考虑制作原来从未做过的幕后花絮。

之前为日本电视台的特别节目而制作的幕后花絮,采访时间并不长,几天就结束了。但是他们这次想拍成纪录片,于是委托TV MAN UNION INC这家节目制作公司的导演浦谷年良来拍摄。

这个人也是干起活来毫不含糊的人,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每天都来吉卜力报到,用摄像机拍了几百小时的视频。不只是制作现场,他还跟踪拍摄了宣传现场,之前说的热海合宿他也跟拍了。然后这些内容被凝缩成一小时先在日本电视台的特别节目播放,公映后的第二年又被制作成名为《幽灵公主是这样诞生的》的一套三盘合计6小时40分钟的录像带进行销售

幕后花絮一般电影都会制作,大多是作为电影的额外附赠。出售比电影本身长三倍的幕后花絮影像简直是前所未闻,这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吧。从那以后,吉卜力作品的长期跟踪采访就变成了固定节目。

我们在电影院播放的预告片也是,如异类般的特别长。一般的预告片在1分30秒左右,最长也不过3分钟。但是当时我们拿专为营销制作的4分15秒长的宣传影像做预告片。

这件事的起因,还要从为了向全国的电影场馆主介绍新作品的“东宝宣传队”说起。所谓的“宣传队”,其实就是导演和参演角色的演员们带着完成的电影各地巡回做宣传,开试映会,接受媒体的采访。

简单概括,“宣传队”相当于发行公司做的营销活动。比如厂家如果开发了新产品,营销人就会在各销售店进行PR[2]活动,电影也一样。从北海道到关东(包括东北)、中部、关西、九州,“宣传队”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邀请当地电影院的院长,向他们兜售电影:“我们有这样的一部电影,请各位一定要在电影院里播放!”影院院长听完后判断能不能卖座,再决定放不放这部电影。随着多厅影院逐渐成为主流,这种推销方式也失去了意义,不过当时的电影,还是靠这种推销方式生存的。

在这种场合我是怎么演讲的呢?我会配合各地的特点做推销。比如在北海道时我这么说:

“其实虾夷这个地方是《幽灵公主》电影的发源地,当中还描述了阿伊努文化,对北海道的各位来说应该会感到很亲 切。”

到关西我会说:“这部电影当中出现了打铁的 ‘炼铁厂’,说起过去的炼铁厂啊,当然是岛根最有名。”

去九州就说:“故事里出现的森林,参照的是鹿儿岛的屋久岛。宫崎骏非常喜欢屋久杉的森林,还去那里做外景取 材。”

最后是中部地区,名古屋跟电影一点瓜葛都没有,我只好笑着说:“我铃木敏夫就是名古屋出身,从小就是中日龙队的粉丝。这样看来,有我参与的电影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当地电影?”

像这样先让对方产生亲切感,上映时各地的院长才会不遗余力。为了票房的成功,这种细节上的努力也很重要。

这个“宣传队”在全国宣传时放的就是4分15秒的宣传影像。去北海道时,一位多厅影院的女性负责人举手提出疑问:

“这个宣传影像能不能给电影院当预告片使用?看了这个之后,我觉得观众也会想看正片的。”

这是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点子。虽然作为预告片有点长,但是对方有这种要求对我们来说求之不得。我们马上去跟东宝商量,允许有这个意愿的电影院把它当预告片播放。我觉得超长版本的影像对宣传大制作效果斐然。

当然,我们也制作了普通长度的预告片。超长预告只不过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做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尝试。之前吉卜力的预告为了给人一个统一的印象,制作的方针是让一个场景看起来特别长。而一般电影的预告片,都是无数个短镜头叠加在一起,既有这样的场景,又有那样的场景,可以看到很多高潮部分的片段。在这些预告片当中,如果有一个预告片镜头拉得很长,会给观众留下一定的印象。之前我们都是这么考虑的。

不过,《幽灵公主》为了打造与以往吉卜力的作品完全不同的印象,预告片也要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于是我试着跟一直做预告片剪辑的板恒惠一商量。

“小板啊,这次要颠覆以往的做法 ,尽力加更多的镜头进去。30秒加30个镜头进去你觉得怎么样?”

“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我试试看。”他本人也很感兴趣,就答应了我的要求。

结果一连串打斗的镜头,再加上武士的头和手臂齐飞,做出来的影像相当有冲击力。这个预告片在引起热议的同时,也引来了各方的批评:“跟之前吉卜力的感觉完全不同!”“是不是太残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