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周延泉,李蕾.信息科学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 孙其博,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3] 王志良,王粉花.物联网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王志良,王新平.物联网工程实训教程——实验、案例和习题解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 王志良.物联网——现在与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 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7] 陈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2.

[8] 杜军朝.基于物联网的移动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D].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9] 李志清,李璇.浅析物联网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

[10] IBM.智慧地球赢在中国.http://www-900.ibm.com.

[11] 冯继宣.计算机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2] 封顺天.可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及趋势[J].信息通信技术,2014(3).

[13] 毛彤,周开宇.可穿戴设备综合分析及建议[J].电信科学,2014(10).

[14] 周傲英,杨彬,等.基于位置的服务:架构与进展[J].计算机学报,2011(7).

[15] 严冬雪.科技巨头抢滩物联网[J].财经天下,2014(2).

[16] 单承赣,单玉峰,姚磊,等.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7] 王志良.物联网终端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8] 王志良.RFID读写器制作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9] 吴观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的实现研究[D].安徽:安徽理工大学,2013.

[20] 杨海川.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21] 朱近之.智慧的云计算——物联网发展的基石[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2] 王志良,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3] 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4] 陈利.基于物联网的产品追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2.

[25] 曹承志,王楠.智能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6] 王万森.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7] 王洪泊.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8] 游战清,刘克胜,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规划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9] 慈新新,王苏滨,王硕.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0] Frank Thorntom.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安全指南[M].游战清,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1] 黄玉兰.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2] 张有光,杜万,等.全球三大RFID标准体系比较分析[J].中国标准化,2006(3).

[33] 张智文.射频识别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

[34] 康东,石喜勤,李勇鹏.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与典型应用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版社,2008.

[35] 周晓光,王晓华,王伟.射频识别(RFID)系统设计,仿真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6] 刘禹,关强.RFID系统测试与应用务实[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7] 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

[38] 董丽华.RFID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9] 宁焕生,张彦.RFID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0] 刘长征,熊璋,王剑昆.基于智能标签的射频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3,9(20).

[41] 王玉林,曹金荣,前锋,等.声表面波射频识别无源电子标签[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7,27(1).

[42] 李全胜,刘忠立,吴里江.特高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43] 郎为民.射频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4] 王惟洁,陈金鹰,朱军.NFC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3(6).

[45] 孙云旺,李林功.传感器技术与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6] 张岩,胡秀芳.传感器应用技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7] 邓海龙.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48] 高晓蓉.传感器技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9] 尤克,倪景秀.气敏传感器及其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7).

[50] 张子栋,吴雪冰,吴慎山.智能传感器原理及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2).

[51] 周焱,胡氢.湿度传感器发展方向邹议[J].科技广场,2006(1).

[52] 王志刚,石凤良,刘先烨.电阻和电容型湿度传感器的物理性能及其应用[J].物理通报,2008(2).

[53] 宋文绪.传感器与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4] 王君,凌振宝.传感器原理及检测技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55] 刘凯,陈志东,等.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的发展[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9).

[56] 杨江.基于IEEE 1451.2的智能传感器独立接口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6).

[57] 丁露,梅恪.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8).

[58] 刘龙,陶利民,陈仲生.智能传感器标准IEEE 1451解析[J].兵工自动化,2007(8).

[59] 薛丰.基于无线智能传感器的分布式测量与控制系统[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4.

[60] 梁国伟,李长武,李文军.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技术发展浅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4,20(7).

[61] 尹宝军.智能传感器网络化接口的研究与实现[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4.

[62] 于宏毅,李鸥,张效义,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技术与实现[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63] 于海斌,曾鹏,梁炜.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4] 盛敏,田野,李建东.无线传感器网络与自组织网络的研究现状[J].中兴通信技术,2005(4).

[65] 王殊,阎毓杰,胡富平,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66] 李文锋.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移动机器人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7] Edgar H.Callaway Jr,马伟明,王永斌,等.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68] 孙利民,李建中,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9] 蒋挺,赵成林.紫蜂技术及其应用(IEEE 802.15.4)[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70] 金纯,罗祖秋,等.ZigBee技术基础及案例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71] 赵继军,刘云飞,赵欣.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体系结构综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20(10).

[72]周文豪.再谈无线传感网络与物联网发展关系辨析[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9(06).

[73] 柴远波.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7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移动M2M终端规范——WMMP协议分册[S].2009.

[7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M2M平台设备规范[S].2007.

[76] 秦凯.基于GPRS的M2M数传应用系统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77] 王大鹏.标准化实现M2M业务运营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78] 彭昭.M2M对制造商的价值何在[J].软件,2006(05).

[79] 陈锦威.M2M通信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2007.

[80] 雷震洲.支持M2M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及发展[J].电信科学,2004(11).

[81]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移动M2M业务研究报告[R].2009.

[82] 周洪波,胡海峰,邵晓风.M2M产业——“两化”融合的核心推动力[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11).

[83] 朱浩,刘荣朵.M2M国内外标准进展[J].电信网技术,2010(10).

[84] 华为.HUAWEI_MC323_CDMA2000_1X_M2M_模块_软件_指南-(V100R001B01_01,Chinese).

[85] 乔玉洁,徐军库.M2M的发展状况与未来[J].计算机科学.2012(S2).

[86] 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87] 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88] Michael Miller.云计算[M].姜进磊,孙瑞志,等.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9] 徐志伟,冯百明,李伟.网格计算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0] Francine Berman,Geoffrey C.Fox,Tony Hey.网格计算:支持全球化资源共享与协作的关键技术[M].都志辉,等.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91] 李晓明.数据并行计算:概念、模型与系统[J].计算机科学,2000,27(6).

[92] 张龙立.云存储技术探讨[J].电信科学,2010(S1).

[93] 邓倩妮,陈全.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高性能计算发展与应用,2009(1).

[94] SUN公司.云计算架构介绍白皮书[OL].SUN中国:http://cn.sun.com/.

[95] Jeffrey Dean,Sanjay Ghemawat.MapReduce:Simplifi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C].Si5th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San Francisco,CA,December,2004.

[96] Sanjay Ghemawat,Howard Gobioff,and Shun-Tak Leung.The Google File System[C].19th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Lake George,NY,October,2003.

[97] 金朔平.云计算与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1).

[98] 杨庚,许建,陈伟.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99] 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

[100] 杨光,耿贵宁,都婧,等.物联网安全威胁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101] 王利,贺静,张晖.物联网的安全威胁及需求分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