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人物头像写生
1.男青年头像画法
(1)构图与透视
在画头像时,先用直线把人物头像的高度和宽度比例在画面上定位,根据轮廓边沿的直线,用较淡的直线连接头像的基本形,画出头部的中线,找出五官的比例关系、结构关系和透视关系。
人物头部左右、上下扭摆带动颈部肌肉发生变化,使头部、颈部、胸部产生不同的方向变化,形成人物头像的动势,也形成了一定角度的透视,因此要注意头部、颈部、胸部之间的结构透视关系。如图7-9所示。

图7-9 构图与透视

图7-10 把握结构形体与比例
(2)把握结构形体与比例
头像造型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要注意眼、鼻、口、耳在脸部的位置及头、颈、肩的位置关系,每一个部位之间要相互比较形与形之间、形与线之间的长短、宽窄以及面积的大小,这样才容易把形起得准确。如图7-10所示。
画好形体的情况下,把人物脸部亮面和暗面用线条打出来,分出明暗面,在此基础上深入刻画。
(3)调整明暗关系
人物头像的明暗关系和画静物的明暗关系是一样的,光线的来源不同,产生的明暗效果也不同,所以我们只有熟知头像自身形体的内在变化,才能有效地利用明暗五调子把形体塑造出来。
在画人物头像的体积与空间深度时,在受光面,明暗关系对比强烈,而在背光面的结构明暗对比不明显。读者需强调亮面黑、白、灰的关系,虚画暗面的结构,运用灰调子丰富画面的层次感。

图7-11 调整明暗关系

图7-12 男青年 王建芬 作
(4)强化整体效果
画出大的明暗关系后,再深入刻画面部五官、形体特征、人物神态、头发,以及处理面部边缘等,找出灰的中间调子,使画面色调层次更为丰富。画局部时要注意整体效果和虚实关系,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感受人物脸部的光泽及暗部反光的表现,突出神态的刻画。要注意线条的运用,忌把画面画花。最后调整画面明暗关系,强化画面的整体效果。完成作品如图7-12所示。
总之,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化,我们将会进一步认识到形体和明暗调子的关系,表现明暗关系只是我们的表现手法,塑造形体才是我们画素描头像的目的。
2.老年人头像画法

图7-13 步骤一
步骤一:老年人头像结构特征明显,骨骼肌肉特征显露而便于观察,要用直线勾出大的形状,把握好比例、透视关系(图7-13)。
步骤二:把人物五官结构位置勾画出来,由于老年人组织老化、皮肤松弛,用曲线来表现老年人的脸部肌肉结构更为合适(图7-14)。
在起稿的同时,还要注意抓住人物的长相特征。

图7-14 步骤二
步骤三:要准确地表现老年人的特征,重点放在老年人的五官,注意眉弓、口轮匝肌、眼轮匝肌(眼袋)等处,上下眼睑下垂,轮廓线明显。嘴角下挂。由于老人消瘦,其颧骨线明确(图7-15)。

图7-15 步骤三

图7-16 老年人 王建芬 作
步骤四:深入刻画人物面部特征,暗面的要暗,亮面的结构要明确,运用所学的素描技法,感受最终作品如图7-16所示。明暗关系,处理好画面整体效果。
画人物头像时,无论是写生还是默画,都需要了解所画人物的年龄、特征,具体刻画时还要掌握每个人不同的长相特征。
3.老年妇女头像画法
步骤一:用直线画出整体形体结构,把握好人物头像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图7-17)。

图7-17 步骤一

图7-18 步骤二
步骤二:用短直线画出五官的准确位置,勾画出面部结构和老年人的皱纹,画出脸部的明暗交接线,注意刻画面部表情(图7-18)。
步骤三:画头发时,要注意头发的立体感觉,画出头发的受光和背光面,深入刻画五官的结构。老年妇女肌肉松弛,要注重于特征表现,画出脸部的明暗面(图7-19)。

图7-19 步骤三

图7-20 老年妇女 王建芬 作
步骤四:整体刻画人物头像,深入刻画局部。额头前面的头发要细,头发后部要虚画,注意调整头像的整体效果。最终完成作品如图7-20所示。
4.女青年头像画法
步骤一:用长直线画出人物脸部与脖子的动态,勾出五官透视结构的位置(图7-21)。

图7-21 步骤一
步骤二:画出明暗关系,把五官透视与转折把握到位,注意刻画暗部投影(图7-22)。

图7-22 步骤二
步骤三:细致刻画五官结构,虚画暗部形体,增强明暗立体效果(图7-23)。

图7-23 步骤三
步骤四:画出头发的明暗关系,在深入刻画局部的同时,要注意头部黑、白、灰的明暗整体效果,以免画面发花,缺少整体感。最终完成作品如图7-24所示。
本作品为徐悲鸿作品之一。作品中,头发近实、远虚,强化明暗交接线,画出了投影和反光部位以增强立体感,年轻妇女脸部光洁,用灰调子处理亮面结构,画面整体效果好。

图7-24 女青年
5.儿童素描
徐悲鸿的两幅儿童素描作品如图7-25和图7-26所示。画儿童时,要注意小孩的比例特征,面部五官结构及天真的神态。

图7-25 徐悲鸿作品之一

图7-26 徐悲鸿作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