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在佛山镇西南4公里处,地处河湾,据云南宋时,粤北南雄珠玑巷的居民撑筏南迁,到石湾时为礁石所阻,遂呼此地为石湾。因为土质宜陶,遂为南方制陶重镇,制作陶瓷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石湾陶塑人物又称“石湾公仔”,最是有名,与天津泥人张的人物雕塑,各有千秋。其实,这些陶塑的造型﹑釉料﹑烧制均奠基在一个极悠久长远的陶瓷传统之上。

清道光二年(1822)《广东通志·舆地略·十五》内载:“石湾去佛山廿余里,所制陶器,似古之‘厂官窑’,郡人有‘石湾瓦,甲天下’之谚。形制古朴,有百圾碎者,在‘江西窑’之上。其余则质粗釉厚,不堪雅玩矣。”最后几句,颇堪玩味。因提到官窑陶瓷,其特色为釉色晶莹,开片迸裂,金丝铁线。但显然石湾的仿官陶器,不仅其形古朴,更开片冰裂,细碎均匀,如百衲之衣,成就竟在江西景德窑之上。

至于所谓“质粗釉厚”,正是石湾陶器传统特色,并不强调坯胎坚薄,而偏向厚重大方。陶器釉色浑厚光润,极似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河南钧窑,瓷器如月白天青﹑晚霞满天,美艳绝伦。到了明清,除江西景德镇外,石湾的“仿钧”也极其神似,尤其葡萄紫﹑玫瑰紫﹑墨彩﹑天蓝天青等釉色。另外又能在仿钧釉上,流淌着乳白花釉,极尽“窑变”能事。

石湾彩釉浑厚流畅,其诀要是于坯胎上涂两次底釉及面釉,第一层涂的底釉为铁锈色釉,可以填满胎面烧时产生的小气孔,并且保护面釉,降低其被吸收的损失率。这层底釉的另一作用,是让底﹑面釉在烧炼时互相混凝,沸腾流淌﹑浸润混合,不但加厚釉色,使其转为浓艳,同时更使釉面润泽莹亮。

一切艺术成就都不是偶然得来的,即使时势造英雄,也不过是一时力势。石湾陶瓷的成就,是基于上面所述长期积累形成的浑厚的陶塑制作传统,它使陶艺自明清入民国后更上层楼,在民窑创作大放异彩。

石湾原是个小村落,土地贫瘠,并不适宜耕植,恰好泥质宜陶(掺入东莞的白垩土炼成陶泥更佳),造就了本地的制陶工业,更因先祖多为宋元以后迁来的中原移民,带来许多陶瓷技术,带动此地制陶工艺的提升演变。这与辽金时代北方的磁州窑工匠迁徙入江西,影响吉州窑的风格演进相似。但石湾陶瓷自古只为普通民窑,名气有限,不及德化白瓷﹑吉州贴花,甚至不如潮汕青花等民窑专美。就算“公仔”(泥人),也未若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那么名闻全国。它的陶艺发轫,应在清中晚期嘉庆﹑道光年间开始形成独有风格,尤其是南方庙宇﹑祠堂﹑书院屋脊上的陶艺装饰“瓦脊公仔”,以说书方式,把一组组的民间故事雕塑烧成七彩斑斓的陶人景物,有如绘画手卷,或民俗的连环图,生动呈现出一段段民间传说典故。

这些陶制装饰的“瓦脊公仔”(又称“花脊”,其风格釉色与台湾的交趾陶烧相似),在广州的陈家祠或佛山的陶师“祖庙”均可看到。

陈家祠

祖庙陶塑

如前所云,石湾陶瓷能在中国陶瓷史占一席位,主要由于晚清及民国以降,许许多多石湾陶艺师傅毕生奉献于釉色人物雕塑。这些人包括光绪年间的黄炳﹑陈祖,入民国后的陈渭岩﹑潘玉书师徒及刘佐朝﹑霍津,生于民国的刘传与苏锡荣,及现已成为国家级大师的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黄松坚五位陶艺大师。

上一代这些开拓陶艺的好手,又以潘玉书一生最具传奇色彩。他随陈渭岩学陶,师徒两人并到景德镇工作传艺交流三年。石湾陶塑人物烧出不易破裂,是因素胎未烧时,便开有无数气洞,热空气能够游走而素胎不膨胀迸裂。潘玉书随陈渭岩在景德镇三年,大开眼界,在陶泥中混入雪白的高岭瓷土,使雕像肌理更加细致温润。他的白釉仿官窑陶塑为天下一绝,现收藏于香港大学博物馆的白釉《林和靖》﹑白釉《伯牙》﹑白釉《托砵和尚》﹑仿哥《坐佛》都是代表作。澳门因葡萄牙人文弟士律师(Manuel de Silva Mendes,1876—1931)早年对石湾陶的喜爱收藏,亦有不少特别向陈渭岩﹑潘玉书订造的陶塑作品,如高逾74厘米的大号素胎《华佗》及其他潘玉书极为传神的素胎陶塑《抱膝罗汉》﹑《高士》等,这些作品已捐赠给澳门艺术博物馆,至今仍为极具特色的大型石湾陶塑馆藏。

《中国美术辞典》“潘玉书”条如此描述:“擅长人物雕塑,尤长于塑造仕女形象。人物作品俊逸潇洒﹑传神,衣纹流畅,釉色素雅。传统民间雕塑功底厚实,并善于吸取外来雕塑的精华。”观潘玉书杰作,如《踏雪寻梅》﹑《陆羽品茶》﹑《沉思罗汉》,贵妃系列的《贵妃醉酒》﹑《贵妃出浴》,《大乔小乔》﹑《貂蝉拜月》﹑《舍子奉姑》,可知此语不虚。

潘玉书能够跳出石湾旧人窠臼,独出新意,自是一代奇才。他与景德镇瓷工廖少珍相恋,将廖纳为侧室,二人志同道合,诚神仙眷侣。据云潘氏许多创作灵感均来自廖少珍,杨贵妃系列亦以廖作模特儿,合情合理。

潘玉书可称得上是划时代的石湾艺匠,巧思造型,出神入化。譬如《舍子奉姑》雕像,塑一妇女半裸哺乳年老家姑,幼子在旁扯其裙带欲攀而上,一脸期盼,嗷嗷待哺,其造型大胆﹑出人意表。

《舍子奉姑》雕塑构思出自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乳姑不怠》一则内载: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奶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妇之孝敬足矣。

也就是说因其家姑长孙夫人年高齿落,无法进食,孝顺的唐夫人每日盥洗毕就入堂哺乳其姑,不需要米饭充饥,数年来家姑依然身体康健。到了长孙夫人病重,便吩咐子孙要善待唐夫人,正如唐夫人善待她一样。与《舍子奉姑》相近的另一典故来自传统粤剧,剧内其媳欲剖股疗姑,却伤及其夫,唯剧情与乳姑主题不符。

石湾近代人才辈出,除大师弟兄后代亲炙真传——庄稼子庄阳,黄松坚子黄志伟,刘泽棉弟刘炳﹑子刘兆津﹑女刘健芬﹑侄女刘雪玲均是好手——之外,其他如刘藕生﹑庞文忠﹑霍然均霍家荣兄弟﹑曾力﹑曾鹏﹑潘柏林﹑黎润明﹑梁力﹑凌国礼﹑钟汝荣﹑刘国成﹑廖娟﹑罗雪薇﹑冼艳芬﹑霍秀兰﹑刘桂乐﹑陈响﹑简贤等,各家门派好手如林,不可胜数,亦非在此能以尽录。

潘玉书《舍子奉姑》

潘玉书《贵妃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