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大良清晖园

广东四大名园:余荫山房、清晖园

一 余荫山房

园林自明到清三代而大盛,其社会﹑政治与文化艺术观念的发展﹑演变及影响自不待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模仿“原始自然”(第一自然)进入“演绎自然”(第二自然),继而产生所谓心境的“二度和谐”(second harmony)。禅宗《五灯会元》卷十七内载,吉州青原惟信禅师在堂上曾问门人: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碧岩录》也指出:

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施友忠先师曾这样解释,禅师意思是:

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本无了别。二者之中所呈现的表面上的差异,已因中间那一段锻炼阶段,作为桥梁,使二者合而为一。所谓中间的一段锻炼阶段,是禅师因参禅了悟“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这种境界,虽也由悟而生,究未彻底,且只是消极的,其作用不过是一架桥梁,借以达到最后了澈圆通、无挂无碍的境界。渡过这一架桥梁……自然也就晶莹明澈,一无所蔽了。……这种道器不分,体用一原的境界,就是我所说的二度和谐。(施友忠,《二度和谐及其他》,台北:联经,1975,第66页)

明清园林,许多是“演绎自然”的自我心象,尤其明代“文人画派”在江南一带流风所及,自视觉(visual)抽象画面风景,进入物质(material)具象园林演绎。苏州“拙政园”便是佳例,当初御史王献臣宦途不顺,卸职返乡,购得大弘寺遗址近14公顷之地(后越缩越小,到光绪年间只得1.2 公顷地),与好友吴门“文人画派”掌门人文徵明共同设计经营园林。文为画坛一代宗师,长住拙政园玉兰堂,除写有《王氏拙政园记》,并绘出《拙政园图》,更以园中三十一处景色各画一图,分别咏题诗作。由此可知,拙政园实是文氏“非山非水”后重新呈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也是他的二度和谐。其中有诗咏“梦隐楼”一景,足见心境:

林泉入梦意茫茫,旋起高楼拟退藏。鲁望五湖原有宅,渊明三径未全荒。枕中已悟功名玄,壶里谁知明月长。回首帝京何处是,倚栏唯见暮山苍。

据英国艺术史学者Craig Clunas称,那是一种漠然无为对俗世的退却隔绝所构思出来的“清高”理想(ideal of“pure and lofty…conjures up an effortless withdrawal,a disinterested disengagement from the mundane.见氏著,Fruitful Sites: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1996,第106页)

余荫山房第一进

清代广东番禺“余荫山房”,正是明清园林演变的缩影。广东四大名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与台湾四大名园——台南吴园﹑板桥林家花园﹑新竹北郭园﹑雾峰莱园,各擅胜场。惟据学者称:“岭南园林中保存得最好的是番禺的余荫山房,建筑上的灰雕门楣﹑英石堆山﹑规则池岸,木雕洞罩﹑廊桥组合都是岭南园林的典范。”(储兆文,《中国园林史》,上海:东方出版公司,2008,第339页)

“余荫山房”许多蛛丝马迹,隐有“拙政”余味。譬如“拙政轩”北过后为“梦隐楼”,再绝水为石桥梁,上有逶迤曲栏长廊,曰“小飞虹”。“余荫”亦有连接荷池两岸的曲桥梁曰“虹桥”,名为“虹桥印月”,到了中秋佳节,荷花盛开,满塘香遍,塘水与外面河流相通,水涨至桥孔半月正中,桥孔与月下倒影半月桥影恰好合成一个圆形满月。人长久,共婵娟。

苏州拙政园的“小飞虹”﹑“小沧浪”等水亭廊过去,还有一包括“枇杷园”等的组合庭园,其主体建筑为“玲珑馆”。余荫山房亦有远近闻名环水而建的八角形“玲珑水榭”,八面窗牖,八面透风,八面景物,景景不同,可谓八面玲珑,俗称“八角亭”。水榭窗牖图案精致,透彻玲珑,各自不同。榭内有主人留下的唯一墨宝对联,沧桑心情,见山见水,亦见二度和谐。联曰:

虹桥印月

玲珑水榭

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

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

有关余荫山房“玲珑水榭”玲珑八面的风景,顺德书法家罗亦智曾有一首五言诗,列出以下玲珑八景:

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

玲珑八景诗

除了前述“虹桥映月”外,还有水榭前面数棵老桂树,一般桂树成长缓慢,要大树婆娑,非过百年不可,从仲夏到早春,花如细雪,迎日而绽,异香满枝。此外南窗亦可观赏一株百年腊梅,冬天北风凛冽,八面窗牖关闭,独开南窗面向越冷越开花的梅花,亦是赏心之事。

余荫山房园林胜景除亭楼榭阁,亦以南方花果树木取胜,更特别设计出一条不怕烈日的清幽兰径,曲径兰蕙如蛱蝶,如石斛,幽雅清香。此外园主还在园林一角傍水建了一座孔雀亭,养了几只开屏孔雀,以取雀屏中选,可得佳婿好彩头。

“杨柳楼台青”,指园中第一大建筑“深柳堂”,是会客中堂,名人墨宝琳琅处处,其中有园主自撰对联一副,虽无五柳,代以榆树,亦极具归园田居,深柳读书心意:

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

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

深柳堂前

深柳堂前松鼠百年木雕

浮世虚名,朴散为器,一旦反璞归真,“愿集名流笠屐”,不分贵贱,新知旧雨,共聚一堂,亦是快事。堂前柱间另有一工艺木雕“菩提松鼠”,为双面雕刻,正反面均可看见金色松鼠。

“卧瓢听琴声”,则是指“卧瓢庐”了。箪食瓢饮,不堪忧,不改乐,本为《论语》述颜回淡泊生涯之语。但此庐专为接待宾客而设,最大特色为门窗用“满洲窗格”。当初需由西洋进口厚底七彩玻璃,后来广东也能烧出此种彩色玻璃,造成广东庭园一大特色。卧瓢庐门窗镶嵌上不同菱格的蓝色琉璃,到了夏天,把蓝窗关上,贴窗望去,景物竟然神奇地有如冬天雪深颜色,一片沁寒。到了秋天,只要把两扇门窗的蓝彩琉璃重叠,再贴着琉璃窗门看出去,真是神奇,大概由于光学变化,窗外风景又会转为深红秋天景色,远处绿树,也变成深秋红叶。到了春天,再把门窗全部打开,便是满园春色了。如此巧思,真是七巧玲珑心。

卧瓢庐

卧瓢庐彩窗

临池别馆

小姐楼

小姐楼前花阶

“临池别馆”面临荷池一片,是主人书斋,极富诗意。余荫山房原主人邬彬,清代咸丰年间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七品员外郎。书香世代,其二子亦举人,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的美誉。

广东园林女眷居室两层多称“小姐楼”,余荫山房建成二十年后添建女眷居住的“瑜楼”,居高临远,极目怡神。楼前小径有铺地成花,有如满地落红。

二 顺德大良清晖园

清晖园位于广东美食之乡顺德大良,清晖之意,顾名思义,乃是对慈亲一片孝心,欲以庭院奉报有如三春温暖晖阳的慈母。典出人多熟悉的唐朝孟郊《游子吟》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清晖园入门处

据说游子远行,都会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以纾解母亲思念。

明末万历年间顺德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后,入朝三十年,其间于天启元年(1621)回顺德大良建筑园林。

入清后黄氏家道中落,其园于乾隆年间转落龙氏父子手中,营建为居室庭园,不久龙家亦中衰,将园出让,仅留其中部分居住。后其子龙廷槐中进士,入京授翰林院编修,然无意功名,告退回乡,侍母至孝,拓建庭园奉养年迈母亲,命其名为“清晖园”。自后龙家数代经营,开拓出岭南园林格局。新中国成立后,该园经过多次修复扩建,依然富有岭南园林的特色。

清晖园特色在于几个组合景观各自经营而又互相借景相连,因此园中有园,林外有林,山中有石,石外有山;池塘飞瀑,水景流绕园中,有如江南水乡。园景更暗合风水之道,曲折有致,处处圆门通幽﹑漏窗借景,小千暗藏大千,巧夺天工。园中别具一格的雕花地砖全是手工烧制,没有上釉,因而吸水性强。

扇型漏窗借景

扇型漏窗借景如画轴

桃窗借景

漏窗借景荷池

漏窗借景山石盘景如石林

漏窗借景山石庭院

所谓借景,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内指出,取景在借,开辟窗牖,莫妙于借景。譬如利用西湖画舫一艘,在船的两面,以木作框,开窗牖于其中,四面皆实,独虚其中,人坐船内,“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窗内借景之中。庭院亦然,凡开窗牖,必须先顾及窗外之景,方能予取予借,一入窗景,便被框成一幅幅天然图画。

沐英涧

玲珑榭

清晖园自清初经营至清末,恰逢“满洲七彩套色玻璃”流行,更兼西洋蚀刻版画法已传入中国,园中楼房亭榭,处处均是彩色玻璃窗牖,极具光彩夺目之效。“沐英涧”桥上小楼,就有八块蚀刻金色玻璃,分别描绘乾隆当年钦定命名的羊城八景——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涧濂泉﹑波罗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僧归﹑石门返照。这八块蚀刻金片玻璃虽然年代日久,色彩褪剥,仍为当世文物鉴定界耀眼的一级保护文物。

筑在“沐英涧”旁一座八角“玲珑榭”,又称“八表来香亭”(极可能仿自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亭榭依山靠水,右边是奇石堆砌成的石林——可以拾级而观的“凤来峰”,左边是亭廊小桥临水的“沐英涧”。亭内八面全是彩色琉璃窗格,各配以不用图案,阳光照射反映,流光溢彩,五色缤纷。其中更有八片红彩玻璃,描述历史人物,皆为清代广东本地制品,极为珍贵。

“留芬阁”下层楼房内留存下来有六大块湛蓝玻璃,分别蚀刻描绘民间传说的八仙,更是艺术精品。可借仅存六片,只得六仙。这类蓝彩琉璃当初都须由西洋意大利等国家输入,极为昂贵,非大富之家无以购置,但后来广东艺匠克服技术困难而能自求制作生产,却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玲珑榭清代红片琉璃

凤来峰

留芬阁清代蓝玻璃八仙图

澄漪亭与荷塘

留芬阁满洲玻璃

一勺亭

清晖园尚有双层楼旁的小姐楼“船厅”,全国仅此一座,据云仿自苏州园林石舫。然江南石舫只单一层,遂另有一说认为仿自清代珠江上特有的双层紫洞艇而成。船厅正面是一方荷塘,夏盛秋衰,有似风华正茂与美人迟暮两种人生写照。

园内倚水而居的“澄漪亭”,莲叶田田,碧翠如玉,水陆两景合而为一。另有六角亭名为“一勺亭”,大概缅怀明代米万钟在京城海淀建的“勺园”。勺园擅水之胜,取海淀一勺之意。《帝京景物略》内云:“望园一方,皆水也。水皆莲,莲皆以白”。勺园可说是一个水景白莲园,处处路穷则取舟,舟穷则登廊阁。袁中道《七夕米仲诏勺园》一诗内称“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可见涉水之余,连进入靠水而建的亭楼都像在舟船内。

清晖园的水乡构思虽非全部取自勺园,但荷香十里﹑堤岸柳烟之余,也做到可谓“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碍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