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一 前言

中国园林之道,博大精深,并非一般亭台楼阁﹑花石草径可比。它隐含历史文化的演变,以及演变过程中,人的成长和对大自然领悟的态度。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中国庭园,是人与环境的一种哲理和美学体验处理,并非单凭才智物力。更兼庭园本身,并非那么单纯回归山水自然,它的整体设计,处处以物显心,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淡逸人生意境以及人际和睦并处之道。

中国园林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殷商朝代的狩猎风气,殷人本是游牧民族,迁徙频繁,前后凡十余次,成汤到盘庚都城即有四处之多,原因不一,有云追寻青铜矿脉,有云游牧逐水草而居。然围囿田猎以作畜牧,加上习射﹑祭祀和“作囿”,却是最早的园林原型。甲骨卜辞内经常出现记载田猎活动的“囿”字,君臣经常出猎逐鹿,每日卜卦。

商纣淫逸,建鹿台,“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史记》谓其勇猛能手格猛兽,宠妲己而灭亡。到了周文王在沣水丰京修建的太庙,内亦有灵囿﹑灵沼,那是有园有水有鸟兽的地方,《诗经·大雅·灵台》内云: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就是说文王“经之营之”的灵台,里面有很多硕大肥美的鹿﹑洁白的鸟和满池翻跃的鱼。

这已经是皇室园林的原型(prototype)了。到了汉朝,武帝扩建广袤三百余里的上林苑,利用终南山北坡自然形成的层峦密林,飞禽走兽数之不尽。北山更流淌着关中八条河流,还有天然湖泊及人工湖共十五池,包括昆明池﹑积草池﹑曲江池等。其中积草池,即有南越王赵佗所献夜晚发光﹑高达丈二的珊瑚树。沿着这些湖池过去,有无数楼台以为憩歇之所。

上林苑内以天然林木或人工植物,糅合野外或豢养的走兽,那是皇家园林的极致。《西京杂记》卷一第二十八条内载,武帝初建上林苑,群臣入贡的草木就有二千余种。

武帝喜长生,筑高台﹑迎仙人,以金铜仙人捧玉杯﹑承甘露,又在未央宫西南建太液池,内有蓬莱﹑方丈(博山)﹑瀛洲三座神山(人工岛),这些草本其中更有“千年长生树”﹑“万年长生树”。司马相如有传诵一时的《上林赋》,文字雕琢敷陈,有文无质,武帝阅后,极喜,拜为中郎将。

到了魏晋六朝,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贵族个人庄园大放异彩,其中曹操在邺城营建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铜雀台最是有名。另一处就是石崇在洛阳近郊的“落花犹似坠楼人”的金谷园了,真是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

从魏晋到唐宋,除了贵族个人庄园,更有佛道寺观园林崛起,禅宗空寂,意在言外,以无显有,进一步影响日本庭园风格,尤其是寺院庭园的枯山水。

苏州狮子林假山石

宋代山水画发达,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等巨匠承前启后,开一代风气之先,促使贵族与民间生活质量提升(宋代缂丝织制就是受工笔花鸟构图的影响)。入元后虽由蒙古人﹑色目人享受种种特权,但文化命脉仍在汉人手里,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即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直接把枯笔﹑繁意山水带入文人意境,引导明代文人画如吴门的“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山水自在人间”的观念风格,把明清两代庭园艺术带入另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