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献综述
物联网金融作为世界性全新发展领域,现有研究文献较少,本研究在整理有关文献后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有关物联网金融发展逻辑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美国克里斯安德森为代表(2006)提出的长尾理论,其核心观点是物联网金融有利于降低金融服务交易门槛,能扩大银行业服务群体,增加收益来源,因此物联网金融既能降低成本又可以实现资源之间的整合。第二,对金融行业内在发展逻辑的分析,谢平(2015)等在《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中指出:物联网金融能够使资金供求双方信任度提高,加强双方深度开放,让用户需求由过去的因变量逐渐前置为自变量,用户的参与使金融服务具备内生的响应-反馈机制,通过实时动态自我改进,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第三,对于物联网金融外在溢出效应的研究,我国学者董新平所著的《物联网及其产业成长研究》(2015)一书中指出:物联网对提高经济效益、节约企业融资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动力异常关键。一言概之,物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范围不够全面、效率滞后的局限性;也可以解决互联网金融侧重虚拟经济,缺乏对实体企业有效掌控的问题;建立在智能化、网络化基础上的物联网能保障金融对实体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第四,对物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不同行业的实践视角来展开:(1)2016年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布《物联网金融白皮书》,重点关注并大力尝试物联网与征信、保险、租赁等行业进行业务合作,探索出物联网技术与金融机构合作能够衍生出巨大互惠互利空间。(2)王进军(2016)发表的《物联网金融变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与发展路径探究》一文指出:金融行业面对科技金融浪潮,首当其冲的是银行业。而利用物联网技术,银行可以建立客观信用体系,降低动产质押风险,让钢贸产品、液态化工品、仓储货物等动产具备不动产属性,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商业银行信贷悖论问题。(3)贝多广、李焰(2016)在《普惠金融——中国金融发展的新阶段》中提到:农村金融服务获取能力与农业实体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物联网必将在供应链融资、数据农贷、农业电子商务等方面广泛应用,对传统认知中的金融属性弱的农业、畜牧业的先天不足加以弥补,增强金融扶持力度。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发现:(1)物联网金融是客观信用高阶形态,能够促进主观信用向客观信用转变,极大降低金融业的风险;(2)如果物联网金融全方位覆盖各产业领域,实现全程电子化、实时化和网络化,金融行为成本将大大降低,甚至不断向零边际成本金融服务靠拢;(3)物联网金融具备智慧金融属性,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通过对信息的敏锐感知,对海量数据进行匹配,让金融服务透明可视化,从而助力形成实体经济的智慧融通生态系统。由于物联网是新兴领域,在学术界展开物联网金融发展逻辑研究还有非常大的理论空间,而关于物联网金融如何真正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路径研究和应用场景设计更是能止众多金融机构拓展业务之渴,解实体经济金融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