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微量元素

二、微量元素

相关火山岩微量元素含量如表6-13~表6-16所示。中酸性和中基性火山岩的∑REE 分别为(64.97~207.04)×10-6 和(67.98~289.96)×10-6,平均值分别为137.11×10-6 和160.77×10-6,后者略高于前者。∑Ce/∑Y 分别为0.92~4.64和0.31~1.61,平均分别为1.89和0.98,多为轻稀土富集型(图6-16a、c)。(La/Yb)N 分别为5.65~15.49和2.27~16.00,平均分别为12.75和8.67。中酸性和中基性火山岩δEu分别为0.40~1.74和0.33~1.32,平均分别为1.23和0.90。26件样品中,除B1和XXL1样品外,δEu均>0.7,明显高于燕山早期花岗岩类,岩浆成于深度较大的加厚地壳(赵志丹等,2001),中酸性火山岩可能由基性岩浆分异形成。

各类岩石均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Pb、K,亏损Ta、Nb、Ti、P等高场强元素(图6-16b、d),表明岩浆源区受壳源物质交代,显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印记(Condie,2001;杨铁铮,2008;陈静,2011)。

图6-16 东安和高松山矿区火山岩与区域光华组和甘河组火山岩稀土配分模式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

a、b.矿区火山岩和光华组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c、d.小西林辉绿玢岩和甘河组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

在Ta/Yb-Th/Yb图解上,甘河组和辉绿玢岩主要分布于活动大陆边缘玄武岩区域(图6-17),其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