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吃掉了襄阳

襄樊吃掉了襄阳

三千多年的历史,襄阳是襄阳,樊城是樊城,区隔于两城的,是一条汉江。汉江之南,是襄阳,汉江之北,是樊城。

同襄阳一样,樊城也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古城。

百川汇流汉江,奔腾咆哮于秦岭、武当山的峡谷山峦之间。在它的中游冲积出一片宜居的平原。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于樊,樊城因此而得名。

传统京剧故事《战樊城》,讲述了春秋时期伍员脱身的故事。可见早在春秋时期,樊城已成为军事重镇。

但在三千年的变迁中,樊城却因地处平原,无险可倚,加上城墙低矮,多次被敌方攻破,于是落得一个“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名声。

漫长的岁月波澜曲折,直到19世纪末,樊城也不过是一个约4平方公里的小镇。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都好似春蚕一般在蠕动,“古老”两字标示着它发展的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襄阳、樊城比江而邻的地理位置,襄阳、樊城被合二为一成为襄樊市,隶属襄阳地区。

1983年,襄樊成了地级市,而襄阳则成了它的下辖县,后又改为“襄州区”,当地人戏称“襄樊吃掉了襄阳”。

当年在襄樊市委工作的释贵明,正好经历了那一次的改名风波。

陈老巷,是襄阳市樊城区“九街十八巷”中,仅存的一条历史街道。

在释贵明的印象中,那时候只是考虑到照顾一些同志的情绪,而且襄樊市当时在全国好多事情都叫得响,比如全国新兴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典型等。

当时,他们忽视了,襄樊市把襄阳两个字丢掉,是丢掉了几千年的文化,丢掉了几千年的文明,丢掉了几千年来襄阳人民创造的历史。只是,这种遗憾,当时谁也无法细说。

樊城汉阳码头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