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拭心心自明
古语道:学无止境。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就会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充实,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
南怀瑾告诫我们,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以这样努力的求学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则会很容易退步。(注:本段主旨源自《论语别裁》)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1920年以后他退出了政治舞台,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在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里,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但梁启超的朋友周善培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他的文章。周善培说:“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这不待我来恭维你。但是,写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步你已经做到了,第二步是能留人。司马迁死了快两千年,至今《史记》里的许多文章还是百读不厌。你这几十年中,写了若干篇文章,你想想看,不说读百回不容易,就是使人能读两回三回的能有几篇文章?”
梁启超听了这么刺耳的话,犹如挨了当头一棒。但他毫不生气,而且很虚心地向老朋友请教:“你说文章怎样才能留人呢?”周善培很认真地回答:“文章要留人,必须要言外有无穷之意,使读者反复读了又读,才能得到它的无穷之意,读到九十九回,无穷的还没有穷,还丢不下,所以才不厌百回读。如果一篇文章把所有意思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意思先穷了,谁还肯费力再去搜求,再去读第二回呢?文章开门见山不能动人,一开门就把所有的山全看完,里面没有丘壑,人自然一看之后就掉头而去,谁还会入山去搜求丘壑呢?”梁启超觉得周善培分析得透彻精当,很有见地,击中了自己文章的要害,所以,他连声称谢,虚心接受。从此,梁启超写文章更加精益求精,下了一番工夫,果然从中受益匪浅。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虚心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如果只是粗通了一点皮毛就骄傲自满,只会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南怀瑾解释子夏对“好学”的理解时说,每个人都有自身缺乏的东西,一个人应该每天反省自己所欠缺的,切忌认为自己有了一点知识就自满自足。人们必须每天补充自己所没有的学问,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月月温习以往的知识,不忘记所学的,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好学。
自省拭心心自明,每个人都应对自己有个明确的了解,每日三省自身,找出自己欠缺的东西。通常人们都会犯自满的错误,在自己到达一定程度时总以为自己已无人能及,但当你静下心来走出自己设定的藩篱,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站得越高,越会感到自我的渺小。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他的一杯茶的故事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一日,一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个访客的杯中,杯满之后他还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倒了。”南隐意味深长地说:“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满招损,谦受益”是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护身的箴言。谦恭有礼、虚怀若谷,好比打开心灵之门,能迎来更广阔、更完美的人生境界。虚怀若谷,不仅是佛学的禅义,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进不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充实空间——这便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