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孝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好品德的养成都是从孝行开始的。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那他就不能称之为“人”,就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和鄙视。
“孝”是回报的爱,古人常以乌鸦反哺来教育子女莫忘亲恩。
乌鸦小时候,都是由乌鸦妈妈辛辛苦苦地飞出去找食物,然后回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它吃。渐渐地,小乌鸦长大了,乌鸦妈妈也老了,飞不动了,不能再飞出去找食物了。这时,长大的乌鸦没有忘记妈妈的哺育之恩,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每天飞出去找食物,再回来喂妈妈,并且从不感到厌烦,直至乌鸦妈妈自然死亡。
小鸟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南怀瑾将父母比作两个照顾了我们二十年的朋友,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我们回过来照顾他们,便是“孝”。
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无怨无悔地付出。当我们还是胚胎、尚未诞生时,就获得了来自父母亲人的深切感情和无尽期望。而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以后,父母生命的意义几乎大半落在了我们身上。随便问一个有子女的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谁?”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子女”。是呀,无数个平凡的父母之所以辛辛苦苦地工作,努力奋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让子女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是需要照顾的孩子。父母对我们总是倾其所有地付出。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抵挡烈日风霜。年少时,我们爬上树干玩耍;疲倦了,靠在树上歇息。长大了,我们不愿与树玩耍了,树甘愿奉上丰硕的果实,为我们的人生和未来尽心尽力。要成家了,树奉献出自己的枝干,为我们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当我们想出外闯荡时,树会用自己的躯干为我们造艘乘风破浪的船;当我们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地归来,即便树已只剩下一个树桩,也会让我们安心地休息。父母总在无私地奉献着,我们的忧伤便是他们的忧伤,我们的快乐便是他们的快乐。我们在为自己的事业、家庭忙碌时,总是无暇顾及远方或身边的父母;当出现变故、陷入困境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年迈的父母。
不要在对父母予取予求之后,将其抛弃,那样,我们的人生将一片荒芜。我国古代有一首《劝孝歌》,里面有两句话:“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南怀瑾曾提到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卫公子开方仕齐,十年不归,管仲以其不怀其亲,安能爱君,不可以为相。”卫国的一位名叫开方的贵族公子,在齐国做官,十年来都没有请假回卫国。然而,管仲却把他开除了,理由是说公子开方在齐国做了十年的官,从来没有请假回来看看父母,像这样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爱自己的君主呢?怎么可以为相呢?
在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多之后,如果我们连起码的回报都没有,谁还会相信我们心中有爱?一个心中无爱、冷酷无情的人,又有谁敢和他结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