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自内心,免于形式

孝自内心,免于形式

孝越来越形式化是人类的悲哀!很多人觉得,每月按时给父母钱,使他们衣食无忧便是孝。其实不然,孝首先要做到的,是真正敬爱父母;否则,即便使父母每天吃山珍海味,也不过是徒养父母的口腹而已。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南怀瑾解释,孔子说他那个时代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便是孝了。然而“犬马皆能有养”,即便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会喂饱它、养活它,因此仅仅是养活父母并不是孝。“孝”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是一种爱的心情。曾有一则公益广告便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母亲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一位老人恐怕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能够常回家陪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这恐怕是所有父母的心声吧!

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母亲随他去城市生活,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儿子没有勉强母亲,只是坚持以后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母亲居住的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儿女的信息,因此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便成为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信件,然后又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的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羡慕。

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只有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不能回老家看望母亲了,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给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由于太忙会忘了而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母亲汇去3600元。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

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上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母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母亲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从家乡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孤单一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呢!”儿子听后泪流满面,他此刻才明白,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的身上。

孝不在于形式,父母最需要的是儿女的关心与牵挂。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女的依赖感越来越强,失去了年轻力壮时的信心与豪气。眼花了,腿脚不灵便了,甚至一些简单的小事都会觉得自己做不好,此时,儿女便成了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大树”。能影响孝的天平摇摆的不是物质,而是内心,孝由心生。其实,当儿女懂得牵挂父母,当父母习惯依靠儿女,便是天地间最美丽的幸福。时时刻刻牵挂着父母,将对父母的爱心与孝心深系于怀,这才是孝子。牵挂父母的衣食、起居、心情,平时常给父母打电话,多和父母聊天,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使孝成为发自内心的行动,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形式,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才能形成一种深邃真挚的感情氛围,相互间才能共同品味亲情的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