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
1.大召〔玉泉区大召前街·明、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七年(1579)由漠南蒙古土默特首领俺答汗兴建,明万历八年(1580)建成。蒙古语称“伊克昭”,即大庙,汉译名称“大召”。明廷赐名“弘慈寺”,因寺内供奉银质释迦牟尼像,又称“银佛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因奉旨整修大召,改铺黄瓦,并在殿内设皇帝宝座,大召被封为“帝庙”。因其在蒙古地区的重要地位,大召成为明清两代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中心。大召的建立对呼和浩特四百年间的城市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藏传佛教的盛行,使呼和浩特寺庙林立,形成“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的兴盛局面。

图2-1 大召寺外景
大召壁画绘于明末清初,现存壁画面积总计530余平方米,分布于大雄宝殿经堂与佛殿、乃春庙经堂与佛殿。
大雄宝殿建筑系汉藏结合式,分为经堂和佛殿两部分,经堂系歇山顶式建筑,是喇嘛诵经活动场所,上设阁楼供奉宗喀巴造像。大雄宝殿壁画总面积约343.28平方米,经堂下层三面墙壁绘有宗喀巴传记和西方净土变内容的壁画。东壁绘有文殊菩萨、降六师神变图、马头明王,西壁绘有弥勒菩萨、降六师神变图、明王护法神像金刚手。东西两面墙壁各长20.3米,纵高2.58米,东西两壁壁画面积约104.7平方米。经堂南墙以门为界,两边都绘有壁画,东边绘寿者、持国天王、增长天王,西边绘宝剑、多闻天王、广目天王。南墙两边壁画面积共计约32.98平方米。北墙是经堂连接佛殿的共用建筑,以进出佛殿的门为界,左右两边分别绘制了一红一白八臂十一面观音像,壁画面积约32.8平方米。诵经堂、阁楼壁画面积约193.83平方米。
佛殿系密檐平顶的藏式建筑,殿内高大通深,恢宏壮观,四面墙壁上绘满壁画。正面北墙绘五佛图,面积约64.35平方米;东西两壁各绘十六罗汉,壁画面积约70.7平方米;南壁绘布袋和尚和居士羯摩扎拉,壁画面积约14.4平方米。佛殿壁画面积约149.45平方米。
大雄宝殿佛殿、经堂阁楼、经堂下层北墙的壁画仍然保留了原作,经堂下层东西两壁的壁画已于1985年揭取,后入藏呼和浩特市博物馆,揭取保存面积约34.96平方米。现在经堂下层东西两壁及南墙壁画为1985年后依照原图临摹而成。
大召大雄宝殿经堂东西两壁绘制的“经变图”,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召庙壁画中保存较为完整、画幅较大的一幅经变图。壁画以《贤愚因缘经·降六师品》为故事文本,讲述了释迦牟尼率弟子从腊月初一到腊月十五期间在王舍城布道说法的佛事活动。画面基本上按照时间和事件发生的顺序,以通景画的形式展开了故事的长卷。每一天的故事都是以释迦牟尼不同化身的主尊佛像作为画面构图的中心,以僧俗民众礼佛听道,潜心修炼,外道六师弃暗投明、追随佛法的情景为中心展开布局,又以山水树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为背景渲染衬托,在原始、粗犷、雄伟、壮丽的自然环境中阐述了神秘庄严的宗教义理。经堂下层东西两壁绘制长卷佛传故事,画面人物有佛祖、菩萨、帝释梵天、护法天神、供养天女、帝王臣众、鬼怪妖魔、僧众凡俗人等共700余人,人物身份不同,神态各异。
从大召大雄宝殿经堂壁画布局来看,东西两壁绘制了十五尊中心佛像,西壁绘制了八尊,东壁绘制了七尊,每一尊中心佛像代表一天,画面围绕每一尊中心佛像展开场景。中心佛像的上方是日月当空和祥云缭绕中的技乐天,佛的左右和下方描绘了当天发生的主要事件。一般佛的左右是释迦牟尼率弟子出行和六师请战的场景,下方则是各国王臣百姓迎送佛祖、众僧俗聆听释迦牟尼讲经论道的场面。每幅画面中人物都面朝佛祖,其姿态、神情或仰望或倾听,栩栩如生。画面布局疏密有致、主次分明。东壁与西壁第八尊佛对称的是“宗喀巴师徒三尊”。壁画在场景、人物绘制上,增添了民族和地域特色,画面中多处出现了身着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服饰及来自异域的不同肤色的信徒,以及画面中山水的形态和奔跑的马、鹿、飞禽等,时代地域、民族特征表现鲜明。
从大召壁画的绘制技法、构图布局及色彩运用来看,基本采用明代粉本绘制,明显受到西藏佛教、汉佛教的影响,并且融入了蒙古族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在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别具一格。其技法注重写实传统,平淡中有变化,写实中有夸张,人物以单线勾勒,平涂着色。先起画稿,后着色,以红、黄、蓝、绿色为主色调,色彩绚丽;壁画颜料以石青、石黄、朱砂等矿物颜料为主,配以蛤粉、青黛等动植物颜料,并加入动物胶,以保持颜色的鲜艳持久。

图2-2 波斯匿王请佛

图2-3 三相图

图2-4 梵摩达王请佛

图2-5 教外别传

图2-6 迦楼罗鸟

图2-7 慈心变主题佛

图2-8 降魔变主题佛

图2-9 六师请战

图2-10 帝释请佛

图2-11 弥勒菩萨

图2-12 宗喀巴师徒三尊

图2-13 马头明王
大召乃春庙,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又称乃琼庙、藏康庙、西仓庙,为大召寺护法神庙,供奉著名的大护法王“白哈尔”,属于世间相护法。乃春庙位于大召寺整体建筑群落的西侧,藏经楼南端。原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佛殿、藏经楼及东西配房等。新中国成立以前寺已被毁坏,现存的经堂及佛殿建筑较为完整,山门尚存。
乃春庙前为经堂,后为佛殿。经堂为台形,长14.07米,最宽处13.11米,最窄处9.30米,面积约183.52平方米;佛殿为长方形,长9.25米,宽5.53米,面积约52.63平方米。总面积约236.15平方米。
乃春庙壁画面积185.5平方米,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场面恢宏壮观,反映了本地区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经堂壁画遍布四壁,其绘画内容庞杂、人物众多,东壁与北壁东侧,西壁与北壁西侧各绘有佛、菩萨、罗汉、度母、金刚护法及藏佛教的历代高僧、上师等佛像108座。西壁南侧绘有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东壁南侧绘有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经堂与佛殿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及大白伞盖佛母,顶部绘有形式多样的菩萨和曼陀罗(坛城)图。佛殿北、东、西三壁布满壁画,色彩艳丽,形象生动。佛殿北壁横长9.1米,纵高4.7米,主尊为白哈尔,壁画的最上方有13尊佛像,其中包括护法、度母、本尊、上师等,另有数尊形体较小的人物形象,有胡人形象、喇嘛高僧、伴神、坐骑牵引人、鬼怪等,有部分形象着装较有时代特征。西壁主尊为白梵天,主尊上部为宗喀巴师徒三尊,下部有三尊较大的尊像,分别为武士、僧人及护法像。画面北端约三分之一部分所绘为尸林。下面的武士形象有可能是其伴神,中间的僧人形象与整铺壁画有所差异,形象的画法较为稚拙,结构交代不清,用线潦草,色彩描绘过于简单,整体看来要晚于壁画的原创年代,似后人之作。佛殿东壁壁画的主尊为铁匠神,主尊上面为三尊护法像,主尊下方的三尊像为中间一尊武士像,左右各一护法像。画面北端是与西壁对称的尸林。乃春庙壁画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艳丽,在绘画技法上多用洗染法,单线平涂的较多。乃春庙壁画显著特点是“金”的大量运用,它不仅有“描金”“干贴”,还有表现画面最明亮处的“磨金”的运用,具有我国其他画种所没有的显著特色。乃春庙壁画题材繁多、内容丰富、色彩强烈,浓重的壁画占满每一座墙壁,与建筑风格显得十分协调。

图2-14 乃春庙经堂壁画局部

图2-15 乃春庙经堂壁画局部

图2-16 乃春庙经堂壁画局部

图2-17 乃春庙经堂佛殿间壁画

图2-18 乃春庙佛殿东壁壁画

图2-19 乃春庙佛殿西壁壁画

图2-20 乃春庙佛殿北壁壁画

图2-21 乃春庙佛殿壁画局部

图2-22 古佛殿壁画局部

图2-23 古佛殿壁画局部
2.席力图召〔玉泉区石头巷北端·明、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汉名“延寿寺”,寺庙因四世达赖喇嘛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而得名。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扩建。召庙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组成中轴线的建筑物是牌楼、山门、过殿、经堂、大殿。大殿采用藏式结构,四壁用彩色琉璃砖包镶,殿前的铜铸鎏金宝瓶、飞龙、祥鹿与朱门彩绘相辉映,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席力图召的壁画现存于寺院建筑中轴线西的古佛殿,古佛殿又称甘珠尔庙,是席力图召最久的殿堂,坐南朝北,分为经堂与佛堂。殿内佛堂东、西两壁布满壁画,北壁现只留下些角花图案。殿顶上布满精美的平棋彩绘。东、西两壁的主要绘画题材为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东、西两壁分别长8.8米,纵高5.15米,总面积约90平方米。东、西两壁壁画的构图为每壁各绘两尊天王及九尊罗汉,佛堂墙面较高,故而壁画平面构图较为充裕,壁画上没有将壁画做硬性的框架分割,所以造成壁画构图具有疏朗的效果。东、西两壁壁画关于尊像的配置方式完全对应,每壁绘有两尊立像天王,东、西壁天王均位于画面南部下角。每壁九尊罗汉分为上下两排,上排五尊,下排四尊。主要尊像间距离较大,背景描绘精彩细致。西壁上排从南向北绘有布袋和尚、迦诺迦伐蹉尊者、伐那婆斯尊者、伐阁罗佛多罗尊者、因揭陀尊者,西壁下排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有迦诺迦跋黎堕阁尊者、跋陀罗尊者、迦里迦尊者、阿氏多尊者。东壁上排从北向南依次排列有巴沽拉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半托迦尊者、苏频陀尊者、达摩多罗,东壁下排从北向南排列为罗喉罗尊者、宾度罗跋罗堕尊者、那迦希尊者、阿秘特尊者。十八位尊者除达摩多罗外,均为坐像。尊像间绘有大面积的青绿山水,流水、山石、树木、牛马飞禽等表现得较为写实。壁画中无论人物还是景物都描绘得非常细致,设色晕染颇见功力,用线细腻精匀。山水中、云气上或山涧中穿插出现多位黄帽高僧像,壁画上有沥粉堆金装饰,壁画艺术风格表现出华丽且汉风浓重的倾向。东西两壁南端下部各绘二天王,西壁绘有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东壁绘有西方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四天王腰间围上都有西番莲花纹,服饰描绘细腻精致,面部样貌表现出浓烈的汉地人物特征。十八罗汉也多被描绘为汉地人物特征,壁画中罗汉的侍从与近前人物多有胡人面相,甚至着装、发饰、头戴多有异域风貌。壁画采用铁线描方式,壁画中山水描绘较为细致,动物描绘具有写实风貌。山水树石云纹等有较为简单的晕染,人物服饰多采用平涂。
3.乌素图召〔攸攸板镇西乌素图村西南·明、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素图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西乌素图村,在呼和浩特城西、大青山南麓,毗邻呼和浩特乌素图森林公园。“乌素图”为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乌素图召依山而建,这里过去曾有七座召庙,以庆缘寺为中心,东有长寿寺,西有茶坊庙,东北有法禧寺,西北有药王庙,正北有罗汉寺,再往北还有一座广寿寺,共同组成一个寺庙群。乌素图召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代扩建。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寺庙建筑糅合蒙、藏、汉艺术于一体,但从建筑形式和构造特点上看,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形成了每座寺庙自身的独特风格。因年久失修,广寿寺、药王庙和茶坊庙都已成遗址,现只有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和罗汉寺完整地保存下来。
庆缘寺在乌素图村西山之阳,面临乌素图沟,是乌素图召的主寺;位居乌素图召中央,规模最大,俗称察哈尔喇嘛召。庆缘寺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修,第二年皇帝赐名为“庆缘寺”。庆缘寺大雄宝殿南壁与北壁无壁画,东西壁绘有保存较好的明清藏传佛教壁画,东西壁横长13.2米,纵高6.35米,壁画总面积约167.64平方米。壁画内容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顶部各有5幅讲经说法图,中层绘愤怒尊像图,尊像背部是火焰、云纹,下层绘以山石、树木、动物为主环绕的尊像图。上、中、下统一于一体,构成神秘而壮观的蒙古佛教壁画。东西壁中部各绘有七尊像,为著名的大护法王“白哈尔”神和铁匠神。西壁壁画中有身着蒙古长袍和戴铜盆圆顶帽的尊像,壁画中还增加了当地的地貌特征、山水树木、家禽走兽、村民的生活状态,并且描绘得十分生动、朴实、贴近生活。特别是东壁壁画的左下角有一幅表现蒙古族放牧生活的“牧羊图”,画面中有羊群和牧民放牧休憩的场景,记述了召庙附近蒙古牧民的生活状态。
庆缘寺壁画在题材和内容方面传承了西藏地区壁画的某些特点,壁画上的尊像均是藏传佛教中的佛教形象及八宝吉祥图。东、西壁尊像气势威猛,尊像身后的背景用火焰、云纹作为尊像之间的区别与衔接,并围绕于各个尊像之间,以此突出尊像。壁画上绘制的尊像人物,传承藏传佛教中菩萨的愤怒相,通过强壮的身体造型,粗犷的线条,塑造出了令人生畏的、勇猛的、威严的菩萨愤怒形象,这与长寿寺善良、救苦救难的菩萨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庆缘寺壁画沿袭了传统的藏式用线,以线为风骨的绘画技法,主要以墨线为主、色线为辅,强调线条的自由舒展、刚柔并济。庆缘寺壁画不追求明暗阴影变化,而是注重线形的疏密、强弱、转折、顿挫变化,以此表现人物的神情、体态,主尊像的善德与威严。所绘的尊像惟妙惟肖,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历经近500年,壁画上的沥粉堆金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魅力,实为内蒙古地区壁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图2-24 庆缘寺壁画局部

图2-25 庆缘寺壁画局部

图2-26 庆缘寺壁画局部

图2-27 庆缘寺壁画局部

图2-28 长寿寺壁画局部

图2-29 长寿寺壁画局部
长寿寺,原名察哈尔速木寺,初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扩建。长寿寺正殿附属壁画:长寿寺东西北三壁绘有清代藏传佛教壁画。东西壁横长9.1米,纵高2.9米;北壁残存壁画长5.8米,纵高4米;壁画总面积约75.98平方米。东西壁绘有五身菩萨,北壁残存的壁画均被佛像遮挡。长寿寺壁画也传承了西藏地区壁画的题材内容,主要以菩萨、各类佛像图、佛经故事画、罗汉图等为主。表现题材上明显比庆缘寺丰富,人物繁多,尊像与尊像之间紧靠。上层为罗汉打坐和佛像跏趺坐,下层为菩萨像等尊佛图。东壁尊像气势威猛,多为菩萨的愤怒相;西壁尊像有喇嘛、佛像、罗汉相互穿插,多呈寂静相。尊像身后背景以山石树木、火焰作为画面之间的衔接,围绕于各个尊像,并突出主体。菩萨佛像造型表现厚重圆浑,身材矮小,脸型丰腴圆润,眉似弯月,樱桃小嘴,三庭五眼下颚较短,体态端庄,神情静穆、安定。在表现罗汉人物形象上更加生活化以及亲和、虔诚。长寿寺壁画中出现很多动物组合的画面,称为“祥瑞图”,其实就是指奇禽异兽,画匠在描绘想象中的神物,大量地描绘现实生活中可见的走兽、家畜、飞鸟等。长寿寺壁画在线条上也没有过多的表达,而是沿袭了西藏地区壁画以墨线为主、色线为辅的风格。在绘制上运用细腻柔美的兰叶描,尊像图局部用细线勾勒五官、发饰,服饰上装饰图案,其线条精细、柔美、流畅,令人叹为观止。长寿寺壁画形式更加简练,画面注重对色彩的诠释,明度和纯度降低。从长寿寺壁画来看,长寿寺壁画的下层还残留着石青的颜色,蒙古画匠多重黑蓝色、钴蓝色、绿色、红色、白色。蓝色和红色之类的纯颜色在画面中大面积使用,特别讲究颜色的排列。画面整体色彩对比强烈、统一,体现出庄重、古朴、典雅的格调。长寿寺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晕染、皴的技法,例如佛像的莲花座、发饰、脸部,背景的水等部分运用晕染技法,层层叠染与晕染,依次而淡,或依次而浓。尊像身后的背景,树木、山则运用皴的技法。长寿寺不论建筑结构还是壁画技法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造诣,在建筑造型上结合汉式歇山式结构,雕刻绘画方面也继承了西藏佛教壁画的特点,同时吸收中原传统的绘画技法,又结合蒙古族自身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蒙藏汉特色的蒙古召庙壁画。
4.广化寺〔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北约8公里·明、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喇嘛洞沟内,俗名喇嘛洞召。明万历初年由高僧博格达喇嘛创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赐名“广化寺”。是清代呼和浩特地区八小召之一。原有三处建筑群。山崖上有100余幅造像及文字石刻,面积约65平方米,有佛、菩萨、大黑天、宗喀巴师徒三尊、米拉日巴尊者、供养人、喇嘛塔及蒙、藏、梵三种文字、经咒等。造像大多为高浮雕,经咒为线刻。技法粗犷有力,人物造型稚朴生动,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风格。
5.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小板申村·东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葬于1972—1973年发掘。砖砌五室穹窿顶墓,墓门内外三重封砖。墓室壁、顶及甬道两侧都绘满精美壁画,共绘壁画46组、57个画面,面积百余平方米,画幅巨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题榜众多,近250条,为至今发现的汉墓中仅有的。全部壁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前、中、后三室着重表现墓主人一生从“举孝廉”“郎”“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时”“繁阳令”到“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仕途经历。其中前室和中室都表现墓主的生前官场活动,前室的出行场面和甬道、中室的官府图是历任官职的记录。前室的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和中室的宁城护乌桓校尉幕府图是全部壁画的高潮部分。中室还绘有经史故事、人物和祥瑞图等。后室壁画表现了墓主人晚年家居生活及其庄园,有劳动者在其庄园内放牧、捕鱼、狩猎、农耕、碓舂、酿造、厨役等劳动场面。而在后室南壁上所绘的庄园图上密林环抱,庄园中长廊曲折,望楼、水井、谷场、马厩、牛栏、仓廪、房舍、坞壁等建筑错落有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面貌,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庄园资料中最为完整的,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三个耳室绘有许多为墓主人种地、放牧和做杂役的奴仆。壁画中描绘了汉代建筑组群有城市和庄园,绘出离石、土军、繁阳、武成、宁城五个城市,并标出了宁城城市格局的各个部分,其中包括了不同职位的官寺、府舍、仓库、市场、城墙、兵营、坞壁和学校,并有榜题标出名称,是研究汉代建筑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舞乐百戏图、牧马图、出行图均刻画熟练。特别是在人马的着色和布局上,用简洁洗练的线条,着墨不多,却表现出瞬间的生动姿态,说明汉代优秀的创作经验已得到流传、推广,甚至集中提炼成某种程式化的表现形式。整个墓葬自底部10厘米以上绘满壁画。壁面先抹一层石灰,经过打磨,在上面绘画。大多是先设色,后勾勒。也有的只用单线描轮廓或者直接用色渲染。所用色彩有朱砂、土红、赭石、石黄、石绿、青、黑等矿物颜料。

图2-30 前室南耳室西壁牧马图

图2-31 前室南耳室西壁牧马图

图2-32 前室南耳室西壁牧马图
6.观音庙〔玉泉区泉源巷南端·清·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观世音菩萨庙。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南柴火市街路南泉源巷内,是呼和浩特市现存唯一较完整的汉传佛教寺院,面积约2017.8平方米。观音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寺院为汉式建筑,呈四方形院落,坐南朝北,原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山门、钟鼓楼等。现存主要建筑有:正殿面阔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牌楼式山门,韦驮殿,山门东西两侧的用房、影壁。大殿为勾连塔式建筑,后殿面阔五间,前面抱厦面阔三间。正殿悬挂“观音宝殿”的匾额。殿内正面为观世音菩萨塑像,左右两侧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壁画位于原建筑中大殿与西配殿。东西山墙绘有精美的壁画,内容为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和三十三化身像。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西配殿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壁画描写的是十八罗汉闭关修行的内容。
山门面阔三间,明间较大,两次间较小,山门同时也是牌楼,四柱四间三楼。山门东侧有厢房四间,墀头戗檐砖一为浮雕法轮式样,一为荷花式样,雕饰精美。西侧三间,屋面双坡,吻兽、戗檐砖与博风板保存完好;山门外有影壁。正殿及东西配殿梁枋上的彩绘保存较好。

图2-33 西配殿罗汉图

图2-34 西配殿罗汉图

图2-35 西配殿壁画

图2-36 西配殿壁画
7.魁星楼〔和林格尔县三道营乡骆驼沟村南500米·明、清·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通高4.1米。长方形基台,青石垒砌,长6.65米,宽5米,高2.5米。楼身呈圆柱形,周长7.85米,高2.4米。顶部装饰灰陶球,楼内绘有壁画。
8.圪力更老爷庙〔托克托县陶思浩乡圪力更村东·清〕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大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376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带前廊,硬山顶,山墙有砖雕悬鱼。内壁绘三国故事和关帝像。
9.三道营北魏墓〔和林格尔县三道营乡三道营子村·北魏〕1993年清理,为大型砖室壁画墓。早期被盗,保存有彩绘壁画,内容为升天及四神图等。
10.闵氏墓〔托克托县古城乡什力邓村·东汉〕1956年发掘,为大型砖室墓葬。地表有圆形夯筑封土堆,直径约50米,高4.5米。砖砌多室穹窿顶墓,由前、中、后三室及耳室构成。墓内壁画集中绘于前室券门两侧及中室左右两耳室等处,内容基本为闵氏墓主的现实生活写照,壁画中内容基本都是展现墓主生前生活起居的场景,如轺车出行、前马导骑、牵马、庖厨劳作及门吏侍从等。托克托县东汉壁画墓内的画像,附有“闵氏”“闵氏从奴”“闵氏从婢”“闵氏灶”“闵氏婢”“闵氏牛车一乘”“闵氏囗一匹奴一人乘”等文字榜题,证明墓主为“闵氏”。发掘报告认为墓主“闵氏”可能是一个无官职的地主,因为壁画上只夸耀他奴婢之盛,生活富足,而并无任何有关官职的记录。
11.三跳峁墓群〔清水河县窑沟乡三跳峁村·五代〕面积约5000平方米。1994年清理墓葬7座,均为砖券仿木结构壁画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圆形,内壁有表现生活起居的砖雕。
12.老牛湾戏台〔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老牛湾下河村·清〕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坐南朝北,砖(石)木结构,卷棚为硬山式建筑。前檐施座斗,花牙雕饰。台内有屏门木隔扇,将戏台分为前后两部,内壁彩绘人物、游龙、花卉等图案。
13.伏龙寺和水门塔戏台〔清水河县单台子乡水门塔村·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初建关帝庙和戏台,后续建东西配殿及东西厢房等建筑。位于水门塔沟与杨家川河交汇的崖顶台地上,依山势坐北朝南,院落为中轴对称布局形式。主殿及配殿面阔17.5米,进深分别为7.2米和6.3米。水门塔戏台,是伏龙寺主要建筑之一,坐南朝北,与主殿关帝庙呈中轴对称布局。面阔与进深均为7.7米,属大木卷棚顶硬山式建筑。台面方形,前后台隔以屏风,内墙绘壁画,大木梁枋檩架绘有彩画,多已脱落。
14.塔尔梁壁画墓〔清水河县塔尔梁·五代〕发现于2010年,同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座壁画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两墓均为圆形砖券仿木结构穹窿顶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构成。两墓室周壁彩绘有大幅彩色壁画,壁画内容相近,有人物现实生活场景如夫妇宴饮图、娱乐图、捣米饮食图、锄禾图、刑罚图、狩猎图、商旅图、力士图、垂钓图等,忠孝历史故事如孝行图、哭丧图、出殡图、扫墓图等,仿木建筑结构如窗棂、斗拱等,祥瑞图案如三清图、伏羲女娲图、虎形灵兽图、四神图,另可见郭巨埋儿、王祥卧冰求鲤、老莱子娱亲等二十四孝故事。在壁画制作时先在砖砌墓壁上抹一层较厚的草拌泥,压平磨光后,再刷一层白灰,然后在白灰面上以赭红色绘宽粗边框,最后在边框内部勾图填彩、绘画。颜色以朱红为主,其次为浅红、黄色、黑色、白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