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召寺乃春庙壁画保护修复

第四章 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召寺乃春庙壁画保护修复

1.前言

大召寺是内蒙古自治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老佛教建筑群,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召寺护法神庙乃春庙壁画内容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场面恢宏壮观,色彩强烈,反映了内蒙古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2010—2011年,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召寺乃春庙壁画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工作,于2012年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并拨付专项经费。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为配合大召寺乃春庙古建筑维修施工,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对乃春庙经堂与佛殿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

2.价值评估

(1)大召寺价值评估

图4-1 大召寺外景

大召寺,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是内蒙古自治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老佛教建筑群,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召寺,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明万历八年(1580)竣工,明朝赐名为“弘慈寺”,是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与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后回到归化城所建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明崇祯十三年(1640)重修,更名“无量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经扎萨克达喇嘛内齐托音呼图克具奏奉旨修缮大召寺,大召寺的殿顶改铺黄瓦,殿内供奉“皇帝万岁”等牌位,成为呼和浩特召庙中的“帝庙”。(图4-1)

大召寺见证了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再度兴起,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建造,代表了内蒙古地区明清时代藏传佛教艺术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对研究明清两代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2)乃春庙概况

乃春庙,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又称乃琼庙、藏康庙、西仓庙,为大召寺护法神庙,又称“乃琼庙”,供奉著名的大护法王“白哈尔”,属于世间相护法。乃春庙位于大召寺整体建筑群落的西侧,藏经楼南端。原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佛殿、藏经楼及东西配房等。新中国成立前寺已毁坏,现存的经堂及佛殿建筑较为完整,山门尚存。

图4-2 乃春庙外景

乃春庙前为经堂,后为佛殿。经堂为台形,长14.07米,最宽处13.11米,最窄处9.30米,面积183.52平方米;佛殿为长方形,长9.25米,宽5.53米,面积52.63平方米,总面积236.15平方米。(图4-2)

乃春庙壁画面积185.5平方米,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场面恢宏壮观,反映了本地区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经堂壁画遍布四壁,其绘画内容庞杂、人物众多,东壁与北壁东侧,西壁与北壁西侧各绘有佛、菩萨、罗汉、度母、金刚护法及藏佛教的历代高僧、上师等佛像108座(图4-3、图4-4)。西壁南侧绘有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东壁南侧绘有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经堂与佛殿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及大白伞盖佛母(图4-5),顶部绘有形式多样的菩萨和曼陀罗(坛城)图。佛殿北、东、西三壁布满壁画,色彩艳丽,形象生动。佛殿北壁横长9.1米,纵高4.7米,主尊为白哈尔,壁画的最上方有13尊佛像,其中包括护法、度母、本尊、上师等,另有数尊形体较小的人物形象,有胡人形象、喇嘛高僧、伴神、坐骑牵引人、鬼怪等,有部分人物形象着装较有时代特征(图4-6)。西壁主尊为白梵天,主尊上部为宗喀巴师徒三尊,下部有三尊较大的尊像,分别为武士、僧人及护法。画面北端约三分之一部分所绘为尸林。下面的武士形象有可能是其伴神,中间的僧人形象与整铺壁画有所差异,其画法较为稚拙,结构交代不清,用线潦草,色彩描绘过于简单,整体看来要晚于壁画的原创年代,似后人之作(图4-7)。佛殿东壁壁画的主尊为铁匠神,主尊上面为三尊护法像,主尊下方的三尊像为中间一尊武士像,左右各一护法像。画面北端是与西壁对称的尸林(图4-8)。

图4-3 经堂南壁与西壁

图4-4 经堂东壁

图4-5 经堂与佛殿过道

图4-6 佛殿北壁

图4-7 佛殿西壁

乃春庙壁画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艳丽,在绘画技法上多用洗染法,单线平涂的较多。乃春庙壁画的显著特点是“金”的大量运用,它不仅有“描金”“干贴”,还有表现画面最明亮处的“磨金”的运用,具有我国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显著特色。乃春庙壁画题材繁多、内容丰富、色彩强烈,浓重的壁画占满每一座墙壁,与建筑风格显得十分协调。

3.乃春庙壁画现状调查

(1)乃春庙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在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全程使用美国ONSET公司生产的HOBO U23-001型温湿度记录仪对寺内进行环境监测,在考察寺内微环境的同时,重点考察修复区域的环境数据变化,了解环境对病害产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在进行修复时对寺内微环境的影响,评价人为干预局部壁画的影响程度。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乃春庙外部大环境气温日较差较大,1~4月平均日较差在10℃左右。庙宇内部由于属室内气温特征,平均日较差较小,1~4月平均日较差不超过3℃。然而某些特殊日期可以看到庙内气温日较差陡然升高,这与庙内在特定日期举行佛事活动有关,如2月2日(除夕)、3月6日(龙抬头节)等,据查这些日子里庙内会大量点燃油灯,人为造成庙内气温急剧上升。

(2)壁画多光谱拍摄调查

利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对大召寺乃春庙佛殿东、西两壁部分壁画及经廊部分壁画进行拍摄,了解肉眼无法判断的病害现状、颜料构成、绘画技法等,判断是否存在历史上人为干预活动,协助判断壁画价值等。调查结果:①部分壁画有被后期重新涂改或修复的痕迹;②在后期重绘和修补应用了有机材料;③部分壁画有划伤,颜料层脱落、起甲;④绘画工艺存在差异。

(3)壁画制作材质与工艺分析调查

1)为有效开展大召寺乃春庙壁画的保护工作,对乃春庙壁画的制作材料和工艺进行了调查,调查立足于利用便携式显微镜、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对壁画的原位无损分析。利用这几种分析手段,对乃春庙壁画不同位置的近400个点进行了无损分析,获得了大量的关于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的调查信息。在无损分析的基础上,对壁画破损边缘进行了取样,并在实验室完成了颜料及地仗的X衍射、离子色谱等方面的分析工作。通过对大量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数据、结果的分析,在前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便携仪器在现场的原位无损调查、实验室相关分析后可以确定,乃春庙佛殿壁画和经堂壁画保存现状不同,在材料和工艺上差别巨大,佛殿壁画为古代壁画,经堂壁画为现代壁画。

2)乃春庙佛殿壁画地仗分为两层:下层为粗泥层,夹杂麦秸;上层为细泥层,夹杂有羊毛,制作工艺较好。经堂壁画地仗也分为两层:下层粗泥层中夹杂麦秸,上层细泥层中夹杂有麻,制作工艺和保存状况较差。经堂壁画地仗中可溶盐含量非常高,远远高出一般情况下地仗中可溶盐含量的临界值,是导致壁画产生病害的主要因素。

3)乃春庙佛殿壁画颜料层病害主要为起甲和龟裂,保存状况较稳定,所使用颜料为传统矿物颜料,较大面积地使用了黄色颜料雌黄且黄色颜料保存状况较好。蓝色颜料经X衍射分析没有得到分析结果,局部位置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含有钴元素,初步推定蓝色颜料为含钴的苏麻离青。

4)乃春庙经堂壁画颜料以现代合成颜料为主,绘制时间为距今不远的现代壁画。绿色颜料和蓝色颜料通过X衍射分析没有获得显色物相,结合便携仪器无损分析结果,推定经堂壁画使用的绿色颜料为巴黎绿,即醋酸砷酸铜;蓝色部分为群青,部分为黄、绿颜料的混合色。

5)乃春庙佛殿北壁、北壁西侧及北壁东侧壁画和东西壁其他壁画在保存现状、画面风格、病害特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两类壁画在交界处自下而上存在规则的痕迹,由此说明佛殿内的现存壁画虽均为古代壁画,但制作时间存在差异的可能性非常大,制作工艺也有较大差异,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4)乃春庙壁画病害分类及分布

乃春庙壁画存在的主要活动病害有:起甲龟裂122.3平方米、空鼓46.78平方米、酥碱11.72平方米、裂缝28.61平方米,其他病害有划痕、泥渍污染、颜料层脱落、地仗层脱落、历史加固等病害。

经堂壁画尤以空鼓、裂缝、酥碱病害为主。空鼓发生时常伴随裂缝现象,其原因可能是经堂建筑发生下沉或位移所致。

佛殿是整个乃春庙的精华壁画所在,该殿壁画病害主要以起甲为主,东、西壁基本上整壁有起甲。北壁壁画最为珍贵,但下层靠近佛台处地仗层脱落严重。佛殿东西两壁靠近北侧有一道明显的分界线,并且有颜料层覆盖现象,通过观察,界限两侧绘画工艺存在差异;南侧壁画起甲较为严重。东、西两壁壁画有可能是不同时期绘制的。

4.壁画保护修复实施

(1)预加固保护

为配合乃春庙古建筑修缮,对乃春庙经堂与佛殿185平方米壁画进行了壁画预加固保护、佛殿壁画封护、经堂壁画支顶工作。

1)佛殿壁画封护

为配合乃春庙古建筑揭顶维修,对乃春庙佛殿105平方米壁画墙体进行封护。乃春庙佛殿西壁高4.7米,宽5.4米,面积25.38平方米;北壁高6.0米,宽9.15,面积54.9平方米;东壁高4.7米,宽5.4米,面积25.38平方米。在封护过程中,采取封护板材互相连接,板材与脚手架连接,(图4-9)、(图4-10)顶部防雨戴帽,封护板材与壁画保持3~8毫米距离,最大限度地保证古建筑揭顶修缮时壁画的安全性(图4-11、图4-12)。

2)经堂壁画支顶

图4-9 封护板材制作

图4-11 佛殿封护完成情况

图4-10 板材与脚手架连接

图4-12 揭顶完成情况

为配合经堂墙体的修缮,对经堂东西两壁采取支顶方式,利用丝杠连接脚手架,用板材支顶壁画,起到防护壁画作用(图4-13、图4-14)。注意观察支顶强度,保证外部墙体修缮时对壁画的承托力(图4-15、图4-16)。

图4-13 经堂支顶内部

图4-14 经堂外部墙体修缮

图4-15 经堂揭顶后

图4-16 经堂揭顶后

(2)修复加固材料和工艺

1)起甲病害的修复

①加固材料:针对乃春庙的起甲壁画,采用注射黏结剂的办法,增加颜料层和地仗层之间的黏结力。采用无眩光、无色、透明、渗透性能好的文物保护专用材料ZB-SE-1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和黏结性好的ZB-SE-3A改性丙烯酸乳液进行混合使用,根据壁画颜料层起甲的不同状况,使用不同配比的混合液。

②修复工艺:用注射黏结剂的办法,增加颜料层和地仗层的黏结力。具体加固工艺为:修复前用软毛小毛笔或洗耳球轻轻将起甲壁画背部及表面的尘土清除干净。用酒精软化起甲部位,因起甲颜料层较厚,用注射器将2%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2%改性丙烯酸乳液的混合液沿起甲部位的裂口注射到颜料层的背部和地仗,使之渗透,每个部位视病害的程度注射3~4遍(图4-17)。表面采用镜头纸防护,用木质修复刀将起甲部位轻轻回压至地仗,用脱脂棉球做成拓包对壁面进行滚压,使颜料层和地仗层结合牢固(图4-18至图4-20)。

图4-17 注射黏结剂

图4-18 起甲壁画回帖

图4-19 起甲病害修复前

图4-20 起甲病害修复后

2)酥碱病害的修复

①地仗材料: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地仗中粉土的含量约为58%,沙的含量约为36%,麦草的含量约为6%,用水调和。修复中较大、较深裂缝用同比例大穰泥填补,制作材料一般是由粉土、沙及少量的麦草,用乳胶、水按照配比调和制成地仗修补和边沿加固材料。细小裂缝使用加入麻刀的当地粉土、沙,脱盐后用乳胶、水调和而成的细泥填补。

②修复工艺:铲除酥碱地仗,让墙体水分及盐分充分挥发(图4-21)。由于原墙体通风条件不理想,壁画长期处于相对较高的潮湿环境。为防止新更换地仗产生酥碱,用竹竿做隔离墙,与原地仗中间留3~5厘米空隙(图4-22)。采用与原地仗相同的材料制作新地仗(图4-23)。待填补材料完全干透后,选用矿物质原料进行美学修复(图4-24至图4-26)。

图4-21 铲除酥碱部位

图4-22 制作隔离墙

图4-23 制作新地仗

图4-24 美学修复

图4-25 酥碱病害修复前

图4-26 酥碱病害修复后

3)开裂及错位壁画的修复

①地仗材料:材料制作与酥碱病害壁画材料制作相同。

②修复工艺:修复前用软毛小毛笔或洗耳球轻轻将壁画表面的尘土清除干净。使用注射器将2%有机硅改性丙烯酸乳液:2%改性丙烯酸乳液的混合液沿裂缝两侧进行渗透,使之潮湿,用修复刀将较稀的泥填入裂缝,压平(图4-27)。用宣纸或修复纸包裹平铲,将填入泥的地仗连同翘起的壁画一同压回,用橡皮锤轻敲将缝隙压平(图4-28)。必要时可用支顶架支顶。待填补的泥完全干透后,选用与原壁画颜料成分相同的矿物原料进行美学修复(图4-29、图4-30)。

图4-27 填垫泥浆

图4-28 用平铲压回错位壁画

图4-29 错位开裂壁画修复前

图4-30 错位开裂壁画修复后

4)空鼓壁画的修复加固

①灌浆材料:针对泥质空鼓壁画的特点,选择与地仗性质相近的澄板土(一种当地河床沉积黏土)为主(图4-31),填充物为玻璃微珠、火山灰等,粉碎过筛后,粒度达到120~300微米,以蒸馏水做流动剂。(图4-32)

图4-31 澄板土

图4-32 配制浆液

②修复工艺:在配制灌浆材料前用蒸馏水将其反复清洗进行脱盐,修复期间需要根据情况制作试块,以确保灌浆效果与质量。采用天平准确称取灌浆材料的各个组分,混合搅拌,时间不少于20分钟。在空鼓壁画的适当位置开直径为1~2.5厘米的小孔,根据壁画空鼓情况,利用壁画开裂处,向不同方向插入注浆管(图4-33)。用铺有2~3层吸水纸的壁板支顶空鼓壁画表面(图4-34),先注射适量(约20毫升)10%丙烯酸乳液,渗透加固地仗层。注入浆液,随时检查浆液流向及灌浆填充效果(图4-35)。每天更换两次吸水纸,以加快壁画地仗的干燥程度,封孔。浆液凝固后,用浓度为2%的丙烯酸乳液加固孔边,选用当地土,加少量沙子,按4∶1的比例混合,用适量蒸馏水调制成泥,进行封孔。待填补注浆孔的泥完全干透后,选用与原壁画颜料成分相同的矿物质颜料进行美学修复,必要时进行锚固补强(图4-36)。

图4-33 埋设注浆管

图4-34 支顶空鼓部位

图4-35 注射浆液

图4-36 锚固补强

5)美学修复

①美学修复原则:根据乃春庙壁画颜料及胶结材料分析实验结果,考虑到召庙使用情况及壁画展示需要,本次修复中选用与原材料成分相同的矿物质颜料与胶结材料,对灌浆孔、机械损伤、酥碱壁画铲除部位、历史加固铲除部位等颜料层缺失区域进行美学修复,使壁画画面整体协调统一。对于历史上进行过的补色、勾画、重绘痕迹,在无壁画病害的情况下予以保留。美学修复必须在有依据的情况下进行,无依据的区域进行相似颜色的随色处理。

②修复前后对比(图4-37至图4-46)

图4-37 经堂南壁东侧修复前

图4-38 经堂南壁东侧修复后

图4-39 经堂东壁修复前

图4-40 经堂东壁修复后

图4-41 佛殿东壁修复前

图4-42 佛殿东壁修复后

图4-43 佛殿西壁修复前

图4-44 佛殿西壁修复后

图4-45 佛殿北壁修复前

图4-46 佛殿北壁修复后

大召寺乃春庙经堂、佛殿的病害壁画修复加固共计219.4平方米。主要存在的活动病害有:起甲龟裂122.3平方米、空鼓46.78平方米、酥碱11.72平方米、裂缝28.61平方米、划痕5.26平方米、泥渍污染2.65平方米、颜料层脱落1.64平方米、地仗层脱落0.12平方米、历史加固0.32平方米。

大召乃春庙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法律法规,坚持“抢救为主、保护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要求进行保护修复工作,遵循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召寺乃春庙壁画保护修复方案》中所拟定的保护修复方法及保护设计方案,对各种病害的修复实行严格的技术控制,以确保文物安全。针对不同病害,本着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研究、实验,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技术方案调整。

在壁画保护修复过程中,处理好壁画保护和古建维修的关系是重要环节之一。在大召乃春庙壁画保护修复过程中,树立了以保护文物为目的的合作理念,甲方、古建方、壁画保护修复方三方进行现场分析,对可能影响到壁画安全的部位先由壁画修复方进行壁画的支顶防护,对壁画进行保护修复,随后进行建筑方面的工程实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树立了统一领导、文物安全第一、加强合作与沟通的施工理念,最终使文物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