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板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节 金钱板的演变与发展

在金钱板发展初期的历史背景下,金钱板表演的曲目比较单一,种类相对较少,书目篇幅不长,基本是以小段唱本居多,其中经典的小段唱本书目有《小菜打仗》《四川特产》等。这与其演出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绝大部分演出是非驻留式,也就是说艺人们常常走动演出而不会长期在一个地方驻留固定演唱。由于众多艺人要靠金钱板表演来维持生活,也就是说金钱板表演不仅是艺术表演,更重要的是当时艺人养家糊口的手段,所以其内容有扩展和丰富的需求和客观推进因素。后来经过众多艺人的不断发展改进,金钱板所演唱的曲目内容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即从最开始的以唱诵短篇劝世文为主逐渐发展到说唱中长篇的故事。

到了这一时期,艺人们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得到提高,其表演场所也有所改变,其中一部分金钱板艺人已逐渐从街头巷尾的“扯地圈”式流动演出转入了茶馆书场进行“坐馆”表演。随着金钱板内容和形式的不断丰富,其在民间文化和艺术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据资料记载,“从民国元年(1912)发行的《成都时事通俗画报》上,刊有题名为《警察驱逐金钱板》的时事漫画,当时金钱板的盛行可见一斑”。[7]与此同时,金钱板表演人员的数量也逐渐增加,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大众对此艺术形式的认同和喜爱。艺人们还成立了“金音乐贤会”行会组织,定期演出,即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办会。所唱书目内容也逐渐积累丰富,当时已经有“三打”“五配”等一批书目作为经常表演的保留节目,并且在演唱中艺人们也根据自己的背景和特点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家:清派、花派、杂派。[8]清派有代表性的老艺人有孙洪云等,花派有代表性的老艺人有闵桂廷等,而万年宽可以说是杂派有代表性的老艺人。这些演唱书目内容的不断累积和创新,以及愈加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都使金钱板表演艺术得以不断推进和发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发成熟。

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各地纷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队,其中以民间艺人的说唱艺术为主体,而金钱板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演出形式。因为金钱板的表演具备灵活快捷的特征,而且易于流动表演,所以它非常便于艺人们深入各街道乡村去宣传抗日活动。这一时期金钱板在表演题材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原有的传统曲目之外,还增加了大量宣传抗日救亡的新曲目,如《卢沟桥》《六十年国耻》《保卫上海》《全国总动员》等都是当时的经典作品。这些频繁的表演活动不仅对抗战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而且还培养壮大了金钱板艺人的队伍,涌现出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如唐国山、冯治国、孙洪云、王德成、邹忠新等。[9]当时的历史背景极大地推动了金钱板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益于党的新政策,艺人们摆脱了过去旧社会里受压迫和受凌辱的状态,身心舒畅,创作热情和能力都空前高涨。政府部门当时在成都设立了著名的“实验书场”,作为曲艺界的艺人们的表演场所。从此,艺人们结束了在街头巷尾、茶坊酒肆求生的困境,可以堂堂正正地在书场说唱献艺,走上了一条崭新的艺术之路。各种专业曲艺演出团队更是纷纷成立,如四川省曲艺团、成都市曲艺团、成都市西城区曲艺团、温江县曲艺团、灌县(今都江堰市)文联曲艺组等。在这些曲艺团中均有金钱板这一曲种,金钱板的演唱训练班也开始在众多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中相继举办开来,如四川省群众艺术馆、成都市群众艺术馆、成都市戏剧学校(今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曲艺班、友声雅集社等。通过这些形式,金钱板在民间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另外,还有更加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曲艺表演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那就是艺人们有机会参加当时的职工业余夜校,既学习了基础理论知识,如《大众哲学》《矛盾论》等,又学习了许多文学艺术知识,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艺人们的文化基础,也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一次升华。著名的金钱板表演艺术大师邹忠新等也都经历了这一时期,在他的传记中也专门提及这一段历程。因为金钱板这种曲艺形式的快捷灵活,人民群众普遍喜闻乐见,曲目变化要求多,创作任务也多,所以创作成果也是非常丰富,如《解放成都》《背界碑》《土地回到农民家》《万道霞光照成钢》等曲目,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川金钱板表演艺术无论是从形式上讲,还是从内容上讲,都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和升华。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化发展和民众生活内容、形式的丰富,金钱板表演艺术不断地发展,历史和社会赋予它的功能和使命也在不断扩展和发展。金钱板表演艺术不仅服务于广大百姓的文化和娱乐生活,还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1952年,邹忠新等一批金钱板表演艺人还代表四川曲艺界组成慰问团,赴朝鲜前线参加了慰问志愿军的演出活动。他们当时在平壤、江原道一带,顶着硝烟炮火,深入前沿阵地慰问演出,鼓励志愿军的战斗精神。当邹忠新知道许多战士是四川人,还特意演唱了一些四川曲目,如《火车开到了川西坝》《四川多宝图》等,使指战员和士兵们大受鼓舞。当时邹忠新表演的作品《冷枪战》也深受欢迎,黄继光还与他热情拥抱,这些都为金钱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世纪50至60年代,金钱板曲种人才济济,其中最具特色的艺人当属邹忠新。

邹忠新,1925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龙台场(今龙新镇)桂圆树湾,父邹春林为推丝烟工人。邹忠新可以说是生于苦难,长于艰辛:一岁丧母,五岁时父、叔皆亡。他只身一人,流落江湖,只能靠打“莲花闹”为生。他在极度困苦的境遇中、难以想象的坎坷道路上矢志不渝、求索奋斗,经过多年言语无法道尽的磨炼,最终成长为金钱板曲艺艺术大师。他是四川金钱板表演大师,自幼师从杨永昌的弟子孙洪云,在长达70多年的金钱板表演生涯中,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金钱板唱、打、表演程式和风格,并且对金钱板的发展与流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邹忠新吸收了金钱板各派之长,是一位能创作,融唱、打为一体,尤其善于表演的金钱板大师。其唱腔优美朴实,表演生动细致,打板灵巧稳健。他除了演唱传统曲目之外,还根据时代的需求积极创作出大量新曲目,其中著名的有《断头山》《双枪老太婆》《画魂》《焦裕禄》《赣南烽火》等,在成都曾举办过金钱板邹忠新新曲目专场演出。他多年精心搜集和整理了许多段子,并对金钱板的表演与段子写作,包括唱、打、演做了积极总结,使之形成理论知识,进而把它们整理成册。

后来邹忠新相继出版了《金钱板表演与写作》《金钱板传统书帽选》《邹忠新金钱板演唱作品精选》等著作。在众多金钱板表演艺人中,邹忠新是第一个有理论著作的人,他对金钱板的传承、发展、完善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是近代金钱板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基于邹忠新对中国金钱板的巨大贡献,2006年,他与马季等其他九位中国曲艺大师一同荣获了中国曲艺的最高奖“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img

图1-3 四川金钱板表演艺术大师邹忠新先生(钟婷婷 摄影)

img

图1-4 邹忠新老师资料照片(钟婷婷在邹老师家中采访时拍摄)

img

图1-5 邹忠新老师资料照片(钟婷婷在邹老师家中采访时拍摄)

img

图1-6 邹忠新老师资料照片

(出自成都市文化局:《成都曲艺志》,2007)

img

图1-7 邹忠新青年时期

(出自段传琛:《曲苑金荷邹忠新》,国际港澳出版社,2005)

img

图1-8 笔者与邹忠新老师合影(付兵老师 摄影)

img

图1-9 付兵老师(左)、邹忠新老师(中)、笔者(右)(向云安 摄影)

img

图1-10 资料照片(钟婷婷在邹老师家中采访时拍摄)

img

图1-11 世界人民热爱邹忠新

(出自段传琛:《曲苑金荷邹忠新》,国际港澳出版社,2005,第147页)


[1]参考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第296-297页。

[2]参见傅崇矩:《成都通览》上册,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283页。

[3]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第51页。

[4]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1129页。

[5]参考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第68页。

[6]参考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1129-1130页。

[7]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第68页。

[8]参考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第68页。

[9]参考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