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篇书

一、短篇书

短篇书是一种篇幅较短的韵文,所使用的韵辙是四川曲艺中常用的十三道半韵,一般指戏剧曲艺所用的十三个韵类,亦称十三道辙。即中东(中冬)、江阳、衣期(一七)、姑苏、怀来、灰堆、人辰(壬辰)、言前(檐前)、梭波(梭泼)、麻沙(发花)、乜邪(迭雪)、遥迢(遥条)、由求(油求)(注: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颁布,共分十四韵)。金钱板短篇书的表演是以唱为主,中间只偶尔使用一两句夹白。文本的唱词结构大多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根据唱词篇幅的长短,短篇唱词文本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小段与正段两种类型。小段又称“书帽”或“诗子头”,顾名思义就是指其篇幅十分短小。小段大多是表现风趣幽默的内容,一般没有故事情节,如《好四川》《八仙贺寿》《杨广观花》《胖大娘》《十八扯》《小菜打仗》《耗子告猫》等。演唱小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在演唱正段之前,演唱小段能起一个压言止静、安定场子的作用;第二,它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引起听众的兴趣;第三,小段表演有时候可以让新手或者徒弟有临场锻炼的实战机会;第四,有的小段表演也会作为正段表演完之后返场谢幕的节目或者在演唱长篇章回书之间做垫场的节目,还有一些经典的、听众特别喜爱的小段表演甚至干脆直接作为单个节目来表演。

例如传统小段《八仙贺寿》,唱词既通俗易懂,又不失雅致流畅、吉祥之意,这里举出,以供欣赏。

八仙贺寿

乾坤大,社稷牢,

风云雷雨空中飘。

洪钧一气传三教,

昆仑顶上乐逍遥。

白猿西方把桃盗,

魁星独脚站金鳌。

刘海戏蝉呵呵笑,

海外群仙道法高。

拐李先师早得道,

钟离老祖把扇摇。

洞宾背剑清风绕,

果老骑骡过板桥。

国舅云板敲得妙,

湘子云端品玉箫。

仙姑敬来长生草,

采合花篮鲜蟠桃。

八仙贺寿齐来到,

祝愿世人福寿高。

传统小段《杨广观花》唱词通俗易懂,打板唱起更是好听,这里列出,以供欣赏。

杨广观花

满盘珍珠挂玉钩,

昏王无道下扬州。

一心要观群花会,

万里基业一旦丢。

文官上殿拿本奏,

武将修表把君留。

昏王不听群臣奏,

平地无水要行舟。

私开早河八百业,

八百美女拉龙舟。

昏王驾坐船舱口,

腰挂佩剑卖风流。

用剑斩断丝鸾扣,

八百美女卧荒丘。

损坏花容难出口,

崴断金莲血长流。

一股怨气冲牛斗,

天公降罪情岂留。

从空坠下五花棒,

棒打杨广变春牛。

春牛年年遭棒打,

拿给农人定春秋。

南京不打五更鼓,

北京迎春不打牛。

南京若打五更鼓,

山林树木化为洲。

北京迎春打了牛,

当朝天子面含羞。

可笑杨广贪花洒,

李渊起义坐龙楼。

现代小段《胖大娘》幽默、活泼,唱起来趣味横生。其描写手法夸张,比如“脑壳都有城门大,牙齿硬有扁担长……杭州花缎八十丈,做了一双鞋帮帮”,非常有特点,这里也列举出来,以供了解和欣赏。

胖大娘

从前有个胖大娘,

家就住在胖家庄。

全家大小生得胖,

最胖要数胖大娘。

要问大娘有好胖,

胖来胖去有名堂。

脑壳都有城门大,

牙齿硬有扁担长。

眉毛弯弯像月亮,

眼睛圆圆像太阳。

指拇犹如抵门杠,

脚杆犹如大铁椿。

身材高大赛鼓楼,

两手一弯赛围墙。

站起就像高塔样,

坐起活活像牌坊。

只要大娘咳声嗽,

好似炸雷震耳吭。

有的说是打打砲,

有的又说垮岩砿。

大娘胖,胖大娘,

缝了一件新衣裳。

三十六匹毛蓝布,

穿起莫得腿杆长。

杭州花缎八十丈,

做了一双鞋帮帮。

左脚站在成都市,

右脚一伸到贵阳。

《小菜打仗》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小段,基本上是单独作为一个节目表演,堪称四川金钱板的短篇小段经典。《小菜打仗》展现的内容与巴蜀民俗密切相关,唱词通篇以蔬菜为对象(四川方言中的小菜即蔬菜),充分展现了巴蜀饮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因为四川的饮食中,菜肴与豆瓣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个小段内容非常接地气,这也是它在蜀地被广泛流传的一个基础。全本采用拟人手法,形象风趣,动感扑面,把豆家(“黑豆、白豆、青豆、黄豆、绿豆紧紧跟”)与一众蔬菜打仗描写得难分难解、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读之犹如身临其境。最后被送进锅,“葱子、蒜苗、花椒、胡椒调和匀,铲子翻来覆去问”;煎炒后直至放到“碗坪”,端上八仙桌“桌州城”,品尝下肚……。本小段文本引自《邹忠新金钱板演唱作品精选》(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特献给读者欣赏和参考。

小菜打仗

豆腐皇帝掌国政,

要与小菜动刀兵。

只因芋头不守分,

挑拨南瓜起反心。

北瓜霸占北极省,

南瓜霸占南极省。

大兵攻打豆家岭,

团团包围豆子坪。

王在豆房传皇令,

豆筋豆皮二将军,

命你带兵挂帅印,

随带豆家——红豆、

黑豆、白豆、青豆、

黄豆、绿豆紧紧跟。

不准败来只准胜,

孤王御驾来亲征。

豆干去把粮草运,

豆瓣豆豉做先行。

豆腐乳和豆粉,

军中听用要认真。

一切准备多完整,

传令起兵上征程。

来到疆场布奇阵,

要同小菜定输赢。

大刀豆威风凛凛,

小刀豆杀气腾腾。

二季豆上下接应,

四季豆左右纵横。

豇豆舞起盘龙棍,

野豆飞刀快如云。

豆渣粗鲁性耿直,

专门打富来济贫。

豆菜双方军威振,

战鼓咚咚杀喊声。

蒜薹梭镖冷浸浸,

冬瓜大炮惊骇人。

红白萝卜好本领,

进攻退守样样能。

黄瓜铁棒打头顶,

苤蓝摆动铁流星。

莲花白铜锤捏得紧,

大白菜怀藏净水瓶。

海椒放起一把火,

花椒麻醉昏沉沉。

椿芽飘香逗人闷,

蕹菜扯起绊马绳。

青菜服软不服硬,

莴笋爱穿一身青。

只有花菜结成饼,

千军万马一条心。

四季小菜冲上阵:

打得豆芽脚长伸,

打得豌豆遍地滚,

打得胡豆鼓眼睛,

打得泥豆喊救命,

打得扁豆苦伶仃。

惹得豆家发脾性,

撒豆成兵显威灵。

子子孙孙齐发愤,

整得小菜难逃生:

苦瓜烧起颗子泡,

丝瓜打成一包筋,

芋儿吓得驾土遁,

韭菜割断后代根。

茄子逼到去吊颈,

怕得纱帽戴不成。

软浆叶,软了劲,

杀得苋菜血淋淋,

冬苋菜,泪盈盈,

砍得芹菜乱纷纷,

韭黄无奈钻土埂,

气得芫荽臭死人。

大头菜,忙藏隐,

躲进瓮坛不作声。

雪山大豆把计定,

抛出粉条捆仙绳。

齐把众菜上绑捆,

清水池中洗泥尘。

刀将军,断公正,

罗锅凼内查真情。

油大油二把客请,

请来葱子、蒜苗、花椒、胡椒调和匀。

铲子翻来覆去问,

押送小菜到碗坪(宛平县谐音)。

桌州城里把案审(卓州城谐音),

派出筷子二差人。

传送小菜天波府,

面见佘氏老太君(借佘太君名谐音)。

太君年老不愿问,

把它送给下喉吞(借夏侯惇名谐音)。

夏侯惇,不会文,

把它送给老胃争(借魏徵名谐音)。

五腑(府)六部齐奏本,

连贴拿本奏当今。

肝子公主讲情分:

小菜是滋润营养防病治病的有功臣。

屎(始)皇文言不怜悯:“来呀!

去把小菜罚在那肚(杜)家坝去刺配充军!”

(邹忠新整理)

正段是短篇唱词文本中相对于小段而言的文本,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叙述方式多以铺垫烘托故事的焦点为主,需要以较长篇幅的段子完成。它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金钱板文本结构的主要形式。艺人们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金钱板唱词文本,诞生了很多保留曲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激浪丹心》《武松打虎》《杀赵尔丰传奇》《双枪老太婆》《十字坡》《断头山》等。《断头山》是邹忠新老师根据四川宜宾地区的白毛女罗昌秀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他把原来复杂繁长的文本压缩成200多句金钱板文本。邹老师所使用的手法源于“六笔法”,所谓的“六笔法”就是运用伏、惊、引、补、倒、按六个字来概括的六种写作方法。这些文本的创作也能够反映出艺人在创作新作品方面的积累、发展和贡献。这里以《断头山》为例进行文本创作分析。

断头山

新春正月十几头,

一轮明月滚绣球,

弯弯小路难行走,

高山流水过溪沟。

路上两人手拉手,

一个姓刘,一个姓邹,

“老邹呀,上山寻找罗昌秀,

双脚跑遍满山头,

从前她把苦难受,

逼上荒山十二秋。

半夜来找难摸透,

找不着昌秀大姐不罢休!

小刘,支部会上做研究,

有办法把她找回头,

她白天寻食往外走,

一见人影就开溜,

到了天黑深夜后,

她住在断头山上岩洞头。

时间不早快点走,

接她回家莫逗留。”

转山嘴,过山沟,

深山老林冷飕飕,

山又高,路又陡,

爬山越岭大汗流,

过了前山到山后,

月亮照亮半山头。

“小刘,你看对面岩洞口,

大如斗筐圆溜溜,

岩边几株老杨树,

威风吹动闪悠悠,

洞里头就住着罗昌秀。”

小刘看得直点头。

他两个顺着小路到洞口,

快步如飞像猿猴。

洞外野草几尺厚,

两边堆满乱石头,

洞里面漆黑看不透,

小刘急忙叫老邹:

“快照电筒我好进洞口!”

老邹伸手挡小刘:

“莫性急,休乱吼,

犹恐她受苦人儿反担忧!”

忽听洞内人咳嗽,

罗昌秀飞身跳出洞外头。

那昌秀一块大石抱在手,

二目圆睁四下瞅:

一莫非野兽扑洞口,

二莫非恶霸把山搜?

猛见二人站左右,

老邹上前说根由:

“昌秀,你爹爹和我是老朋友,

十年前同在地主家中当马牛。

今夜特来把你救,

快同我们下山丘。”

昌秀挺身双眉皱,

看了小刘看老邹。

不言不语回身走,

二人上前忙挽留:

“大姐呀,你还有啥想不透?

现在我们出了头!

你的妈今年五十九,

望儿不回日夜忧!”

这句话触动罗昌秀,

两行热泪滚滚流,

呆望山下如木偶,

不觉得红日东升照当头。

见几人快到岩洞口,

搀扶着年老妈妈过溪沟。

老妈妈高声大喊罗昌秀:

“儿呀!你快回来免娘忧!”

只喊得声音嘶哑浑身抖,

只喊得气喘吁吁哽咽喉,

只喊得野鸡野兔遍山走,

只喊得老林树木乱点头。

小刘应声:“有有有,

昌秀大姐在这头!”

大娘看见罗昌秀,

昌秀见娘泪双流,

“妈呀”一声喊出口,

顺手就把大石丢。

几步上前把娘搂,

一头钻到妈妈怀里头。

“儿哪儿,你是娘身上一块肉,

可恨那解放前的血泪仇!

罗锡章老狗如禽兽,

人人称他‘催命判官’死对头,

仗着他团总势耀把威风抖,

白天抢人夜晚搂,

当族长他像刽子手,

独霸一方众人愁。

那年腊月二十九,

恶霸带人来把账收,

利上加利打跟斗,

今夜本利一齐收,

若不然就要拉人走,

儿的父再三再四苦哀求:

‘天干口粮都不够,

顿顿吃的野菜头,

要还账暂缓气一口!’

恶霸蛮横不罢休,

冷笑一声说出口:

‘不还账,拿你的两亩薄田当押头;

来呀!当约上赶快盖箕斗!’

他还说:‘自家人宽待我从优。’

儿父闻言气得抖:

‘这一点命根子我死也不丢。’

恶霸吩咐众打手,

屋内屋外到处搜。

打烂了盆盆钵钵锅一口,

又抓住儿父打拳头,

儿的大哥被拉走,

又抢女儿当丫头。

放火烧房下毒手,

他硬要铲草不把根根留,

害得我家破人亡无处走,

实可怜儿父病死在荒丘!”

“妈呀,自从你儿落虎口,

好似犯人被牢囚。

白天要烧茶煮饭喂猪狗,

还要把娃娃来经佑,

夜晚间推磨推到三更后,

睡的是乱草堆堆不如牛,

一天到黑不歇手,

反说女儿把懒偷。

恶霸婆娘老母狗,

又要打来又要揪。

剥脱衣裳打净肉,

木棍火钳鞭子抽。

按儿在地上打个够,

打得儿浑身是伤血长流,

打得儿遍地打滚难忍受,

打得儿一连昏死好几头!

那夜晚妈妈拼命来把儿救,

两娘母抱头痛哭在荒丘,

要想回家不敢走,

儿只得忍痛把娘丢!

从此母女两分手,

儿跑在断头山上岩洞头,

白天不敢往外走,

恶霸派人把山搜;

无奈才把山洞守,

等待机会要报仇!

一日三来三日九,

饿得儿浑身瘦成光骨头,

实在饿得难忍受,

拼命出洞把食求。

山果野桃和野豆,

草根树皮吞下喉,

到冬天摘下松果嘴里揍,

口干喝水到溪沟。

顾不得山高悬崖陡,

顾不得皮肉晒出油,

顾不得漫天大雪几尺厚,

顾不得刺骨寒风冷飕飕。

常和猛兽来搏斗,

纵高跳矮甩石头,

年月不知过多久,

忘却冬夏与春秋,

恶霸心狠如猛兽,

咬牙切齿我恨不休。”

“儿呀,我儿深山把苦受,

整整熬过十二秋,

娘为儿冤仇未报把气怄,

娘为儿生死不明泪双流,

娘为儿四处打探信无有,

娘为儿孤苦伶仃日夜愁!”

“妈妈为儿苦受够,

儿为妈妈愁上愁,

有天晚上狂风吼,

大雪飘飘压山头,

儿在山洞冷得抖,

想起我娘住山沟,

又冷又饿咋样受,

决心见娘下山丘,

怎奈冰条封洞口,

好似铁门把儿囚,

举石头打碎凌冰山下走,

背起干柴迎风冒雪步步溜。

走拢草棚屋门口,

又惊又急又心忧,

举手正想把门叩,

一股酸水涌心头,

猛看见两膀伤痕血浸透,

白发蓬松披肩头,

要想喊妈难开口,

怕我娘见儿惨状心更忧,

又怕把消息来泄露,

恶霸抓取把命丢,

儿只得把干柴放在屋门口,

含悲忍痛回山丘。”

“第二天,娘见干柴心更怄,

眼望雪山热泪流,

从早望到晚,

从春望到秋,

天呀天,母女何日得聚首?

断头山呀,山断头!”

“妈呀,自从女儿回洞后,

骨肉之情实难丢。

想妈妈无依无靠无人手,

又下山帮娘挖地把庄稼收。”

“娘好比一把烈火烧心头,

哼,恶霸呀!砍断竹林疙蔸还有,

春来嫩笋要出头!

一直望到解放后,

母女永远得自由!

这多亏共产党来搭救,

毛主席来了我们才出头!”

罗大娘双手扶起罗昌秀,

身旁边忙了小刘和老邹。

搀扶母女山下走。

回家来帮昌秀穿衣又梳头,

乡亲干部来问候,

劝昌秀安心调养在屋头。

她看见斗垮恶霸和匪首,

共产党替人民报冤仇;

她看见土改分田九亩九,

家里房子是新修;

她看见合作花开如锦绣,

劳动歌声震山丘;

她看见断头山变成花果山,

满坡庄稼绿如绸。

日子越过越兴旺,

白头发慢慢变得青幽幽。

嘿!你看那农业社员罗昌秀,

天一亮耕田种地忙不休,

一年四季不歇手,

做完这头做那头,

抽空给社里喂牲口,

一条母猪喂得像小牛,

头窝生下八九个,

油光水滑肥溜溜。

昌秀劳动称能手,

人人夸赞都点头。

群英会上坐着罗昌秀,

红光满面喜心头。

“白毛女”翻身当模范,

胸前红花似彩球。

众人和她来握手,

学习她顽强斗争十二秋!

陈副总理接见了罗昌秀,

社员们眉毛笑得弯溜溜!

革命干劲冲斗牛,

胸中热情似滚油。

共产党恩情比天厚,

使人民永远幸福得自由!

(邹忠新、黄伯亨创作)

《断头山》一文首先可以说是把整个故事一分为二,即一边描写罗昌秀在旧社会的凄惨遭遇,他们一家受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为躲避迫害而逃入深山躲藏;另一边讲述了罗昌秀在新社会被解救出来,得到人们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其次,在罗昌秀母女相见的场景中,通过二人的唱词对白集中地将他们家过去的遭遇一一表述清晰。整个故事情节完整、紧凑,全文内容裁剪得当,矛盾表现集中。最后,以“断头山”为题目也是一个文眼,故事的发生、发展都是在断头山,乃至后来罗昌秀被找到,母女相见的情节都是在发生断头山。所以这个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观众被带入一个情节完整、对比鲜明、矛盾集中、简洁凝练的故事中,能够体会到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这充分体现出创作者较高的艺术表现水平和深厚的创作功底。《断头山》是邹忠新老师创作的现代题材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