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板的 地域文化特征

第五章 金钱板的 地域文化特征

对金钱板文化特性的研究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1]民俗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民间文化传承,并且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在我国大体将各民族民俗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物质民俗,其中包括1.居住;2.服饰;3.饮食;4.生产(农、林、牧、副、渔);5.交通(运输、通讯);6.交易;第二类是社会民俗,其中包括1.家族、亲族;2.村落;3.各种社会职业集团;4.人生诸仪式(诞生、成年、婚姻、丧葬);5.岁时习俗;第三类是口承语言民俗,其中包括1.神话、传说、故事;2.歌谣、叙事诗;3.谚语、谜语;4.民间艺术;第四类是精神民俗,其中包括1.巫术;2.宗教;3.信仰;4.禁忌;5.道德、礼仪;6.民间游艺。”[2]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金钱板是属于口承语言民俗中的民间艺术范畴,口传心授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之一。“民俗,作为一种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现象,有它自己生产、演变和发展的规律。民俗学恰恰是概括、总结这种规律的科学。我们在考察各民族民俗事象时发现,任何一种民俗,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生产和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民俗不仅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创造,同时也为他们所享用。”[3]因此,作为民间艺术的金钱板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域的、社会的、语言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