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欲洁何曾洁(第五回)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欲洁何曾洁(第五回)

【原文】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注解】

①洁:高洁,清净。

②空:佛教要人看破红尘领悟万境归空的道理,所以皈依佛教,又叫“入空门”。

③金玉质:比喻妙玉的身份。

④淖(nào)泥:烂泥,泥沼。此处指流落风尘。

【背景】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后便是这首判词。

【赏析】

这一首判词说的是妙玉。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比喻不洁之地。

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金玉质”便是说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说明她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佼佼者。说她“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入空门;二是说她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偏要将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未断的一个根据。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十分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所以,作者说“云空未必空”,即是指她虽遁入空门,却六根未净,尘缘未了。

作者写这些细节,并不是要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孤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有一条脂批说:“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买去作妾。这也许是作者说她“终陷淖泥中”的真正含义。高鹗续书写她被强盗掠去最终被杀,确有不妥之处。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