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顽石幻相(第八回)
【原文】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①。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②,堪叹时乖玉不光③。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④。
【注解】
①荒唐:指荒唐的人世间。大荒:指代大荒山青埂峰石头的故事。又有荒唐、无边际的意思。这里兼用二义。
②好知:须知。
③堪叹:可叹。时乖:与“运败”同义。
④红妆:指美女。
【背景】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块玉,究竟未曾细细地赏鉴过,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过去,便从项上摘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看官们须知道,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幻相。
【赏析】
作者通过薛宝钗赏鉴贾宝玉的通灵玉的情节,点出通灵玉只不过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顽石的幻相,接着假托“后人有诗”嘲之。
女娲补天丢弃不用的那块石头,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人世,变成了通灵宝玉,同时又是贾宝玉其人。这是作者凭空虚拟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女娲炼石之事本已荒唐,现在又向荒唐的人间敷演出这一石头的荒唐故事,所以说它荒唐而又荒唐。石头由自由自在的神物,变成一个被人百口诮谤的“臭皮囊”,表面上是对人生意义的否定,其实是作者在抒发他对人生社会幻灭后的愤激情绪。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就臭皮囊”,意思是说:这块补天神石,没求修炼真境界,却来到凡间,落在一身“臭皮囊”,正是借佛家语嘲其幻相。佛教厌恶人的肉体,以为它只是贮存涕、痰、粪、溺等污物的躯壳,所以称为“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是暗示宝钗、宝玉夫妇命运蹇涩,将由花柳繁花的顶峰,跌入贫困凄凉的底层。“靖藏本”批曰:“伏下闻。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可知原稿后半部有其“运败”时“无彩”的情节,但难知其详。续书写宝钗的冷落是因为宝玉疯癫,后来则因丈夫出家而成为实际上的孀居,与原稿归因于贾府衰亡不同。第二十五回癞僧曾说,通灵玉被蒙蔽是“粉渍脂痕污宝光”。可见,“玉不光”不仅指宝玉后来“贫穷难耐凄凉”,很可能是嘲讽他在不幸的境遇下与宝钗成了亲,即所谓“尘缘未断”。在作者看来,重要的是精神上有默契,肉体只不过是臭皮囊而已,所以为之而发出尾联的叹息。续书中写宝玉“疯癫”中不辨结婚对象而听人摆布,并非作者原意。据脂评谓黛玉死后,宝玉有“对镜悼颦儿”文字,又指出“后文成其夫妇时”宝玉与宝钗有“谈旧”事,可知原稿中宝玉并不痴呆,写法要现实得多。
最后的“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两句意思是说,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转瞬即逝的过程,最终全告毁灭。书中这类带有浓厚悲观色彩的地方不少,毋庸讳言,其作用是消极的。重要的问题在于要会读,会分析,作正确的取舍。
这首嘲讽顽石之诗,是作者对世人的当头棒喝,告诫人们不要依附权贵,更不要以为荣华富贵能够长久。全诗余味无穷,发人深省。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