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灯谜诗·更香(第二十二回)

薛宝钗灯谜诗·更香(第二十二回)

【原文】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注解】

①此句意思是说:早朝回来衣袖上尚有宫中的炉香味。两袖烟:等于说两袖风、两手空。谜外寓有荣华过后一无所得的意思。

②此句解说这是什么香,用排除法。香有多种,与琴、棋、书、画为伴的是鼎炉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则有熏炉、熏笼,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说与这些“无缘”。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无所得的含义。琴边衾里:指夫妻关系。以夜里同寝、白天弹琴表示亲近和乐。

③晓筹:早晨的时刻。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鸡人:古代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

④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一夜时间五等分,叫五夜、五更或五鼓。无烦侍女添:炉香要加添香料,更香只要点上就是了。

⑤焦首: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说焦首。喻人的苦恼,俗语所谓“焦头烂额”。

⑥煎心:棒香有心,盘香由外往内烧,所以说煎心。也喻人的内心受煎熬。

⑦此两句意思是说: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消耗着自己。荏苒(rěn rǎn):时光渐渐过去。须当:应当。上句是红颜渐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则说虽世事变幻莫测,而自己却已心灰意冷,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背景】

这是薛宝钗的灯谜,后人改为林黛玉,谜底是更香。从早期脂本都止于惜春之谜、畸笏叟特记下这首诗并批明“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等情况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生前在《红楼梦》稿中的绝笔。后来,有人续补了宝玉、宝钗两首谜诗,就把这一首改属于林黛玉了。

【赏析】

更香,是一种可用以计时的香。夜间打更报时者燃此香以定时,或一炷为一更,或视香上的记号以定更数。细细体会谜语字里行间的隐义,就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借以暗示薛宝钗的结局。她在丈夫出家为僧后,将过着冷落孤凄、终生愁恨的孀居生活。后来续补者将这首诗谜的所有权给了林黛玉,大概以为宝钗既与宝玉结了亲,就不应说“琴边衾里总无缘”,倒不如用以指黛玉更像。

这首诗句句说的是更香,又句句在说人。“琴边衾里总无缘”,是说黛玉和宝玉没有夫妻恩爱的情分,白白地恋爱一场。“晓筹不用鸡人报”,似乎有写黛玉忧思不眠之意。第七十六回写湘云去潇湘馆过夜,湘、黛二人同时失眠,黛玉说:“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黛玉多病、多愁、多泪,焦首煎心,日日年年,正是她的特点。“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最后两句是同情怜惜的话:要珍惜青春的时光,周围生活中的风雨阴晴、是非纠葛任它去,不要挂在心上。

这类诗,说谜语是很巧的谜语;丢开谜底去欣赏,就是很有味道的诗。

其实,作者本意是指终至于“金玉成空”。黛玉病魔缠身,又多愁善感,中间两联似乎也用得上。黛玉短命夭折,当然应惜华年,所以与“光阴”句也可适合。至于末句,既有“风雨阴晴”、“变迁”等字眼可表示变故,只要不执着于一个“任”字,倒也含混得过去。在原稿残缺,又不能苛求续补者也具备曹雪芹同等才情的情况下,把这首作得很巧妙的谜诗归属于聪明灵巧的林黛玉,只要勉强可解,也并没有什么不好,是符合一般读者心意的。但作为读者来说,知道它原非黛玉之谜则很有必要,它至少再一次证明宝钗最后并没有获得什么精神安慰。可见,续书中写薛宝钗得了“贵子”,将来还振兴家业等,纯属痴人说梦。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