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桃花行(第七十回)
【原文】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①,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②,烘楼照壁红模糊③。
天机烧破鸳鸯锦④,春酣欲醒移珊枕⑤。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⑥!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⑦。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⑧,寂寞帘栊空月痕!
【注解】
①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荒苔。
②此句意思是说:上万株桃树盛开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
③烘楼照壁:形容桃花鲜红如火。
④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此句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
⑤春酣:春天酣睡。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
⑥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据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⑦人之泪:指血泪。
⑧杜宇:即杜鹃,也叫子规,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
【背景】
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作这首《桃花行》。海棠诗社建立后只作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赏析】
这是一首歌形体的诗,形式比较自由。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这是林黛玉歌形体长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首,作者以桃花自喻,“花落人亡”的象征性写照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