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门派之评论派

红学门派之评论派

旧红学中的题咏派、评点派,新红学中的文学鉴赏派、百科全书派、现代批评派,均可纳入广义评论派。评论派坚持文学本位,从艺术性、思想性、百科文化、社会生活、哲理感悟、情感体验等角度解读原著,研究《红楼梦》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文化价值、写作方法等。

(l)题咏派:叶崇伦、唤明、富察明义、潘炤、姜祺、沈谦。

题咏派“都着眼于书中人物之悲欢离合,从而寄其羡慕或感慨要而言之,无非画饼充饥,借酒浇愁”(茅盾《关于曹雪芹》)。题咏派的诗、词、赋、赞,有的抒发“荣华易逝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渗透着佛家的“色空”观念和“梦幻”思想;有的抓住书中的“风月繁华”和“爱情故事”,渲染“繁华”之景和“香艳”之情,吐露出一种仰慕、一种思绪;有的同情宝黛钗,因未能给宝黛钗指出一条光明之出路,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2)评点派: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脂砚斋、王伯沆。

文学评点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论体裁。评点的形式:书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每回有回前回后批,页面有眉批、侧批、夹批。

(3)现代鉴赏派:鲁迅、毛泽东、老舍、吴组缃、端木蕻良、宋淇、舒芜、蔡义江、王蒙、马瑞芳、蒋勋、吴淡如、康来新、陈艳涛、白坤峰、闫红、朱楼梦剑。

采用文本细读,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谈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感悟。

(4)百科全书派:沈从文、邓云乡、顾平旦、陈诏、夏桂霞、段振离、刘世彪、关华山、李光斗、沈雁英、黄云皓、苏芩。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服饰、饮食、茶道、养生、美容、医药、建筑、园林、经济、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描写都经得起专业化解读。

(5)现代批评派:王国维、吴宓、茅盾、王昆仑、李辰冬、何其芳、周策纵、白盾、李希凡、蒋和森、余英时、丁维忠、吕启祥、张锦池、周思源、胡文彬、段启明、刘梦溪、刘再复、李劼、孙伟科、梅新林。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l904),用叔本华唯意志主义观点评论《红楼梦》,阐述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虽然产生在旧红学时期,却是现代批评派的开山之作。关于这一派的学术旨趣,红学会总舵主张庆善如是说:“《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讲人生、讲爱情、讲情感的书,红学研究只能以一种文学的眼光和文学研究的方法,去挖掘《红楼梦》深邃的思想艺术内涵,而不能用索隐的方法把《红楼梦》变成清宫秘史或是别的什么秘史。学术就是学术,不能娱乐化,更不能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