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第一人

01 文艺复兴第一人

乔托·迪·邦多纳

Giotto di Bondone

约 1266 年—1337 年

代表作:

《宝座上的圣母》《犹大之吻》《哀悼基督》

我们常说,乔托是中世纪最后一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画家。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乔托改良了中世纪的绘画技法,还有他观念上的革新。

据传,乔托是佛罗伦萨北方地区一个村子里放羊的孩子,他的老师是奇马布埃。他在奇马布埃的工作室里,汲取了优秀的绘画技法,可是他并不喜欢僵硬的拜占庭绘画风格,他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升座圣母》中看出。

奇马布埃,被称作“意大利绘画之父”。

我们先来看看奇马布埃的作品《升座圣母》。奇马布埃笔下的圣母,面部表情僵硬,毫无生气,保留了中世纪的拜占庭艺术风格。再看乔托的作品《升座圣母》,他笔下的圣母脸颊和嘴唇有了颜色。为了体现圣母的女性特征,他还在衣服上做了明暗光影变化的处理。更重要的是,乔托开始关注空间了。围绕在圣母和耶稣周围的圣徒的造型、圣母宝座的台阶,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乔托对空间的表达已经超越了奇马布埃。

这种对空间的表达,体现了乔托的绘画与中世纪绘画风格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关键不在于技法,而在于观念上的创新。

奇马布埃《升座圣母》

约 1280年—1290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乔托《升座圣母》

约 1310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湿壁画:一种壁画画法。这样称呼是因为必须趁着灰泥还是湿的时候,把画画在墙上。

在乔托那个时代,画家不用油彩,也不在画布上作画,而是在墙上画画。在刚刷好的石灰墙上画的画,我们把它叫作“湿壁画”。乔托很擅长湿壁画,他在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维尼礼拜堂创作了三十多幅湿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

《犹大之吻》是圣经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描绘了耶稣被叛徒犹大出卖,罗马官兵以犹大和耶稣接吻为暗号来逮捕耶稣的场景。画中耶稣面对危险沉着冷静,与叛徒犹大的紧张不安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论是耶稣还是犹大的形象,都让人觉得这就是活生生的人物和真实的世界。

《哀悼基督》这幅画中,圣母把耶稣紧紧地拥在怀中,像是悲伤到了极点,其他人有的悲恸、有的忧伤、有的在抽泣,流露出不同的表情。画面上方有一群挥舞着翅膀的天使,也在以不同的姿态表达着悲伤之情。

《犹大之吻》

约 1305年—1306年
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维尼礼拜堂

《哀悼基督》

约 1305年—1306年
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维尼礼拜堂

《哀悼基督》局部

在这幅画中,乔托大胆地突破了教会绘画的传统,众多的人物不再是对称的一排,而是力图使每个人物都立体而真实,让我们仿佛看到哀悼耶稣的真实情景。这种具有实体感和雕塑感的造型表达,还有人物形象流露出的真实感情以及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使绘画无论是从技法上还是观念上都前进了一大步。

当艺术家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新知识、新技法时,文艺复兴就真正迎来了大师云集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