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风潮的推动者

06 洛可可风潮的推动者

蓬帕杜夫人

Madame de Pompadour

1721 年—1764 年

主要成就:

“蓬帕杜风格”艺术

18世纪,巴洛克艺术仍旧风靡。进入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后,法国的凡尔赛宫几乎每天都在举行派对。法国上层社会中纵情享乐、极尽奢华的风气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一种比巴洛克艺术更加繁复、华丽、细腻的艺术——洛可可艺术,由此诞生。

凡尔赛宫

法国巴黎凡尔赛镇

洛可可风格保留了巴洛克风格的许多特征,但从中去除了浓重的宗教意味和强烈的意识传达,转而运用更加明快的颜色和透亮的光线去强调艺术作品的精美、柔和与细致。

将洛可可式艺术风格推动至风靡欧洲的,正是蓬帕杜夫人

蓬帕杜夫人,本名让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岁时,在母亲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贵族,从此步入上流社会交际圈,同时开始经营自己的艺术沙龙。她凭借着自己惊人的才华和美貌,将艺术沙龙搞得有声有色。

1745年,让娜成了“蓬帕杜侯爵”,住进了凡尔赛宫。

除了举办沙龙,蓬帕杜夫人还是一名狂热的艺术爱好者,尤其喜爱洛可可艺术粉嫩的色彩和布歇的绘画。在她的赞助下,布歇成为她的御用画师。

《蓬帕杜夫人像》是布歇为蓬帕杜夫人画的最著名的一幅肖像画。在这幅画中,蓬帕杜夫人衣着华丽,侧身静坐,手里随意拿着一本书,高贵优雅又不失妩媚。装饰华丽的书柜、高脚写字台上随意陈放的书信、地上散乱的乐谱和笔,蓬帕杜夫人博学多才的形象,就在布歇这看似不着那时,蓬帕杜夫人很喜欢中国的瓷器,在她的支持下,巴黎皇家塞夫尔瓷器厂引入了中国清朝瓷器的烧制方法,制作出了精美绝伦的洛可可风格的瓷器。蓬帕杜夫人最喜爱的玫瑰粉红色也出现在大量瓷器上,后世还以她的名字给此颜色命名,叫作“蓬帕杜色”。

《蓬帕杜夫人像》(弗朗索瓦·布歇作)

1756年
英国爱丁堡苏格兰国立美术馆

痕迹的安排中展露无遗。

塞夫尔瓷器

这种具有浓厚洛可可风格的瓷器,较多运用了曲线和弯角,使得瓷器整体造型回旋曲折。上面的绘画极其精美,整体风格柔和娇媚。

正是蓬帕杜夫人在建筑、绘画、瓷器等多个领域的推动,洛可可艺术走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