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章

由于在海洋方面的天然或者永久性的障碍,法国的海上力量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都无法超越英国或者荷兰。

海上力量是否强大主要在于兵员和船舰。兵员是否善于海上作战,船舰是否能运载这些兵员,并且能灵活地在各种海况下进行活动,都是要考察的重点内容。不同的船舰在不同的海面上其吃水深度是存在差异的。在北方海面上,适合海上作战的船舰应该是吃水较深,运载量在三百吨到一千顿,同时能够在海上灵活倾斜的——也就是在逆风时候能够行使,顺风时也不会随波逐流的那种船舰。因此,我们就要考察一下是否有合适的港口来停泊这些船只。这些港口还要能经受住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迭。因为法国每一次在北海海面与英国发生战争,都需要法国舰队的出击。如果法国国王被迫派遣由吃水浅、易随波逐流的小型船舰组成的舰队的话,那他肯定要处于劣势地位,因为他无法与装运同等兵员数量的英国或者荷兰舰队抗衡。这是因为,按常理,一艘运载能力为五百人、运载量为一千吨的船舰,和五艘运载能力为一百人、运载量为二百吨的船舰作战,那么大船无论在作战还是防御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因为大型舰艇上运载的大炮射程远,能够在很远的地方将中小舰艇击沉。而小型舰艇上转载的大炮的射程则完全没有优势,因而无法准确地将大型舰艇击沉,至少也不会从很远的地方重创大型舰艇,顶多也就是在大型舰艇上打个小洞,而大型舰艇则可以做到远距离发射,命中率较高,容易将小舰艇击沉。

此外,海军士兵也很难从小船爬上大船,因为从低处向高处攀爬当然要比从高处向低处跳下困难得多。同时,小炮击大船和大炮击小船的结果简直是天壤之别。

还有,吃水深、能够逆风行使的船舰速度较快,能够轻易赶上顺风时易漂流的船舰,并且将其远远超过,而且还能避免小船靠近其船舷的危险。另外,前者瞄准的准确率较高,能趁后者则转弯之际击中其要害部位。

在法国,在敦克尔克和阿山特直接完全没有能够容纳能够逆风行使的大型船舰的港口,因此在此海面作战的船只不会是大型的。而布勒斯特和沙兰特直接的海港虽然面对广阔的大海,但是也不能成为法国舰队作战的理想之地。因为在敌我双方都能看到对方的情况下,谁都可以决定是否开战。

由此可见,尽管法国国王拥有无穷的财富,能够制造任意数量和性能的船舰,但是由于其港口条件不理想,不能容纳和停泊适宜作战的船舰,因而,他的巨大财富也是一种浪费,不会得到任何回报和利益。有人认为,英国制造的优质舰艇至今无人能敌,其他国家是无法仿效的。我也希望如此,但是时代是发展的,尽管他国现在无力制造这样的舰船,但是通过实践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他们肯定有一天会做到。所以,我不会将其作为我的论点,我论述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法国在海上力量方面是存在天然而永久障碍的。不仅如此,作为海上力量是否强大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海军兵士,法国也是不具备的。无论舰艇和大炮有数量有多么多,质量有多么优良,如果没有操纵它们的兵士,那么也是废铁一堆。而法国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完全没有足够的兵士来配备像我们英国国王所拥有的强大舰队的。

英国的海军舰队是由七吨左右的舰船以及与之相配的三万六千名兵员组成的。这些兵员大体可以分八类。其中的八分之一必须是经验丰富、并且在海事方面有名望的人。还有八分之一必须是从事海上工作七年或者以上的人;另外八分之四也就是一半人员应该至少从事海上业务至少一年,甚至两年、三年、四年、五年和六年的人。在所有海员中,可以允许四分之一的成员由那些没有出过海或者只航海或远征过一次的人员担任。所以平均下来,整个舰队的海员大体上都是服役三四年的海军士兵。已故的伟大作家弗尔尼埃,曾专门论述法国的海上力量如何强大,并将说明其中的原因看作己任。他在其所著的《水路学》一书中第92-93页中写道:“布勒塔尼的一个地方曾向国王提供了一千四百名海员;而法国全部沿海地区能够提供的海员数目是这个数字的十五倍。”我们姑且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是事实,那总共计算起来,法国海员的总人数也不过两万一千名。但是,即使法国将这些海员全部用于海上作战,那他也只能配备和我们英国舰队相匹敌的三分之一。如果还想同时从事其他航海活动,那么这些海员是远远不够的,还达不到所需数量的三分之一。

假如法国的航海事业规模只相当于英国的四分之一,而法国航海事业的三分之一,即纽芬兰海岸的渔业又不是法国人的专属,或者其所有权不稳,那么我认为如果(握有募兵权的)英国国王尚且无法再两三个月内配齐舰队所需的海员,那么还不及我们航海辅助事业四分之一的法国就更做不到这一点了。因为,正如我们上面指出的那样,法国的商船不超过十五万吨,按照每十吨配备一名海员计算,总共需要海员人数不到一万五千人。然而由于天然而永久的障碍,法国国王是无力担此重任筹备为上述舰队所需的人员的,同时,如果法国真的有一万五千名海员正在从事航海事业,那么法国国王也不会完全放弃其他的航海事业,将这一万五千名海员全部投入到需要三万五千人的舰队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们可以用下列四种[16]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来补齐不足的三万名海员。方法之一就是让那些住在陆地上的人士充当海军,但是这样的人数不超过一万,因为如果整个海军队伍中专门从事海上业务的海员如果不占多数的话,那么这些海员就会不满,就不会衷心祝福那些新编入海军的陆路人员,也不会因为和那些陆路人员一起努力而取得的成就而欣喜。这与海员的成长环境有关。海员大多是在悲惨、充满痛苦和危险的劳动(对国家和社会有利)中长大的,因而他们无法容忍那些陆路上的人阻碍(或者妨碍)其分享战利品和劳动所得,他们更不愿意与那些陆路上的人平分。方法之二就是从别的国家招募所需人员。如果我们假定还缺少两万名海员,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别国雇用相应的人数。但是如果付给这些外国雇佣军的薪俸低于商人的报酬,或者不足以抵偿他们为此而担负的生命危险(这些人一旦被本国君主抓获,必然会被处以绞刑)的话,那么这两万人是无处雇用的。另外,由于他们的迁徙收到限制和禁止,因而很难将其运载出境;同时,这些人还会背上叛国的恶名。所以我认为他们的薪俸至少要比其本国君主付给其的薪俸多一倍;同时,我们还要保证其不受雇主的虐待和侮辱(因为雇主往往是憎恨叛徒的,尽管他们愿意让其他国家的人被判自己的祖国)。但是,我认为,能接受这些经不起诱惑的外国海员的雇主也必定是卑鄙下流之徒,他们毫无名誉观念和是非之心,因而他们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更不会做出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情来。第三种增加海员的方法就是对大批陆路上的人进行海事培训和训练,让其中军舰上进行实践。当然这种做法产生的效果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因为,正如我们上面论述的那样,原有的海员对于那些住在陆地上的人心存反感,不仅如此,如果船上人浮于事,那么这些海员是不会尽心竭力工作的。因为如果一艘船舰只需十名海员就可以顺利航行的话,但是却配备了五十名人员,那么多与的四十名海员是不会有任何提高的了人假定每十人中只有一两名冗员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不遗余力,甚至拼上性命地好好工作的。此外,海员每六个月或一年就要换乘一种船种。如,他们有时要搭乘小型船只,有时中型,有时还搭乘军舰。他们有时划独蓬船,有时双篷船,有时则是三蓬船。航行方向也会随时发生改变,有时南方,有时北方,有时沿海航行,有时则要横渡大洋。通过上述不同的业务,准海员们得到了锻炼并且实践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因而锻炼成长为精干人士。相反,有人虽然搭乘军舰航行了一个夏天,但是却没有机会进行各种锻炼,自然也就不能掌握业务了。

再者,培养一名海员平均所需的时间也要三、四年。同时,要将一名住在陆地上的人培养成海员则至少需要三名海员的帮助。这样,由于法国只有海员一万五千名,所以,即使花费三四年的时间,也不过只能增加五千人。因而除非海员的增加与法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同步,保持相应的比例;否则国王就必须拨出专用的公共经费来改进和发展航海业,这当然是吃不消的。因此,我们接下来就要考虑法国航海业的发展是否存在希望。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17]法国有着丰裕的生活必需品,如谷物、家畜、葡萄酒、盐、麻布、纸张、丝绸、水果等。所以,法国人不需要用船来运输分量重体积大的商品,同时法国出口的商品,除了葡萄酒和盐以外,也没有体积大的了。而上述两种出口商品的重量每年也不过十吨左右,而需要用船只运送到重量也不超过二万五千吨,而负责运输的往往是英国船和荷兰船。荷兰人和英国人不仅控制了航海业,而且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比法国人更善于维持其海上霸权。因为:1.法国人不屑使用荷兰人和英国人那样低廉的食物,也不能用较少的人员来驾船航海。2.法国没有优良的港口和海岸,所以船只停泊费用要比英国和荷兰高一倍。同时,由于港口的缺乏,以及各个港口之间的较大距离等因素,法国不具有其他地方那样的优势,不容易节省经费开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法国人不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海业,那么法国是无法与英法两国抗衡的,更不用说抢夺其海上的运输地位了。所以,法国是无法通过发展航海业来发展海员的。上述四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可行的,都不会令其海员的人数增加。同时,由于法国的港口只适宜停牌特定运载量和性能的船只;港口吞吐能力也逊于他国;所以,我认为上述理由足以说明法国是否能够发展航海业了。

前面我们提到的作家弗尔尼埃则在他撰写的《水路学》一书第92~93页,极力想证明与上述想法相反的观点。读者可以去阅读一下那段文字,不过就我们目前讨论的话题来看,完全没有必要重视他的观点。他在论述中也做了比较,但是他比较的对象是法国和西班牙,而不是与英荷两国进行对比。西班牙以及他们的君主(他在争夺海上霸权方面的优势远胜法国国王)都没有能够在海军建设方面取得太多的显著成就,他们的一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了。同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英国的邻国们并没有法国那样的天然而永久的障碍,但是英国国王却能够长期享誉‘狭海霸主’的称号(这也是邻国所觊觎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