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胆草

地胆草

(别名:苦地胆、地胆头)

黄疸

痢疾

【识别】多年生草本。茎坚硬,贴生白色长硬毛。单叶,大部基生,成莲座状,花期生存,叶片匙形,边缘疏具浅钝锯齿,中脉常带紫红色,茎生叶少数且小,均两面被长糙毛,下面有腺点。多数小头状花序组成复头状花序,下具3枚三角形叶状苞片,总梗长,排成伞房状,小头状花序总苞片2层,每层4枚,外层4枚稍短,内具管状花数朵,花冠淡紫色或淡红色,5深裂,裂片偏向一侧,花药基部短箭形,柱头裂片钻形。瘦果具10纵肋,冠毛为5条刚毛,灰白色。花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生境】生于山坡、路旁、山谷疏林中。

【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药用】全草:苦、辛,寒;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根:苦,寒;清热,除湿,解毒。

【选方】①黄疸,阳黄:本品鲜品120~180克,连根叶洗净,煮猪肉食,连服4~5日。②痢疾:本品全草60克,煨水服。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