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三十年来,国人对古瓷的关注,不再限于考古学者和文物专家等小圈子,而是扩展到文人、商贾以至市井百姓等更为广泛的人群。于是,如何辨别真伪,如何作为投资对象,也就成了大众关切、传媒热播的长久话题。如果说人们如今已对民窑、官窑、青花、五彩等名词不再陌生,似乎文物或文化的普及已波及全民,却很少有人问津其真正的文化内涵。这显然是只重“物”,不见“文”;只重“官窑”,轻视“民窑”;只重“物”的财富占有,不见“文”的精神浸润的短见行为;致使古墓盗掘,文物造假,已然成灾。显然,如何理解和认识古代文物的真正价值,应该引起大家重视。

本书是为了弥补上述缺失而撰写。作者选择名扬世界的粉彩瓷器为题,详尽探寻了其产生、发展、演化的过程,深入论述了其工艺特征、风格多元、美学风范。这无疑可以帮助人们在文物鉴定时作为辨别真伪的依据,而更主要的是,其真实而又全面地展示了民族传统艺术所蕴含的内在价值。

本书作者从事古瓷研究已有多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门研究粉彩瓷器。本书是其博士论文的进一步充实和修订。也许由于作者经历了规范的学术锤炼,曾经进行过广泛的工艺调研,精心的文献挖掘,反复的核对修订,使得本书内容丰富充实,论述清晰缜密,考证详尽认真,文字顺畅简明,观点鲜明新颖,可谓知识传播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通俗易懂与深刻专业完美统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兼顾学术与普及的专著。

简言之,本书深入探寻了粉彩与古彩、珐琅彩的关系;揭示了清代几位帝王同中有异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情境对官窑粉彩典型样式的形成和演化产生的不同影响。随着粉彩技艺流向民窑,销往民间,其艺术形式由最初的单一仿制,逐渐转向更新,从工整到写意,从繁缛到简约,不断有所变化。显然,这是特定的使用者和不同的生产者等具体的生命体动态化的风格体现,是由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生活情境和技艺的更新所决定的,因而涉及普遍性是在特殊性的限制中体现出来的哲理。可以看出,作者辩证和动态地揭示了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表现出作者治学严谨、灵活和求真的精神。

当然,作者同时强调并指出粉彩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外文化的交流,当权者的推动,商贸的繁荣,以及市场的扩大和转化等不同的客观条件具有同样重要的紧密关系。为此,作者以大量的客观材料支撑自己的论述,竭力接近不断变动的历史事实,试图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正如先哲顾炎武所言:“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使人信服的论述,避免治学的假、大、空,也是学术研究与真实社会增强密度的诚实表现。

再一次衷心祝贺汪凌川博士这一力著的问世。是为序。

陈进海

2016年3月10日于京华荷清苑简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