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过冬

树木过冬

冬天来了,除了松柏类常绿植物依然树叶满枝、满目苍翠外,其他的树木都显得光秃秃的,寒风一吹,枝条似乎都在发抖。它们如何抗得住冬天的寒冷的呢?很多年来,人们在不断地探讨树木过冬的秘密。最早的一些观点认为,树木可能与温血动物一样,本身也会产生热量。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冬天树木含水量少,即使在零度以下也不容易引起结冰而死亡。但我们知道,树木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而在零度以下结冰的柳枝、针叶也并没有因为冻结而死亡。那么,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原来,树木为了对付冬季的严寒,采取了“睡眠”的方法。我们知道,树木的生长也要消耗养分,春夏树木生长快,养分消耗也快,抗冻力也弱。到了秋天,白天气温高、日照强,叶子光合作用也强,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便越长越“胖”,抵御寒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到了冬季,温度更低,树木的生长处于停滞状态,进入“冬眠”,这时树木体内积贮的养料也变成糖分甚至脂肪,这些都是防寒物质,能保护树木不容易受冻。树木能不能过冬跟它能不能进入“睡眠”有直接关系,“睡”得愈深的树木就愈有抗冻力,反之,那些进入不了“睡眠”状态的树木就很容易被冻伤或冻死,这就需要我们人类给它们披上“衣服”或盖上“房子”,来帮助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