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之王
千奇百怪的植物
植物欣赏音乐
植物除了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以外,也有“精神生活”的“需求”。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农民,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小麦试验地里播放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结果“听”过乐曲的那块实验地获得了丰产,它的小麦产量超过其他实验地产量的66%,而且麦粒又大又重。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伊利诺伊州有个叫乔·史密斯的农学家在温室里种下了玉米和大豆,同时控制温度、湿度、施肥量等各种条件,随后他在温室里放上录音机,24小时连续播放著名的《蓝色狂想曲》。不久,他惊讶地发现,“听”过乐曲的籽苗比其他未“听”乐曲的籽苗提前两个星期萌发,而且前者的茎干要粗壮得多。史密斯感到很出乎意料。后来,他继续对一片杂交玉米的试验地播放经典和半经典的乐曲,一直从播种到收获都未间断。结果这块试验地比同样大小的未“听”过音乐的试验地,竟多收了700多公斤玉米。他还惊喜地看到,“收听”音乐长大的玉米长得更快,颗粒大小匀称,并且成熟得更早。能通过农田里播放轻音乐,就可以促进植物的成长而获得大丰收,这似乎不是遥远的事情了。
美国密尔沃基市有一位养花人,当他向自家温室里的花卉播放乐曲后,惊奇地发现这些花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栽培的花卉发芽变早了,花也开得比以前茂盛了,而且经久不衰。而且这些花看上去更加美丽,更加鲜艳夺目。
还有人用番茄做过类似的实验:在番茄的枝干上悬个耳塞机,靠近它可以听到里面正传出悠扬动听的音乐。奇迹出现了,这株番茄长得又高又壮,结的果实也又多又大,最大的一个竟有2公斤。原来番茄也喜欢听音乐呢。那么,它到底喜欢听哪种音乐呢?人们继续做实验,他们对番茄有的播放摇滚乐曲,有的播放轻音乐,结果发现,听了舒缓、轻松音乐的番茄长得更为茁壮,而听了喧闹、杂乱无章音乐的番茄则生长缓慢,甚至死去。原来番茄也有对音乐的喜好和选择。后来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能听懂音乐,而且在轻松的曲调中茁壮成长。甜菜、萝卜等植物都是“音乐迷”。有的国家用“听”音乐的方法培育出了2.5公斤重的萝卜,小伞那样大的蘑菇,27公斤重的卷心菜。
科学工作者还发现,不同植物有不同的音乐“爱好”。黄瓜、南瓜“喜欢”箫声;番茄“偏爱”浪漫曲;橡胶树“喜欢”噪声。美国科学家曾对20种花卉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噪音会使花卉的生长速度平均减慢47%,播放摇滚乐,就可能使某些植物枯萎,甚至死亡。植物“爱”听音乐的原理是什么呢?原来那些舒缓动听的音乐声波的规则振动,使得植物体内的细胞分子也随之共振,这加快了植物的新陈代谢,从而使植物生长加速起来。
会“走”的植物
一般植物,除非人为移动,否则一辈子都呆在一个地方,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确实有一些能够“行走”的植物。生物学家们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地区都发现了一种名叫苏醒树的植物。这种植物在水分充足的地方能够安心生长,非常茂盛。可一旦干旱缺水时,它的树根就会从土中“抽”出来,卷成一个球体,一起风便把它吹走。等吹到有水的地方,苏醒树就将卷曲的树根伸展并插入土中,开始新的生活。
在南美洲秘鲁的沙漠地区,生长着另一种会“走”的植物——“步行仙人掌”。这种仙人掌的根是由一些带刺的嫩枝构成的,它能够靠着风的吹动向前移动很大的一段路程。植物学家研究发现,“步行仙人掌”并不是从土壤里吸取营养,而是从空气中吸取的。
食虫植物
在我们看来,动物吃植物是自然的规则。可是,你知道吗?还有吃动物的植物。在植物王国中,约有500种植物能捕捉小虫,这类植物叫食虫植物。你想知道它们是怎样捕食小虫的吗?狸藻是我国各地池沼中常见的一种水生植物,虽然它的名字中带有“藻”字,但它并非藻类,而是种子植物。它的茎细而长,叶如细丝,有一部分叶变成了特别的捕虫囊,囊口边上生了几根刺毛,还有一个能向囊内开的“门”。当小虫随流水游入囊中时,就被关在里面被狸藻慢慢地消化掉了。
在我国东南各省常见茅膏菜也是一种食虫植物。它的个子仅10厘米左右,叶片变成一盘状捕虫器,盘的周围生有许多腺毛。腺毛是植物上的一种分泌结构,不同植物上的腺毛所分泌的物质也不一样。当有小虫爬到茅膏菜的叶上时,腺毛受到刺激就向内卷缩,把小虫牢牢地“捆住”。与此同时,腺毛也开始分泌消化液把小虫消化掉。之后,腺毛又慢慢地张开,等待下一个小虫的到来。
捕蝇草是一种珍奇的食虫植物,目前在世界许多植物园都有栽培。它的捕虫器形状很像一个张开的“贝壳”,“贝壳”的边缘有二三十根硬毛,靠中央还生有许多感觉毛。当小动物触动感觉毛时,“贝壳”在20—40秒之内就闭合上了,然后靠消化液把小动物“吃”掉。捕蝇草消化掉一顿美餐大约要花7—10天的时间。
在我国的云南、广东等南方各省,生长着一种绿色小灌木,它的每一片叶子尖上,都挂着一个长长的“小瓶子”,上面还有个小盖子,盖子通常情况下是半开着的。这“小瓶子”实为变态的叶,形状很像南方人运猪用的笼子,所以人们给这种灌木取了个“猪笼草”的名字。猪笼草的“瓶子”非常奇妙,它的内壁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贪吃的小昆虫闻到甜味就会爬过去吃蜜。就在它吃得正得意的时候,脚下突然一滑,一头栽到了“小瓶子”底上,瓶子上面的盖就会自动关上,而且瓶子里又贮有黏液,昆虫被黏液粘得牢牢的,根本不可能跑掉。于是,猪笼草便可以享受一顿“美餐”。
用特化的瓶状的叶子捕食虫类的植物还有很多,植物学家在印度洋中的岛屿上就发现了将近40种。那些奇怪的“瓶子”有的像小酒杯,有的像罐子,还有的大得简直像竹筒,小鸟陷进去也别想飞出来。但是要说构造的精巧、复杂,我国的特产——猪笼草的“瓶子”是要排在第一位的。

食虫植物猪笼草
进入夏季,在沼泽地带或是潮湿的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它的叶子是圆形的,只有一个小硬币那么大。这种草叫毛毡苔,也是一种吃虫草。在它的叶上面长着许多绒毛,一片叶子上就有二百多根。绒毛的尖端有一颗闪光的“小露珠”,这是由绒毛分泌出来的黏液。如果一只小昆虫爬到它的叶子上,那些“露珠”立刻就把它粘住了,接着绒毛一齐迅速地逼向昆虫,把它牢牢地按住,并且分泌出许多黏液来把小虫溺死。过一两天后,这只昆虫就只剩下一些甲壳质的残骸了。奇妙的毛毡苔还能分辨出落在它叶子上的是不是食物。如果你放一粒沙子在它的叶子上,起初那些绒毛也有些卷曲,但是它很快就会发现这不是什么可口的食物,于是马上又把绒毛舒展开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食虫植物捕食虫子全靠它们各种奇妙精致的由叶子变化来的捕虫器。绿色植物不是自己可以制造养料吗?为什么这些绿色植物要吃虫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这些植物的祖先都生活在缺氮的环境中,而且它们的根系又不发达,吸收矿质养料的能力较差。它们为了获得所缺的养料,满足生存的需要,经过长期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一部分叶子就逐渐演变成各种奇特的捕虫器了。
花之最
素有“香祖”之称的兰花被认为是最香的花,兰花还有“天下第一香”的美誉。香气传得最远的花是蔷薇科的十里香。香味保持最久的花是一种人工培育出的澳大利亚紫罗兰,这种花干枯后香味仍然保持不变。最小的花是热带果树的菠萝蜜花,平常看到的“花”实际是它包含千万朵小花的花序。最长寿的花是一种热带兰花,能开放80天才凋谢。最短命的花是麦花,只开5—30分钟就凋谢。最耐干旱的花是令箭荷花,又称仙人掌花。最毒的花是迷迭香,闻之后令人头昏脑涨,神经系统受损害。最臭的花是土蜘蛛草的花,其味如腐烂的肉,它利用臭味引诱苍蝇等传播花粉。月季花是颜色和品种最多的花,全世界有上万种,颜色有红、橙、白、紫,还有混色、串色、丝色、复色、镶边,以及罕见的蓝色、咖啡色等。最会变颜色的花是石竹花中的一个名贵品种,这种花早上雪白色,中午玫瑰色,晚上是漆紫色。
奇树种种
吃人树
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叫奠柏的吃人树。它的枝条拖到地上,当人和动物碰着它时,树上的所有枝条就会同时伸过去,把人或动物紧紧地缠住,然后,从树干和枝条中分泌出一种胶液,把人牢牢地粘住,直到死亡。这种树为什么会吃人呢?因为它生长在缺乏营养的土地上,为了补充养料,它以人和动物的腐烂尸体为食,等它把养料吸收完了,其枝条又重新舒展开,准备捕捉新的牺牲者。
女儿树
在神农架林区茵丰乡万富村,有一棵5米高的“含羞树”。这棵树只在夜间开花,而且从不结果。更为奇怪的是,老人、儿童、妇女无论怎样看它,它都叶茂花艳。可是,一旦青年男子看它时,哪怕稍看一眼,它便立即叶缩花萎,树枝下垂。故而,当地人给它取名为“女儿树”。
夫妻树
在四川巫山县的梁子山上,有两棵栎树(俗称青红树),一东一西,相距5米。两树一高一低,一粗一细。粗者雄壮,被呼“夫树”;细者秀雅,被呼“妻树”,合称“夫妻树”。“夫树”在距地2.5米处生有一碗口粗的树枝,像手一样凌空搭于“妻树”的树干上,共为一体,没有一点缝隙。
三树连理
福建省建瓯县潢溪畔的万木林中,有三棵巨人似的大树:一棵是南岭栲,一棵是拉氏栲,一棵是罗浮栲。它们的树龄都已超过500年。这三棵大树的红棕色树根露出土外,互相紧密愈合,浑然一体,形成罕见的三树连理现象,就像紧紧拥抱在一起的三位巨人,构成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
汽油树
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木,它分泌的液汁可直接用作汽车燃料。这种树树干周长可达1米。当地印第安人每年一次在树上钻些小孔,就可以从每株树上收集15—20公升液汁。经分析表明,这种液汁是烃类混合物。
蔬菜树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专家20世纪80年代初培育出一种高大的蔬菜树“卡拉姆巴尔树”。这种树高达8—15米,结的果实很大,外形古怪,味酸,可以做凉拌菜吃,也可以煮汁当清凉饮料喝。
气象树
在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能预测晴雨的“气象树”。这是一棵青冈树,高约20米,直径约70厘米。晴天时,树叶是深绿色;下雨前一两天,树叶会呈红色;雨过天晴,树叶会恢复成为绿色。据科技人员研究认为,这是由于这棵树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发出不同声音的树
在巴西生长着一种名叫“莫尔纳尔蒂”的灌木。这种树白天时,它会不停地发出一种委婉动听的乐曲声;到了晚上,它又会连续不断地发出一种哀怨低沉的泣声;等到天亮时,它又变为悦耳动听的乐曲声。据一些植物学家的研究,认为这种树能昼夜发出不同的声响,与阳光的照射有着密切的关系。
种树储水
苏丹的达哈姆人居住在干旱地区,这里每年有八九个月不下雨,因此,当地居民要在有雨的三四个月里储存食用水。为了储水,差不多每家都种一种名叫“泰伯尔迪”的树。这种树不高,树干却非常粗,人们把树干挖空了,可以存许多水。每逢下雨时,全家老少一齐出动,把雨水灌进树洞里。水装满后,把洞口封盖起来,等缺水时使用。
防火树
科学家发现,非洲的丛林中有一种奇怪的树,不仅火很难把它烤着,而且它还能自动灭火呢!一旦有火在它附近出现,它即能及时自动将火扑灭。一位科学家曾试验过这种树对火的敏感性。他故意在这种树的树下用打火机打火吸烟,谁知火光一闪,香烟尚未点着,无数条白色的液体泡沫由树上向他喷来,弄得他满头满脸是白沫,身上衣服也湿了,狼狈异常。当然,打火机的火也立即熄灭了。这种拥有自动灭火器的树,名叫“樟柯树”,生长在非洲安哥拉的西部。这种树树型高大,树叶茂密,是一种常绿树。它的叶片细而长,叶宽仅二三寸,而长则有七八尺,垂挂下来,犹如女孩子的长辫子。在高大的树枝之间,长着许多比拳头略大的球状物。从外表看,它似乎是果实,但实际上是这种树的自动灭火器,植物学家称它为“节包”。如果摘下一个来看,可以看见它的上面有许多小孔,就像莲蓬上的小孔,里面装满透明的液体,经化学家分析,这些液体竟然含有大量四氯化碳,一喷射出来就会形成大量泡沫,火很快会被扑灭,就如同灭火筒灭火一样。
面包树
在热带森林里有一种叫“释迦果”的树,它从树根、树干到树枝上,都长满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果实,成熟的有足球那么大,最重的每个达20公斤。把这种果实摘下来切开,放在火上烘烤后,即可食用,营养丰富,味道同面包差不多鲜美可口,所以人们称它为“面包树”。其果实除作粮食用外,还可用来造酒、制果酱。其种子用糖炒后,吃起来同糖炒栗子差不多。5棵这样的面包树,足可养活一个7口之家。

面包树的果实
木豆树
海南岛有一种果实能制作豆粉、豆腐或豆沙馅的木豆树。这是一种分支较多的灌木,高2—3米。它的花、荚果、种子的形状和圆粒大豆非常相似,几乎一年四季都开花结豆。用这种木豆制作的豆粉、豆腐或豆沙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花生树
在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的海岸附近,到处生长着一种木本油料植物,名叫“腰果树”。它的果实腰果不仅外形和花生一样(比花生略小),而且味道也和花生差不多,香而脆,可以生吃,也可油炸或炒着吃,因此人称“花生树”。腰果也有外壳,里面有两颗仁,果仁含有21.2%的蛋白质、46.9%的脂肪和磷及丰富的维生素。果实可以榨油,这种油黏性很强,可以作漆,涂在木器上,光泽经久不退。
味精树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青拉筒山寨中,有一棵高约27米的奇特的大树,它状如古柏,叶大如掌,叶肉厚实,皮和叶具有类似味精的鲜味。人们煮肉或炒菜时,只要摘一片树叶或刮一点树皮放入锅内,菜肴便会格外鲜美。多少年来,当地居民把这棵树的叶和皮当做味精来使用,人们称它为公用的“味精树”。
泌油树
陕西省有一种叫“白乳木”的树,只要撕破它的叶子或扭断其枝条,破损处就会流出一种白色的油液。这种油既可食用,也可作燃料。云南省的勐海县等地,生长着一种叫“羯布罗香”的树,树叶大如手掌,树干上长有茸毛,只要在上面划一道沟或挖一个洞,用一根火柴一烧,马上就会流出一种油液,既可以点灯用,又可以涂在家具上起防腐防蛀作用。广东省怀集、台山及海南省等地,生长着一种竹柏。它高达20至30米,每年都开花结果,果实含油量达51%,加工后既可食用,又可作工业用油。
煤 树
西非有一种燃烧能力很强的“煤树”。它高三四米,树身粗壮呈黑色,树皮有光泽。这种树含有一种油脂,非常易燃,其燃烧力比煤还大。据说,有一次一棵“煤树”失火,整整燃烧了3天。当人们把火熄灭后,那棵树只烧去了一些小枝丫,而树身仍完好无损。
柴油树
巴西有一棵奇异的树,它约有100多岁,高30米,只要在树干上挖一个洞,一小时内就能流出5—10升“柴油”,半年后又可进行第二次“开采”。这些“柴油”不必进行加工提炼,可直接注入汽车油箱使用。在海南岛的三亚市、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地,有一种高大乔木,高可达30多米。这种树叫“油楠”又叫“蚌壳树”“油脚树”“科楠”“脂树”。它的木质内含有丰富的油脂,其可燃性能与柴油相似,故称“柴油树”。当削开它的韧皮部或砍断枝丫时,油脂就会自行溢出,尤其是砍倒大树时,油溢如泉涌。它是一种珍贵的能源树种。
石油树
美国为从根本上解决石油来源问题,成功地栽培了一种“石油树”。这种树切割后流出的乳液含有与天然石油相似的石油烃类,经脱水后的原油,同普通天然石油一样,可以加工炼制成汽油、喷气机用燃料等油品。美国已有3个州大力栽培发展这种石油树,每英亩可年产10桶石油,若加强育种和管理,产量还会提高。
碘 树
南美洲有一种珍贵的植物——碘树。它长有银白色的叶子,果实类似小黄瓜,在每年的10月底成熟。熟透的果实是绿色的,散发着既像菠萝又像苹果的香味。据化验,碘树的每一个果实含有2.06—3.09毫克的碘。如果经常吃这种含碘的水果,可以防治许多疾病。
摇钱树
江西省九江县株岭山上有一棵果实奇特的树,这棵树高12米,果实的形状酷似我国古代的铜钱:果翅呈圆形,中间的种子为正方形。当微风吹拂时,满树的“铜钱”摇晃,沙沙作响,难怪人们叫它“摇钱树”。
皮肤树
在墨西哥的奇亚巴斯州生长着一种叫“特别斯”的神奇的树。它对治愈皮肤烧伤有特殊的疗效,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皮肤树”。“特别斯”树高达8米,只生长在奇亚巴斯一带。据说,早在玛雅文化时期,玛雅人就已知道了“特别斯”的特殊性能。他们把生长了八九年的“特别斯”的树皮剥下来晒干,用来烧制玉米饼,再把燃烧后的树皮研碎,筛出细面,将咖啡色粉末敷在烧伤部位,创面很快就能长出新的皮肤。经卫生专家实验确定,它具有极强的镇痛性能,含有两种抗生素和强大的促使皮肤再生的刺激素。墨西哥红十字会医院曾用“皮肤树”冶愈了2700名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真正在现代医院里大规模使用“皮肤树”医治烧伤还是近几年的事。目前,在欧洲、日本和美国都已经开始使用“皮肤树面”医治烧伤了。
炸弹树
在非洲的北部地区,生长着一种名副其实的“炸弹树”。它的果实有柚子那样大,果皮外壳呈金黄色,非常坚硬。到成熟时,它会突然爆开,爆炸的威力像小型手榴弹一样,杀伤力很大,外壳碎片能飞出20多米远。因此,在爆炸后,往往在树的周围能捡到被炸伤的鸟。
苏打树
新疆南部孔雀河和塔里木河汇合的地方,在塔克拉玛干盐碱沙漠中,生长着一种叫异叶杨的树,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盐分。这种树的树皮、树枝杈和树窟窿里,每年都排出大量像雪一样洁白的苏打(碳酸钠),当地居民叫它“梧桐碱”,叫这种树为“苏打树”。这种梧桐碱可代替碱面或苏打,也可加工成肥皂。
牛奶树
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生长着一种植物学家称作“加洛弗拉”的树。它的表皮平滑,只要用刀在树干上切个小口子,里面就会流出一种颜色和状态都像牛奶的汁液。所不同的是,这种乳白色的汁液有一股苦辣味,但加上水煮沸后,苦辣味就没有了。经化验,其化学成分同牛奶相似,富有营养,是一种难得的高级饮料。当地人很爱喝这种“牛奶”,甚至用它来充饥,并称这种树为“牛奶树”或“奶头”。每株“牛奶树”一次可“挤”奶2—3公升,隔天之后,树汁又会流出。在委内瑞拉的森林里,也生长着一种产“牛奶”的树,叫“加拉克托隆德”。它产的“牛奶”比“加洛弗拉”产的味道还要好,而且不需加工煮沸就能饮用。羊奶树在希腊的吉姆斯森林地区,有一种当地叫“马德道其菜”(意即喂奶)的树。这种树高约3米,长有像萝卜缨一样的叶子;树身粗壮,凹凸不平,每隔几十厘米就有一个绿色的“奶苞”,会自己流出“奶汁”。这种“奶苞”在树根处更多。当地的牧羊人常将刚出生不久的羊羔放在那里,羊羔就会像吮吸母羊的奶一样,从“奶苞”上吮吸“奶汁”。据说,这种树上流出的“奶汁”,营养不亚于母羊奶。
鞋 树
在非洲利比里亚东北部的梭那村里,有一种能长出“鞋”来的树。这种树高40米左右,叶子像一块长方形的硬底板,长30多厘米,四周生有青色的叶衣,很像鞋帮;叶子除边缘比较柔软以外,中间厚而坚硬,很像自然生成的长方形的鞋底。摘下一片树叶,在叶子底板旁的叶衣交接处缝几针,便成了一只“鞋”。当地人每逢雨天或走远路时,都喜欢穿这种“树鞋”。一双这样的“鞋”可以穿一个星期左右。
布 树
乌干达有一种“树皮布”树。一棵生长10年左右的树,其皮可加工成长5米、宽2米多的一块布,可以做衣服、床单等。当地农民经常加工这种“树皮布”。
棉花树
云南省有一种“棉花树”,树上结出的“棉桃”可以纺纱、织布,用来做衣服。“棉花树”是一种锦葵科的半乔木,高3—5米,每年春秋各结“棉桃”1次,3年的树每次可结“棉桃”300多个,以后逐年增加,10年可达1 500个左右。这种木棉纤维长达30至40厘米,品质轻柔,能纺60支以上的细纱。缺点是纤维长短不一,不够洁白。
珍奇蔬菜
彩色蔬菜
科学家们为了让蔬菜在餐桌上更富有色彩,近年来先后培育出了蓝色的马铃薯、粉红色的菜花、紫色的包心菜和里红外白的萝卜及红绿相间的辣椒等。目前彩色蔬菜为数不多,很名贵,它们因具有诱发食欲和一定的食疗妙用,故在国外市场上十分抢手。
袖珍蔬菜
美国植物学家成功地培育出10多种袖珍蔬菜,如手指般粗的黄瓜、拳头大小的南瓜、绿豆一样细小的蚕豆和辣椒、弹丸似的茄子、一口能吃10余个的西红柿……这些蔬菜颇能满足美国人“标新立异”的心理。
减肥蔬菜
减肥蔬菜是西欧一些国家新近培育出来的一种被人称为“健康菜”的优质蔬菜。这种蔬菜嫩黄软白,入口清脆,微带苦味并含有丰富的钙及维生素B1、B2、C以及少量的维生素A等,而且含热量很低,是理想的减肥菜肴。
强化营养蔬菜
美国耶鲁大学的植物学家试验栽培了一种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强化营养蔬菜。他们选用氨基酸类含量较高的植物细胞移植到另一种蔬菜上,等到它逐步分裂繁殖后即可获得新品种,目前已成功地培育出西红柿和甘薯的强化营养蔬菜。这样,人们只要吃一种蔬菜,就可能得到两种蔬菜的营养成分。
离开土壤种庄稼
在地球上,有的地方土地肥沃,种植着一望无际的玉米、小麦、水稻、蔬菜和果树,满目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可是,有的地方却十分贫瘠、荒芜,那岩石密布的高山、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漠、水一过就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别说种庄稼,就是那些特别能耐寒抗热的植物,在这里落脚生根也并非易事。而庄稼经过人们长期的栽培驯化,固然能够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但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壤要疏松,水肥要充足,病虫害要有人去防治,杂草要有人锄掉,否则就长不好,就减产。它们在高山、荒漠、盐碱地等贫瘠地区,根本就无法生存。而这种不适合种庄稼的地区,其面积要比肥田沃野大得多。那里的人们不免要埋怨大自然的不公平。
现在,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发现一条有效的途径——无土栽培。
在一座明净敞亮的大房子里,绿生生的油菜叶子又大又亮,叶柄又粗又白;西红柿高高地站起,倚在支架上,沉甸甸、红艳艳的果实挂在枝头;莴苣粗大的肉质茎稳稳地竖立着。这并不是一座普通的温室,这些蔬菜也并非长在土壤里,而是长在一块特制的多孔板上,根留在板下。这个特制的多孔板的下面,是一个水槽,根就泡在里边。水槽里的“水”也不是一般的水,而是按植物生长需要配制的营养液。营养液里,氮、钾、磷、钙、镁、氯、铜、钼、锌及硼等元素,应有尽有,比肥沃土壤的养分更全面、更充足。庄稼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得比大田里还要好得多,产量也高得多。
不用土壤种庄稼,是人类创造出的一个奇迹。当1929年,美国人利用营养液种出了一棵7.5米高的西红柿,并收获果实14公斤时,整个世界都轰动了。人们把无土栽培看做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进步之一。1945年,驻扎在伊拉克和巴林的英国空军,发现这里的土壤不适合种粮食后,改用无土栽培法,为自己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如今,无土栽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蔬菜、水果、花卉、药用植物,甚至牧草的生产。荷兰是全球最大的鲜花生产国,它的国土不仅大片地种植鲜花,还推广发展无土栽培技术。用这个方法培养出的香石竹香味浓郁,开花时间长,花还特别多,叶片也似乎更结实强健。无土栽培对荷兰的鲜花生产注入极大活力,使它的出口更受欢迎。
各国对生物的出口有着严格的规定,不仅花、果要严格检疫,连根部所带的土壤都受到限制,因为这里也很可能隐藏着危害极大的昆虫、细菌和病毒等。所以,人们日益希望进口无土栽培的鲜花。我国要想大量出口花卉,也必须走无土栽培的道路。
无土栽培生产的水果、蔬菜不但个大、色艳、口味好,又因不施农药而成为受欢迎的无公害产品。无土栽培节水节肥,和它相比,在土壤里种植庄稼要多耗7倍以上的水和2倍以上的肥料。无土栽培法供给植物充足的水肥,产量远远高于土壤栽培,如西红柿每亩收几万公斤,是土植法的20倍左右;豌豆亩产近1500公斤,为土植法的9倍之多。采用无土栽培种植,小地块出高效益,总的来看,省工省力,节约能源。另外,这种种植方法把农业生产工业化了,不受季节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还能向空中和地下发展。有朝一日,人们还会在潜水艇和宇宙飞船里用无土栽培法种庄稼呢。
移花接木的魔术
1667年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报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则有趣的记载:在佛罗伦萨,有一种橘树结出的果实很特别,它的一半是柠檬,另一半是橘子,仿佛两部分嵌合在一起似的。这个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的报告问世不久,一个英国人证实说确有这种奇怪的树,他不但亲眼看见过这种树,而且1664年在巴黎还买过它的果实。
虽有证人,但科学家们对此仍是半信半疑,关于是否存在这种树持续争论了260年之久。1927年,日本遗传学家田中亲自进行实验研究。他观察到,这种树的果实外表有一层凸起的小瘤子,金色的果皮上还有许多浅黄色的斑纹,粗看上去的确是橘子的模样。但用刀切开后,里边的果肉不是橘黄色,而是像柠檬果肉那样呈灰白色,不甜而略带酸味。至此,关于怪树的争论总算由于田中的工作成果画上了句号。
如今,当年的奇树在如今早已司空见惯了,经过嫁接的果树到处都有,它们具有果树本身和砧木的双重特点。不要说专门的果树栽培技术人员,就连农民也掌握了“移花接木”的本领,培养出深受人们喜爱的果实。1984年,我国湖南省涟源县的工程师陈锡松培育出3棵能开多种鲜花的树木。他在白玉兰上嫁接了不同时期开花的土木莲、红花玉兰、紫木笔和洋玉兰;在桃树上嫁接了红梅、绿梅和樱花;在山茶树上嫁接了油茶和重瓣山茶。这三株花树在一年内可以开花数次,8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花先后绽放,就像变魔术一般,创造出四季开花集一树的奇迹。
日本长野县的一个农民从一棵树上收获了多种不同口味的苹果。他引进了各个优良品种的苹果树,然后把枝条逐一嫁接到一株海棠树上。现在,每年春天,这棵树就开出了黄、红、白等几种不同颜色的花朵;秋天,枝条上排列着红、黄、绿色的丰满硕大的果实,有国光、津轻、佳味、富士、王丽、陆奥和奈良等几个不同品种。橙树的寿命比较短,能不能让开花结果的全盛期长达70年的苹果树来延长橙树的寿命呢?通过多年的实验,印度中央邦的科学家用当地名为“大象”的苹果树做砧木,嫁接橙子获得了成功。“大象”苹果树容易栽培,产量高、树龄长,选用的接穗是优良品种的橙子树枝。到了收获时节,嫁接后结出的橙子比未经嫁接的还要大,味道更加甜美。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大象”苹果那样的抗虫害能力,并且继承了苹果树长寿的优点。
温州无核蜜柑是柑橘中的珍品,可你知道么,所有的温州无核蜜柑都是一棵嫁接树的后代。传说明代的时候,日本一个叫智惠的和尚,来我国浙江天台山进香。他见浙江的柑子籽少味道好,就带了些种子回日本,在鹿儿岛播下。小树结果后,他无意中发现有一棵树结出的果实没有籽,味道却依旧。后来,日本和尚用嫁接的方法繁殖了无核蜜柑,使它逐渐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优良品种。20世纪初,温州无核蜜柑从日本引进到它的老家——中国。在我国,嫁接技术取得的喜人还成果很多。把月光花嫩苗接在甘薯砧上,结出的最大一个甘薯重约60公斤;甜瓜接在西瓜上,产量成倍增加;番茄接在马铃薯上,开花后结出的果实自然是番茄,但地下却仍然长有马铃薯的块茎,一株植物上能收获两种蔬菜,真是一举两得;黄瓜苗接在南瓜苗上,结出的黄瓜又多又大,大棚中用此法培育的黄瓜平均亩产1.5万公斤。嫁接,一种古老而又新鲜的技术,正给我们不断创造着新的惊喜,丰富着人类的想象和生活。
植物治病
我国一位云南哈尼族医生亲身经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正坐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一条20多厘米长的大蜈蚣摆动着两排长足向他爬过来。他立即拔出刀,一刀下去把蜈蚣一劈两段。可蜈蚣并没有死,它的两段身体一直在不停地挣扎和蠕动。过了一会儿,另外一条蜈蚣爬了过来,看到自己的同类在痛苦挣扎,它仿佛十分焦急,绕着两段身体转了转,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不久,第二条蜈蚣又爬了回来,嘴里还噙着一片嫩绿的叶子。第二条蜈蚣把被斩断的蜈蚣的两截身体连在一起,然后把绿叶放在连接处,自己在一边静静地守候。过了一阵儿,奇迹出现了:那条被砍成两段的蜈蚣竟然恢复了一个完整的身体!它轻轻地蠕动了几下,然后爬进了草丛。哈尼族医生惊奇地拿起这片绿叶,照着它采回了许多同样的叶子。他做了个实验:把鸡的腿骨打断,然后敷上捣碎的叶子再包扎好。过了3天,解开一看,鸡腿骨已连接起来了。从此,他又多了一种止痛、止血、消炎、接骨的草药配方,这种配方疗效神奇,药到伤愈,他也被人们称为“接骨神医”。
这种神奇的草就是“接骨草”,生长在我国南方的森林里,是忍冬科的一种植物。植物世界是一座医药宝库,它们不但在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以前就发挥着治病救人的作用,即使在今天,许多特效药中的有效成分也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长得像娃娃,能使人身体强壮起来的大补药人参,是五加科多年生植物人参的宿根。治疗咳嗽的甘草片,其药用成分主要是从豆科植物甘草的根里获得的。有去火解毒、抑制细菌的功能,常用于治疗拉痢疾、泻肚子的常用药黄连素片,其让人“苦不堪言”的黄连素存在于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里。现在,人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粗榧、三尖杉、美登木等植物中提取出了抗癌的有效成分,让植物在攻克尖端医学课题方面也发挥出了作用。我国从古至今的民间大夫、中草药学家对植物的药用功能研究得最多,贡献也最大。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有一定的药效,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植物就能服务于人类。当然,在外国也有数不清的药用植物。恶性疟疾的克星——奎宁,就存在于一种叫做金鸡纳的植物的树皮中。金鸡纳树原产于美洲,生活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很早就知道了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但他们从不外传用金鸡纳树制药的秘方。据说在17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伯爵夫人在秘鲁不幸染上了疟疾,几天后就奄奄一息了。伯爵急得向印第安人求救,但印第安人没有理睬他。伯爵无意中发现了印第安人嘴里总嚼着一样东西,他暗中打听,才知道那东西是金鸡纳树皮,与防治恶性疟疾有关。伯爵急忙到金鸡纳树林中剥回一块树皮,煎汤给妻子服下,结果,病完全好了。消息传到欧洲大陆引起了轰动,人们想方设法也要弄到金鸡纳树。一个名叫加斯卡尔的德国植物学家受雇于荷兰人,化名缪勒来到秘鲁。他以帮助印第安人建立金鸡纳林场为名,大量收购金鸡纳种子,并用重金收买了海关人员,在一个黑夜里盗走500棵树苗,运到荷兰船上。但是,在海上的多日航行,使树苗大部分死亡,剩下的3株“幸存者”在爪哇岛上却奇迹般地生长繁殖起来。几十年后,爪哇岛上的金鸡纳树长成了树林,树皮的产量竟占到全世界的90%。连我国1912年和1931年先后在台湾、云南引种的金鸡纳树都是它们的子孙呢。这种有着传奇经历的金鸡纳树是茜草科的热带树种。它的树皮中有好几种药用成分,不仅能治疟疾,还可镇痛、解热,并用于局部麻醉。现在,人们已经用它制成了金鸡纳霜来为人类更好地服务。
旱生植物
水是生命之源,但自然界的许多植物,却能在异常干旱的环境中生活,它们是如何应对干旱而顽强地生存呢?
由于长期在干旱逆境中生活,有一类植物的根、茎、叶的薄壁组织逐渐转变成了贮水组织,成了它们的内部贮水池,特别能吸水贮水,成为多浆液的旱生植物。有一种草花,叫大花马齿苋,俗称“死不了”,与马齿苋同属一个科。这种植物大量贮藏水分的器官是它那肉质多汁的茎及碧绿圆柱形的肉质叶,无论怎样的酷暑烈日,也休想把它晒干。它在干旱的土壤中顽强地生活着,开出一朵朵红的、黄的、白的各种颜色的花朵,由此获得“死不了”的称谓。
在澳大利亚有旱季的热带地区,生长着一种被称为瓶子树的澳洲梧桐。这是一种奇特的树,它那高达数米的树干中部膨大,上、下较细,形似一只巨大的花瓶。原来,瓶子树在雨季时吸收大量水分,把多余的水贮存在膨大的树干中,到了旱季,就用贮存在树干中的水来“解渴”,这真是一种巧妙的抗旱方法。无独有偶,在南美洲有旱季的地区,有一种被称为“纺锤树”的木棉科落叶乔木。它的树干中部也像瓶子一样膨大,也是在雨季时吸水贮于其中,供旱季使用。
仙人掌一类的肉质植物,不但是贮水的能手,还是节水的模范。如北美沙漠中的一棵高15—20米的仙人掌,可蓄水2吨以上。这类植物不但贮水多,利用得还特别经济。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重达37.5千克的大仙人球放在房间里不浇水,每过一年,称称它的重量,6年后,它一共才蒸腾了11千克水分,而且水分的蒸腾量一年比一年少。
上述这类多浆液植物在中、南美洲和南非洲的某些沙漠里分布很广泛,它们多属于仙人掌科、大戟科和景天科,其中仙人掌科种类最多。这类植物的气孔白天关闭,晚上开放,光合强度非常微弱,所以它们生长也非常慢。
另外一类旱生植物,却不善于贮存水分,体内含水量少,显得又干又硬,成为少浆液的旱生植物,这类植物的叶片变得很小,甚至有的全部退化成鳞片状,以减少水分的支出。它们的光合作用则由绿色茎枝来代替。如沙拐枣、梭梭等。
少浆液植物还有很多其他能减少水分消耗的保护性适应,如叶表面角质化、叶面多绒毛、蜡质,气孔下陷并有特殊的保护结构等。夹竹桃就是这样的少浆液旱生植物。有一些旱生禾草的叶子在干旱时能卷成筒状,气孔被卷在里面以降低蒸腾作用。总之,这类植物的叶片具有一道道牢固的防止蒸腾的“工事”,以尽量减少水分的消耗。少浆液植物还有根系非常发达的特点。发达的根系能迅速而充分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其中有的种类是主根很发达,而且扎得很深,最深可达到40米,有些种类的侧根很发达,分支多、分布广。
旱生植物不仅以其外部形态特征来适应干旱,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在的生理特征。如细胞的固水、保水能力强,渗透压高,因此能从极干的土壤中汲取水分,保证水分供应。当然,旱生植物的耐旱力不是无限的,一旦干旱超过它所能忍受的限度,仍要受害甚至死亡。

大花马齿苋的花朵
绞杀植物
人们把动物之间弱肉强食看作是很自然的现象。虽然植物的生长范围狭小,又不能活动,但它们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弱肉强食的现象。热带雨林中的绞杀植物就是植物间相互竞争中的胜利者。
绞杀植物的种类很多,如桑科的榕属、五加科的鸭脚木属、漆树科的酸草属等,但它们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里,亚热带森林和温带森林中绞杀植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均远逊于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湿度大,非常适合热带植物的生长。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类繁多,种间密度很大,故每种植物的生活空间缩小了,接受阳光的机会也相应减少。植物之间为了生存进行着一场争夺阳光和土壤养分的激烈竞争。在自然竞争中,那些具有生长优势的植物物种,可以得到充足的阳光和养料,从而在竞争中保存下来;那些处于劣势的植物就会被淘汰。科学家们发现在巴拿马热带森林里,生活在一些大树周围的许多小树和藤本植物相继枯死。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在大树根部长出了巨大根肿,它生长得很快,在土壤中不断膨胀,形成一种挤压力,毁坏了邻近植物的根系,甚至将其根挤出地面,使其他植物无立足之地而死。
在我国广东鼎湖山和海南岛尖峰岭林区,也可以看到一些绞杀现象。如细叶榕的种子被鸟吃掉并随同粪便一起落在了红壳松的树干或枝丫处后,种子就会萌发生根,幼苗长成粗壮的灌木状。其后细叶榕会生出许多正向地性的气生根。有些气生根贴附在宿主的树干上,有些气生根则从宿主的枝上下垂,下行根逐渐增多并且互相融合,直至用它那强大的木质根网把宿主树干团团裹住。这时细叶榕的树冠也增大繁茂起来,遮盖了宿主的树冠,见不到阳光和自身养分被吸干的宿主逐渐被扼杀腐朽。绞杀植物细叶榕的根网就成为一个空筒,但仍可以完全过着独立的生活。榕属等绞杀植物在热带雨林里最后常常成为森林上层的高大乔木。
海藻之王
过去,在远航船员中,曾流传过不少关于大海蛇的传说。不少人说他们亲眼看到了大海蛇,那海蛇身长1公里,浑身褐绿,昂首挺身,在海中不停地游动,非常吓人。可是,却从来没有人捉到或打死过它。后来人们经过反复观察,终于查清传说中的大海蛇原来是一种海洋中的巨大藻类,名叫巨藻。巨藻形似海带,和海带是同宗兄弟,都属于藻类中的褐藻。但它要比海带大得多,一般长达100米,大的可达300—400米,甚至500米以上。巨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但有类似根、茎、叶的结构。它的根有不少分支,称作假根。假根不是用来吸收水分和养分,而只是用它固着在海底的岩石上,因此又叫固着器。一棵大的巨藻假根的直径可达1米左右。在假根上长着又粗又长的柄,这就是巨藻的“茎”。柄上每隔10—15厘米,生着一张扁平的假叶,假叶的基部宽,先端窄,长可达1米左右,宽可达10厘米,在每片假叶的基部都有1个气囊,气囊的直径约有3厘米,里面充满空气,巨藻依仗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气囊,漂浮在海面上。巨藻的柄开始的部分是直立的,从假叶着生的地方,直到柄的末尾全都漂浮在海面,弯弯曲曲,随浪摆动,难怪以前有人将它误认为是大海蛇。
巨藻用孢子繁殖后代,它的假叶上可以生出许许多多的孢子。别看巨藻的身体硕大无比,孢子却很小,直径只有几个微米,肉眼根本看不见它。每个孢子都长着两根鞭毛,能在水中自由游动。在它尽情遨游之后,就萌发成丝状体。丝状体有雌雄之分,雄的丝状体产生精子,雌的丝状体产生卵。精子也有两根鞭毛,靠鞭毛游近卵,与卵融合成合子。合子萌发后渐渐长成一棵新的巨藻。
巨藻是一种多年生、冷水性藻类,寿命可达12年之久。在太平洋东部和大洋洲附近的浅海里,巨藻常常在海底形成一片气势磅礴的“海底森林”,这些“海底森林”为鱼类和各种海洋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场所。而且,一片片巨藻就像一道道天然的防波堤,护卫着海岸、码头和船只。
巨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化学分析表明,巨藻体内含有9.2%的蛋白质、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还有不少含钾化合物和微量元素,是家畜和鱼类的良好饲料。从巨藻体中可以提取褐藻胶和碘甘露醇等工业原料。其中的褐藻胶,主要用于造纸、纺织和金属加工等方面,价值很高。巨藻还有一项重要用途,就是发酵产生沼气。人们把巨藻磨碎,经过细菌发酵,沼气就能产生出来。用巨藻提取沼气,成本低而污染少,因此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有人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巨藻可能和煤、石油并肩媲美,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
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巨藻。墨西哥的巨藻资源很丰富,年产量为2万吨,最高时曾达到2万9千吨。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每年可收割10万吨。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每年收获量有35万吨之多。巨藻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每天可长2—3米,再生能力又特别强,割去一茬后,又可迅速长出,一年可收割多次,根本不需要再种植,产量极高。20世纪70年代,我国从墨西哥引进了巨藻幼苗,把它们定植在北方的浅海里,现在已经长成为一片海底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