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三七行业发展概况

2.4 三七行业发展概况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自古因品质稳定、功效显著而受众多医家推崇,现已成为我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药物,在治疗脑动脉血管硬化、缺血性脑损伤、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七在我国中医药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是当之无愧的中药大品种。同时,三七作为云南省优势特色品种,在云药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七产业发展,制定发布了《云南省三七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要把三七产业打造成为1000亿元产业的发展目标。

据统计,2016年,全国三七相关产业产值710亿元,其中加工业590亿元,种植业120亿元;云南省三七产业产值250亿元,其中种植业130亿元,工业120亿元;文山州三七产业实现收入165亿元,利润11.42亿元,同比增长3.29%和1.21倍。2017年,云南省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45亿元,三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元,其中种植约80亿,贸易约66亿,工业产值约29亿,较上年增长10亿元。

2.4.1 三七种植业发展概况

据云南、广西相关历史资料记载,三七种植历史已有400余年。1949年以前,云南三七种植面积仅有几百亩,广西有少量种植。新中国成立以后,三七产区地方政府采取系列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三七种植才得以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三七种植面积发展迅速,从2010年的不到8.5万亩发展到2016年的100.8万亩,产量从450万千克增加至4500万千克,销售突破100亿元。三七主产地云南文山三七产值从2010年的5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65亿元,成为我国发展最迅速的中药材品种。1998—2018年我国三七种植及产业产值变化情况统计如表2-4-1、图2-4-1所示。

表2—4—1 1998—2018年三七种植情况表

图2—4—1 1998—2018年三七在地面积及总产量变化情况(单位:万亩,万千克)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我国三七种植在地面积一路下滑,到2009年,三七产区种植面积下降到6.8万亩,产量更是下降到445万千克。2009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三七种子产量和单产均受到较大影响,三七价格有所回升,“七农”便开始加大三七种植力度,三七种植面积有所增长。2010年三七在地面积达8.5万亩,较上年增长1.7万亩,但比高峰期2005年12.5万亩减少4万亩;产量450万千克,比高峰时的2007年减少一半。2012年后,三七种植面积便快速增长,2014年达最高值79万亩,产量增加了2倍多,达到2500万千克,三七价格也因此开始回落。受价格因素的影响,2015年三七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2016年,种植面积又开始大幅上升,为2015年的一倍,达到100.8万亩。虽然种植面积翻了一番,但总产值与2015年相差不大,仅有165.1亿元。2005—2013年间,随着三七种植面积的不断增长,三七产业总产值也呈现递增趋势,2012年产业总产值就突破了一百亿元,2013年达到128亿元。2014年因种植面积的疯狂增长,三七供过于求的局面再次出现,致使三七价格跌破200元/千克,产业产值出现负增长,仅有110亿元,较上年产值减少了18亿元。2015年,三七种植面积开始回落,在地面积仅有50万亩,但产业产值较2014年增加了45%,达到159亿元。2016年,三七种植面积再次大幅增长,在地面积为2015年的一倍多,首次突破一百万亩,但三七产业产值较2015年变化不大,仅增长了3.8%。近两年三七种植面积有所下滑,较高峰期2016年减少近1倍。

2.4.2 三七工业发展概况

三七目前研究开发最深入、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中药材大品种,现已成为云南乃至全国中药产业的核心品种。当前,三七中药制剂品种达460余个,生产批准文号3600多个,涉及全国中药生产企业1320多家,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三七保健食品种类达285种,生产批准文号285个,涉及生产企业230余家。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02个中药制剂中三七品种有10个。2015年我国心血管系统药物市场TOP10中成药品种中,三七制剂占4个。2016年中国城市零售药店心脑血管中成药TOP10中,三七制剂占3个。据统计,2017年三七总皂苷制剂:血塞通(血栓通)系列产品市场规模达130亿元,是市场规模最大的中成药品种。

2.4.2.1 三七饮片发展概况

在人们与日俱增的健康需求下,中药饮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地位亦稳步提高。三七饮片作为人们“防未病”健康需求及慢病人群的辅助调理需求,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及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米内网统计,2017年,我国城市零售药店三七饮片年度销售额为36.97亿元,较上年增长21%,位居中国城市零售药店中药饮片销售TOP20之首,占比13.06%,成为近几年全国营收增速、利润增长最快的中药饮片品种。在我国城市零售药店三七饮片厂家TOP20中,云南三七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市场份额达10.56%,位居榜首,其次为康美药业集团、药圣堂(湖南)制药、云南养尊堂生物科技、云南盘龙云海药业和云南向辉药业等,市场份额分别为9.19%,5.01%,4.92%,4.01%和3.88%,TOP20厂家中,云南省相关企业8家,占五分之二。2015—2017年我国三七饮片销售情况如图2-4-2所示。

图2—4—2 中国城市零售药店三七饮片年度销售趋势(数据来源:米内网)

受市场需求拉动,2017年,云南省三七类饮片的销售也快速增长,产品累积销售额为140744万元,成为云南省近两年销售增长最快的品种,其中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额为41908万元,文山苗乡三七科技有限公司44306万元,云南文山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081万元,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386万元,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10125万元,昆中药厂有限公司113万元,文山华信三七股份有限公司11825万元,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2000万元,各企业销售情况如图2-4-3所示。

图2—4—3 2017年云南省各企业三七饮片销售情况(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云南省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报告(2017年度)]

2.4.2.2 三七中成药发展概况

统计表明,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有460多种,拥有国药准字批号3600余个,产品几乎囊括了目前医药工业中的所有剂型,以片剂为主,其中片剂、胶囊剂和丸剂三者所占比例为总剂型的88.3%,产品剂型分布情况如图2-4-4所示。涉及三七产品的医药工业企业达1320余家,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图2—4—4 三七产品剂型分布情况图

从全国来看,2016年全国三七相关产业产值达710亿元,其中加工业590亿元,种植业120亿元,三七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一批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龙头企业迅速崛起。近五年,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昆药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以生产三七产品为主的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三七相关产品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云南省来看,全省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69个,拥有国药准字批号303个,涉及生产企业67家,形成了云南白药系列、血塞通系列等大品种。通过相关大品种销售,形成一批支撑三七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如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植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昆明华润圣火药业有限公司等。2017年,全省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25户,单品种销售10亿元以上品种4个,其中三七相关品种3个,分别为三七粉、云南白药气雾剂和云南白药膏;5亿元以上品种7个,其中三七相关品种4个,分别为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针)、血塞通软胶囊、云南白药胶囊和云南白药创可贴。全省医药工业产值前30名企业中,三七工业企业占12户,企业总产值211.8亿元;全省企业营收前30名企业中,占10户,企业总营收323.0亿元;全省企业利润前30名企业中,占9户,企业总利润46.4亿元,具体情况详见表2-4-2。

表2—4—2 2017年云南省医药工业产值、营收、利润前30名企业中涉及三七生产企业明细表

续表2—4—2 

2.4.2.3 三七保健食品发展概况

目前,三七保健食品的种类繁多,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统计,获批准的原料含三七(包括三七粉、三七提取物)的保健食品有289个,功能范围涉及辅助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糖、增加骨密度、提高缺氧耐受力、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辅助降血压、改善睡眠、延缓衰老、对胃黏膜有辅助保护功能、美容、清咽、改善营养性贫血、减肥、抗氧化、通便、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改善生长发育、辅助改善记忆力、改善皮肤水分及抗突变,各功能对应的保健食品总数统计如表2-4-3所示。

表2—4—3 三七保健食品保健功能统计表

续表2—4—3

2.4.3 科技创新平台概况

在国家层面,有黄璐琦院士为首对三七的资源生态进行系统研究的科研团队、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增涛教授领衔的三七综合开发利用团队;在云南省,则形成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为首的化学成分研究团队、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为首的三七连作障碍研究团队、昆明理工大学崔秀明研究员为首的三七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研究团队三个团队;文山州则早在1985年就成立“文山州三七研究所”,现更名为“文山学院三七研究院”;1997年成立“三七特产局”,现更名为“文山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文山三七产业协会等。此外,省内外大批科研院所、高校等也有一批专家开展三七的研究工作。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依托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三七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研究室”;依托文山学院文山三七研究院建立了“云南省三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中国三七研究中心”;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了“国际文山三七研究中心”,形成了“云南省文山三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南省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三七国际技术创新联盟”“云南三七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三七创新科技共建共享联盟”等多个科研技术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