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
2025年09月16日
气候变化
20世纪早期,科学家们发现,地球气候以前经历过巨大的变化,而现在处在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被称为“间冰期”。在弄清楚温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后,瑞典物理化学家斯凡特·阿伦尼乌斯怀疑降温事件(冰期)可能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导致的。他计算了由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并意识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排放会引发相反的效应。1896年,他第一个提出,世界不会面临全球降温,而是会面临由工业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这个观点在1939年又再次被盖依·斯图尔特·卡伦德提出。他提出温度的上升与二氧化碳含量有关。从那时起,这个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
时间轴
1827年 傅立叶阐述了温室效应。
1896年 阿伦尼乌斯提出了一个关于全球变暖和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之间关系的理论。
1939年 卡伦德观测到全球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
1979年 第一届世界气候会议召开。
1985年 第一届关于温室效应的国际会议召开。
1988年 联合国设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1988年 一千年内最热的一个世纪中最热的一年。
2005年 《京都议定书》开始实施。
过量的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能量,锁住了地球附近的热量。
动态的温室效应
一些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中的气体直接反射回太空。但是大量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照射在地球表面上,其中一些被吸收,一些被反射。那些被反射的热量(反射率)形成了长波红外辐射。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吸收了这些辐射,防止它们消失在太空中。气体粒子再次开始全方位地辐射能量。大约30%辐射再次回到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