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定义
定义——地质的条件——地理的条件——经济的条件——种族的条件——心理的条件——文明衰退的原因
文明一词(拉丁文Civilis,与Civis及Citizen相关连),比较晚出,英国作家Samuel Johnson(1709-1784年)不采纳苏格兰作家James Boswell(1740-1795年)的建议,在他1772年编著的字典里,对文明这一词,使用的是Cvility。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它包含了四大因素:经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以及知识与艺术的追求。当动乱告一终结时,即是文明的起点。因为一当恐惧被克服,好奇心与建设不受拘束,人们自然便会产生进一步了解并改善生活的冲动。
某些因素形成了文明,可能激励文明,也可能阻碍它的发展。首先是地质的条件。文明是在冰河各时代里的一个中间期:冰河融化的水流,随时都可能再度高涨,流水夹杂坚冰石块,摧毁了人们辛勤的成就,将人们的生活空间,逼限于地球的狭窄部分。我们建立了城镇,但魔鬼般的地震,又可能摇耸双肩,使我们无一幸免地遭受灾害。
其次是地理条件。热带的炽热,以及蔓延遍地的寄生植物都是文明的劲敌,懒散与疾病,早熟与夭折,也转移了人们生活上创造文明的精力,而专注于饥饿与再生,以至于无艺术与心灵的创作可言,雨水是必需品,因为水是生活的媒介,甚至比阳光更重要。自然界一种难以理解的任性,可能使一度工业繁荣的王国沦为枯竭的地域,如亚述的首都Nineveh或巴比伦即是如此,但也可能使一些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的城镇,迅速成长与富庶,如大不列颠,或在美国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海岸的Puget sound地峡各城市就是如此,如土壤肥沃适于种粮食与谷物,如河流交错,如沿海多天然良港,便于商船停泊。假如具备了以上一切条件,一些国家,又位于世界通商孔道,如雅典或迦太基,佛罗伦萨或威尼斯,虽然仅凭地理条件绝对不能创造出文明来,可是它却易于接受文化,并使文明更加充实。
经济条件尤为重要。一民族可以具有典章制度,崇高的伦理法规,甚而有如美洲的印第安族,对少数技艺有其独到见地。但是假如这些民族停留在狩猎时期,或者一个民族只依靠狩猎的运气而存在时,当然这个民族决不会从野蛮进到文明。如阿拉伯游牧民族Bedouins的苗裔,可能格外的聪明与活跃,更能表现其勇敢、大方、高贵的气质,但是假如没有最起码的文化必需条件(Sinequanon)——粮食的不虞匮乏,则其智慧将在狩猎的冒险与交易的诡诈中消失殆尽,不会有花边彩衣,礼仪与雅致,艺术与享乐等属于文明的事物遗留下来。农耕是文化的第一个形式,是当人们定居后,为了不可知的未来而耕作储粮,使人们能有时间与理性去转变而成文明人。因此构筑房舍、庙宇及学校,发明生产工具,豢养狗、驴、猪等牲畜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学习与改善工作的方法与程序,保持长久的寿命,并将祖先在精神与伦理方面的传统,加以充实与健全后,再留传到下一代。
文化激发农耕业,而文明又促进城市的成长。在一方面来说,文明是礼仪的习惯,另一方面来说,礼仪又可能仅是市民们在城市里表现在言谈上与思想上的高尚气质。财富与智慧聚集在城市里,不论适当与否,但财富与智慧仍是产生在乡村。在城市里,发明与工商业的兴起,使物质与精神生活均倍加享受。在城市里,商人频频接触,交换了货物与意见。在繁复的交易上,各方相辅相成的心智交织下,加强并激发了创造力。在城市里,有一些人,未从事实物的制造,却生产了科学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文明在农舍里播种,但只在城市里开花。
文明没有种族的限制。任何大陆和任何肤色人种都可产生文明,不管是在北京或在德里,在古埃及的孟斐斯城,或在巴比伦,在意大利的Ravenna市,或在伦敦,在秘鲁,或在中美洲的Yucatan半岛。文明不是由伟大的种族所创造,而是由伟大的文明创造民族。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创造某一文化,而文化又创造了某种典型。
英国人并没有创造不列颠文明,而是文明创造了英国人。如果英国人带着不列颠文明,不论他到何处,就是到西非洲Ti mbukt u城,他穿戴整齐赴宴,这也不是他在那里重新创造他的文明,而是他自己会承认,即使当地的文明是神秘不可思议,也会控制他的心灵。如给予某一民族以相似的物质条件,则某民族也会有相似的文明之果。日本在20世纪重演了英国19世纪的历史。文明与种族,仅在这样的意义下,即经常由不同的世系交相婚配,才有所关连,并且由于他们逐渐同化而成为一个同种的民族。血统,有异于种族,它可以影响文明,亦即是一个国家可能由于生物学上而非种族的优或劣的繁殖而决定她的进步或退化。
这些生理与生物的条件,都只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并不是文明由这些条件构成,或因而产生了文明。一些微妙的心理因素必须加进去,因为它们也发生作用。即使有如在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运动,或在罗马的动乱,都必须要有政治体系。大体上说来,人们必须感觉到他们不必时时要面临在缴税或死亡之间作一抉择的难题。因此,必须有某种程度的统一语言,以作心智交流的媒介。同时,必须有统一的道德规范,一些甚至是曾违犯过的人亦知道的生活规律,而经由教会、家庭、学校或其它场合以诱导秩序、规则、方针和激励奋发,也许还须要一些基本上的统一信念,某种信仰、超自然或乌托邦的思想,借使伦理道德由评价升华到虔诚献身。姑且不论生命是如何的短促,仍要使生活具有崇高的重大意义。最后,必须要有教育,也就是一些技艺,即使是初级的,也是为了文化的传递。不论经由模仿、创意,或传授,抑或藉父母,教师或教士,部落的传统与见解,包括语言与知识,伦理与风俗,技艺与艺术等,都必须传给年轻的下一代,这也正是人类由野兽变成人的媒介。
这些条件消失,即使有时只是其中之一项,也足以毁灭某一文明。如:一种地质上的变动或是一个剧大的气候转变,一种非人力所能控制的传染病,像安东尼统治下的罗马帝国,攫去了一半人口的生命,又如封建时代的结束,是黑死病帮了大忙;土地的过分利用,或由各城市的大量开发而造成农业的没落,结果仰赖毫不可靠的国外食物供应;燃料或原料等天然资源的匮乏;因变换通商的道路,致使一个国家脱离了世界商业的主要线;由于都市生活的紧张,刺激,由于社会纪律的传统因素被破坏,而又无良好的衔接,致使形成精神与伦理的沦丧;由于放纵的性生活,美食享乐,悲观或无为的哲学思想,致使世系衰颓;由于愚昧无知导致领导无能,加以狭隘家庭十足的将此种文化的遗毒留传后代;病态的聚敛财富,足以导致阶级斗争、分裂的革命以及财政的枯竭。以上种种都可能促使文明萎亡。因为文明不是自生,更不是永不朽灭,它必须经由每一世代的不断更新,如在其进程中,遭遇了任何财政上或传递上的严重中断,俱可导致灭亡。人与兽类分别仅在于教育,教育亦可视为文明传导的技术。
文明是世世代代种族的灵魂。如家族的形成与持续,以及文字的记载,借此使代代相传,再将衰亡之道传给后代,如此铭记与交流再以交通通信诸多联系,致使文明胶合,以此作为人类今后有利于世代因袭的全部文化。在我行将离世之前,搜集人类的遗产而传诸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