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艺、建筑形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实际工程中,自然通风量的大小与工业厂房形式、工艺布置密切相关,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否则,不但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而且还直接影响工人的劳动条件。所以,确定车间的设计方案时,通风、工艺和建筑应该密切配合,对涉及的问题要综合考虑。
4.1 建筑形式的选择
①为了增大进风面积,增加进风量,以自然通风为主的热车间应尽量采用单跨车间,主要进风侧不得加辅助建筑物。
②热车间宜采用避风天窗,端部应予封闭。
③夏季自然通风的进风窗,其下沿距地面不应高于1.2 m;冬季自然通风的进风窗,其下沿一般不低于4 m,防止冷风对人体的影响。
④尽量利用穿堂风以加强自然通风,但通过人呼吸区的空气必须是清洁的。
⑤为了降低工作区温度,冲淡有害物浓度,厂房宜采用双层结构。车间主要有害物源设在二楼,四周楼板做成格子形,空气由底层经格子形楼板直接进入二层,可以大大提高自然通风效果。
4.2 工艺布置
①工作区应尽可能布置在靠外墙的一侧,这样可使室外新鲜空气首先进入工作区,有利于工作区降温。
②以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厂房,热源应尽量布置在天窗下方或下风侧,热源散热能以最短距离排出。减小热气流的污染范围。
③对于多跨车间应将冷、热跨间隔布置,以加强自然通风。
④散热量大的热源(如加热炉、热料等)应布置在房外面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处。
⑤车间内较大的工艺设备不宜布置在自然通风进风窗孔附近,否则由于设备的阻挡,自然进风量减小。
4.3 各厂房之间的协调关系
当室外风吹过厂房时,迎风的正压区和背风的负压区都要延伸一定的距离,延伸距离的大小,和风速及建筑物的形状、高度有关。风速越大,建筑物越高,压力区延伸距离就越大。如果在正压区有一低矮的厂房,则该厂房天窗就不能正常排风。为了使低矮厂房能正常进风和排风,厂房与厂房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