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全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的具备中、初级专业技能的建设者。 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建筑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2004—2007 年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编写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我们编写了中等职业教育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育改革实验系列教材。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所用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内容偏多、偏深,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强。 另一方面,现在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现有教材难以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为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部分高等院校教师以及行业专家编写了这套系列教材,本系列教材的大部分作者直接参与了中澳(重庆)职教项目,他们既了解中国职教的情况,又掌握了澳大利亚先进的职教理念。 本系列教材充分反映了中澳(重庆)职教项目多年合作的成果,部分教材已试用多年,效果很好。
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面向施工企业。 从就业岗位看,以建筑施工一线管理和操作岗位为主,在管理岗位中施工员人数居多;在操作岗位中钢筋工、砌筑工需求量大。 为此,本系列教材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钢筋工、砌筑工等其中一种的施工操作,进而能胜任施工员管理岗位的中级技术人才。
本套系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吸收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先进思想,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坚持以社会就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适应我国建筑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合目前中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和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基础”的原则。 在内容取舍上坚持“实用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本系列教材编写具有如下特点:
1.采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系列教材分为两个课程模块:通用模块、岗位模块(包括管理岗位和操作岗位两个模块),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学习不同的模块课程,以达到不同的技能目标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知识浅显易懂,精简理论阐述,突出操作技能。 突出操作技能和工序要求,重在技能操作培训,将技能进行分解、细化,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达到“短、平、快”的学习效果。
3.采用“动中学”“学中做”的互动教学方法。 系列教材融入了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和指导,教师可根据不同资源条件选择使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坚持培养学生能力为本,让学生在各种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接受知识,获得技能。
4.表现形式新颖、内容活泼多样。 教材辅以丰富的图标、图片和图表。 图标起引导作用,图片和图表作为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代替了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使内容表达直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 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两部分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字体以示区别,让师生一目了然。
5.教学手段丰富、资源利用充分。 根据不同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教材中采用了如录像、幻灯、实物、挂图、试验操作、现场参观、实习实作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并建立了资源网站,有利于充实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6.注重教学评估和学习鉴定。 每章结束后,均有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鉴定方法。 通过评估、鉴定,师生可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利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系列教材可以供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建筑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在本系列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重庆市建设岗位培训中心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刘先海、张贤刚、谢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向才毅、徐光伦等为本系列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劳动。 同时,本系列丛书从立项论证到编写阶段都得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世永
2007 年8 月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