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所谓的能源危机,实际上是一种石油危机。石油是现代人类生活的重要生命线,石油资源的枯竭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0世纪初,石油的价格就一直是影响石油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大量开采石油成了各国政府重要的经济手段。
二战以后,世界石油价格起伏不定。总的来看,从二战后到现在,石油价格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战后到1970年的低油价阶段,1971年到1980年油价剧涨阶段和1981年以后的油价下降阶段。我们所谓的能源危机即发生在油价剧涨阶段。
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石油市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各主要发达工业国的能源消费构成已完成了从煤向油的过渡,石油也成为其主要的能源;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由于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大权是控制在发达国家的石油跨国公司(如著名的石油公司“七姊妹”)手中,出于当时世界经济和政治竞争的需要,它们低价倾销,压低油价,从而引起了各石油输出国的强烈不满。
因此从70年代开始,各石油输出国逐渐通过国有化和参股的途径,收回了属于自己的石油资源主权,而与此同时,世界石油价格也从1970年的每桶1.80美元提高到1973年6月的每桶3.37美元。但是,大规模的石油提价引发的世界性的石油恐慌和能源危机则是1973年开始分两次进行的。1973年10月6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同一天,叙利亚和黎巴嫩为了配合战争关闭了来自伊拉克的两条输油管道。
1973年10月17日,为了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反对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在科威特召开会议,决定削减石油产量,并对美国和荷兰实行石油禁运。在减产禁运的同时,OPEC中海湾六国代表于10月16日在科威特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单方面把海湾原油标价提高70%。
在此之后,OAPEC组织又多次提高原油标价。而继海湾产油国提高原油标价后,其他产油国也纷纷宣布1974年1月1日起提价。这样,到1974年1月1日后,阿拉伯轻油价格比1873年1月上涨350%,比1973年6月上涨了245%。油价的猛涨,严重影响了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因而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能源危机”。
到了1979年4月,由于当时美国的汽油供不应求,从而掀起了一个从美国开始并迅速扩展到世界市场上的石油抢购风潮,现货市场的油价扶摇直上,高出官价一倍以上,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同时提高了官方的油价。因此在1979-1980年期间,世界石油价格又上涨了一倍多。到1980年12月,OPEC标准原油价格上升到每桶32美元,而现货市场价格则一度达到每桶45美元。西方经济学家称这次石油涨价风潮为“第二次能源危机。”
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总的来看,石油的大幅度提价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滞涨”局面,从而使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放慢。尽管在这两场“能源危机”中石油出口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然而对众多的石油进口国来说却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能源危机直接影响了其化工、化肥、汽车、造船、钢铁等一系列重要工业部门的发展,导致了其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放慢,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国内投资增长速度下降,国际收支的危机加剧,并从总体上加快和加深了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石油的大幅度提价所造成的能源危机则无疑是一场灾难。巨额的石油进口费用,不但使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处于困难境地,也给它们的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能源问题的尖锐化不仅使这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减慢,而且还加剧了它们的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
从上述两次世界石油大幅度涨价所导致的能源危机来看,所谓的石油危机并不是世界石油资源的枯竭问题,而是石油价格变动引发的世界形势的动荡和危机问题,它最直接、最深切的体现仍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看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或能源危机其实与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回事。但是,从更长远的历史目光来看,从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在这场石油价格危机的背后,隐藏着的真实本质则的确是一个由石油资源的分配和消耗以及现行的能源供求、能源结构、能源政策中的不合理性所引发出来的石油资源枯竭的能源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