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理论、观念与方法》简介
《纪录片创作:理论、观念与方法》这本书是由.刘忠波著创作的,《纪录片创作:理论、观念与方法》共有71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纪录片的概念与类别 第一节 多义的概念和可能的类别 一、多义的概念 二、可能的类别 第二节 中国纪录片的命名过程和称谓变化 一、20世纪80年代...
2
第一章 纪录片的概念与类别
对纪录片创作而言,纪录片不应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创作行为本身也是反概念化的,本章的阐述并非要理论化地搞清“何谓纪录片”这个命题。纪录片创作是动态发展的,概念自然...
3
第一节 多义的概念和可能的类别
纪录片最基本的功能是影像记录。作为一种机械媒介,摄影机能够把镜头面前的景象以活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工具性记录功能正是纪录片形成的前提。1895年始,卢米埃尔兄...
4
一、多义的概念
现有的纪录片定义五花八门,比如形态学定义、解释学定义、电视节目分类体系定义,大同小异,却又“言不及义”(“言不及义”一词是英国纪录片制作人约翰·格里尔逊(Joh...
5
二、可能的类别
美国埃里克·巴尔诺在《世界纪录电影史》一书中将纪录片分为:预言家、探险家、报道记者、画家、拥护者、喇嘛手、揭发者、诗人、编年史作者、奖励者、观察者、接触者、游击...
6
第二节 中国纪录片的命名过程和称谓变化
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但纪录片称谓的生成过程却是反复、漫长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纪录片在中国的“叫法”不断...
7
一、20世纪80年代几种纪录片称谓的来源
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史上一系列重要的作品中,《话说长江》在片头打出“电视连续节目”的标识,仅仅强调这是一部多集节目;《西藏的诱惑》被称为电视艺术片、电视风...
8
二、纪录片称谓的恢复过程
“纪录片”是文化政治中的重要词汇之一,它的命名涉及到一种社会话语策略,从“纪录片”叫法的复活中就可以佐证。通过“话说系列”的成功,纪录片确认了新的社会角色,其功...
9
三、中外概念的对接与影响
中国纪录片称谓的成因不仅与影片的风格类型、拍摄方式和功能应用等密切相关,西方纪录片的影响也是一部分称谓形成的重要来源。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外纪录片的交流愈...
10
第二章 社会属性、政治化与意识形态特征
纪录片可以组织动员民众、进行社会号召,成为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工具,具有意识形态特征。1965年陈汉元等拍摄的《收租院》,控诉了四川省大邑县地主刘文彩对农民的迫...
11
第一节 政治的“理想之眼”:由维尔托夫说起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电影逐渐成为多个领域的艺术家实现艺术理想的工具,艺术家抛弃了仅仅将摄影机作为技术性消遣的浅薄认识,认识到了电影时空表达的特性以及复杂空间...
12
第二节 社会属性、政治化与意识形态
英国纪录片制片人、导演格里尔逊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带领埃德加·安斯梯(Edgar Anstey)、亚瑟·埃尔顿(Arthur Elton)、巴锡尔·赖特...
13
第三节 政治化与艺术化:以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为例
德国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拍摄的《意志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he Will,1935)、《奥林匹亚》(O...
14
第三章 真实的实践与虚构的意义
真实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东西,发现它非常困难。真实有时比一个细胞、一个分子、一个原子还要小。所以接近真实实在需要大量的努力……[1] ——罗贝尔托·罗塞里尼 我们以...
15
第一节 基于感知的真实与纪实主义
纪录片创作者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各有不同,也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对真实的理解显现为不同的创作意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纪录片无法独立于个体对现实的理解,完全客观的拍摄...
16
第二节 真实的不同实践
1960年代西方纪录片创作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美学流派: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真实电影),秉持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创作理论主张。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主要区别在于:“‘直...
17
一、技术的前提
1.手持摄影机与窄胶片格式 纪录片创作首先带有一定的技术性,虽然数字时代对技术的要求有所缓解。技术的更新直接促进了新的艺术立场。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英国...
18
二、以“观察—旁观”为核心的创作观念
直接电影1950年代发源于美国,按照直接电影代表人物阿尔伯特·梅索斯本人的说法,“Direct Cinema”这个概念最早由电影评论家路易斯·马科热勒斯提出,在...
19
三、以“激发—干预”为核心的创作观念
真理电影(也称作真实电影)来自于法语名称Cinéma vérité,提倡拍摄者主动对事件选择、刺激和诱发,从而探寻事件的因果联系与内涵,提出拍摄者在互动过程中建...
20
四、“新纪录电影”的“杂糅”与“融合”
美国电影研究学者琳达·威廉姆斯在《电影季刊》1993年春季号发表了《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片》一文,关注1970年代开始的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纪录电影...
21
第三节 虚构的意义与真实再现
纪录片以真实/非虚构为核心理念,在寻找真实的表达空间的过程中,虚构手段的合法性不断地受到质疑。同时,有限度的特定的虚构手段又被认为是“创造性”地展示了真实。在不...
22
第四章 纪录片拍摄对象的属性
按照既有而普遍的认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不应该把纪录片的拍摄对象当作演员来看待,《北方纳努克》中的纳努克一家,《推销员》中的推销员保罗,《篮球梦》(Hoop...
23
第一节 寻找拍摄对象
若以单个导演为考察对象,可以发现每个导演的题材选择关系着个人的创作观念和情感偏向。有的导演疏于表达日常琐事,选择题材注重典型性和新闻性,而有的导演则对看似常态却...
24
第二节 拟剧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拟剧理论”(Dramaturgy Theories)给拍摄双方的关系,尤其对于拍摄对象的行为属性,带来了具有参考...
25
第三节 拍摄对象重新塑造角色的形式
纪录片的选题阶段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怎样找到拍摄对象,这是一个简单又首要的问题。拍摄对象的获取方式五花八门,不同拍摄对象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很多选择过程又充满了偶...
26
第四节 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情感关系
故事片里,导演和演员的两者关系中,导演注重权威的树立,往往极力表现出罗素在《权力论》里说的产生权威的杰出品质,即“自信心、迅速决断和采取正确措施的才能”。导演身...
27
第五章 纪录片摄影的行为机制
拍摄是去相遇。你意料之外的,无一非你暗中期待。[1] ——[法]罗贝尔·布烈松 在某种场合下,与其说是剪辑者或导演作出剪辑决定,还不如说是摄像师作出剪辑决定。[...
28
第一节 叙事性构思和即时性
作为故事片摄影师,通常只需要承担造型性思维的任务,即处理构图、光线和色彩等视觉形象元素。编剧和导演则承担着叙事性思维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剧本创作、分镜头和现场调度...
29
第二节 摄影与照明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将照明作用描述为: 灯光是电影的实体。我以前就说过,在电影中,灯光就是意识形态,就是感觉、颜色、色调、深度、气氛,本身也是叙述情节...
30
第三节 摄制组的团队工作与动力学
摄制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关系体系,建立一种良好而积极的团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团队动力(group dynamics)一词是小组工作研究的专业术语,可以将其用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