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以纪录片创作理论、观念和方法为基本内容,主体部分是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纪录片创作》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而写成的。在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纪录片并不存在固定的创作模式,相对于规律性的创作特征,个性化的因素更强。不同的情感、心理、身份和价值观,创作面向会截然不同。本书以纪录片具体的创作行为为中心展开论述,重视创作经过和创作体验所形成的情感、观念与方法,除了纪实纪录片,还涉及文献(汇编)纪录片、口述历史纪录片等不同形态纪录片的创作。不同的纪录片体现出历史、商业、宣传和艺术等多重价值,本书尽可能地涵盖不同的创作观念、美学态度产生的不同的形式、内涵和意义,保持以多元化的创作经验来作为阐发理论的基础。
本书从理论、观念和方法三个层面把握纪录片创作的内涵和现实,以中外纪录片创作发展历程为背景,结合了典型纪录片的个案分析,基本理论包括概念与命名、真实性问题、虚构的意义、意识形态与行动主义、栏目纪录片与纪录片栏目等几个部分,涉及了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叙事时空和视角、道德精神和伦理关系等创作观念的论述,方法上围绕摄影、同期录音、配乐、剪辑等创作核心环节展开。
本书的部分章节先后在《中国电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在此次成书的过程中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删减、改动和修正。
十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和北京电影学院司徒兆敦教授分别于2003年秋季和2004年春季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开设纪录片理论与创作专题课程,正是这两门课程为我打开纪录电影之门。
2005年毕业后,我进入南开大学文学院工作,开始讲授《纪录片创作》等课程,并得以有机会对纪录片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我的博士生导师耿传明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纪录片研究得以持续而专注,而且开阔了研究视野。工作以来,先后获得了陈洪教授、乔以钢教授、沈立岩教授、李瑞山教授、罗振亚教授、刘运峰教授等领导、师长和同事在专业教学、科研和创作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个过程诸位先生也给予了我最大的理解和宽容。
纪录片充满迷人的理想主义魅力,坚韧、安享沉寂又富于牺牲精神,这也是我深爱纪录片之所在。时间是最基本的拍摄对象。一部纪录片可以不断地衍生下去,时间没有结束,纪录片便没有结束。纪录片最大成本也是时间,拍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时间体验。迈过时间,经过长时间地对场景与人的关注后,可以看到世界和生命的流淌,隐蔽时空得以显现。疲倦的人对世界反应冷淡,激越的人对世界反应热烈。某种程度上,作者的认识经验和拍摄内容相一致,影片的内容取决于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纪录片是一段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对拍摄对象的审视,更多的是对自我的审视,甚至包含着一种道德自省。纪录片的道德价值与美学体系关系紧张。人生的悲剧和苦难带来的颤栗,引发了观众道德感的激愤和焦虑。拍摄者面临道德压力,又反对道德绑架。导演给予拍摄对象的是尊严,还是屈辱?人不是天然有一种尊严感吗?不同的价值谱系决定尊严的不同内涵。
摄影机,尤其是小型摄影机,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道德形式。隐蔽,带有激烈的暴力特征。彰显,无法削弱的道德情操。在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中,显示了道德的反向进行,充满情感的侵略、操纵与欺骗,牺牲个人。纪录片对世界和自我提出问题,有着独特的关照指向和价值判定。道德之外,纪录片另一重意义是权力。摄影机的在场,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种权利,激励拍摄者,也激励拍摄对象。纪录片给予作者参与现实的机会,重新书写历史的权力,尽管权力仍然是薄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