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不同实践
2025年09月26日
第二节 真实的不同实践
1960年代西方纪录片创作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美学流派: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真实电影),秉持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创作理论主张。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主要区别在于:“‘直接电影’的记录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处于紧张状态,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鲁什型的真实电影则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直接电影’艺术家不希望出头露面,而‘真实电影’的艺术家往往是公开参加到影片中去的。‘直接电影’的艺术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观者的角色,‘真实电影’艺术家起到的是挑动者的任务。‘直接电影’作者认为事物的真实随时可以收入摄影机,‘真实电影’是以人为的环境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这个论点为依据的。”[10]可见,直接电影是对现实的“描述性理解”,观众需动用自身的阐释程序进行理解。真理电影是对现实的“解释性理解”,创作者往往动机明确,直接对现实结构的意义进行解释。不同的理念取向有着互补的性质,对于真实产生不同的功能意义。
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都宣称自身更加贴近真实,不同创作观念的形成正源于对真实性认识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真实性的结果。同时,两种创作观念却是从同一技术前提中发展而来的,技术对旧有的美学观念体系形成冲击,正是16毫米轻型摄影机的出现以及同期录音技术层面的突破,才使得他们各自的创作主张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