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发展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力挑战,选择新发展路径,强化创新动力,以推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个企业家面前的战略选择。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在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推动下,在社会网络平台不断延伸扩大的条件下,企业家开始全面思考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产品和产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日益强化,任何一个世界性的产品,都很难归于某个企业、某个区域的产出,而往往是世界产品价值链当中的一个零部件组合。因此,企业只能关注自己的产品特色和优势,专注于自己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做自己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在世界价值链形成当中获取自己应有的价值地位,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价值创造。归核化战略,就是回归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业务所产生的一种对于企业非常实用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本质,就是剥离非核心业务,让企业的资源能力集中于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这一战略帮助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继续保持市场持续竞争能力。产品和业务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竞争力的内核,既是产品的利润核心,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归核化战略,一般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就是把企业发展的重心聚焦在核心产品上,强调在产业和产品价值链形成过程中,参与世界分工和协作体系。第二层就是强调企业业务能力必须与企业的核心能力相关性,企业必须把主要资源聚焦到服务贸易业务上,通过擅长的服务贸易参与世界分工和协作体系。按照归核化战略,那些与核心能力没有直接关系的业务,应当剥离出售。相反,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资源,应当兼并,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三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一战略,第一个案例是:部分企业家在企业扩张初期产品多元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对所形成的企业产业群,提出“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战略发展思路。这一战略思路,就是以“试错逼进”的发展路径,寻求到企业最佳的产品、业务和核心竞争力。通常做法是企业先大力发展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扩大多元化,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企业开始寻求对于企业发展最有利的产品、技术和市场,集中于其中少部分产品和技术领域,开展专业化,缩小多元化。这就是“先做加法,后做减法”的企业战略发展的成功案例,也是企业不自觉地实施归核化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第二个案例是:有一手表厂,既生产表芯、表壳,也生产表带,三个中间产品组合在一起,叫手表厂。这样的企业,也是一个全能企业,就是产品零部件和组装全覆盖。事实证明,这样的企业竞争力并不是最强,往往有些中间产品,利润率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例如手表的表壳、表带,在规模不达量的情况下,利润率通常偏低。企业家就在思考:为什么不把利润率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零部件产品,送给其他企业外包?例如上述手表厂,表芯生产具有专利技术,模仿难,利润率高,企业有竞争能力。表芯产品可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企业的核心产品。而其他的产品,如表带、表壳,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完全可以由其他企业外包生产。这也是企业归核化战略中产品外包的实际案例。第三个案例是:我曾参访过这样一个企业,企业承担国外银行保险业大数据后台加工整理。国外企业下班时,将各种杂乱的数据打包,交给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由于时间差,中国企业正好上班,完成这些数据的加工整理和表格化。下班时再发回给国外的发包企业,国外企业正好上班,使用整理好的后台数据服务顾客,效率最佳。两者各得其所,合作共赢,既解决了区域时间差和工作效率问题,也提高了服务质量,还解决了区域间、国际间劳动力成本的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国际间企业服务外包合作成功案例。通过这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理解企业发展中实施归核化战略,是分工协作的需要,是合作共赢的需要,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通过向核心业务的回归和集中资源,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形成当中占有企业独特的位置。

归核化战略,又称企业外包战略,英文译为“outsourcing”,就是讲企业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和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发包企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服务外包,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将包括企业的信息化、财务金融管理、数据资源的研发、云存储云计算等多项业务发包出去,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外包战略,不仅在制造业,而且在服务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外包战略出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从产品到服务,从国内到国际,从硬件服务到软件服务,从实体服务到云服务。本书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聚焦于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行为、动力机制、重点因素、评价体系、绩效影响以及具体案例研究。

本书的研究第一聚焦点是国际化。经济学的原理证明,一国的生产要素,必须在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开放的条件下,实行有效的交换。通过市场导向的全球化资源配置,就是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在更大的平台上,优化配置,以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让企业成本得以降低,并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以价廉物美的产品,增加全球消费者福利,以就业创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扶贫的效果。不论是绝对利益比较,还是相对利益的比较,都足以证明国际化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开放是大势所趋,世界潮流。合作是市场经济规律,是全球流通产品价值链内在联系的要求。竞争是市场机制助推企业发展的原始推动力,是公平机制有效落实的社会条件。当前出现的一些逆全球化思潮和反全球化的行为举措,都不足以诋毁国际化所带来的全球市场繁荣和区域发展。国际化是历史潮流,是经济发展大趋势。自主、创新、包容、开放的市场化,必须打破传统单一模式的市场导向的全球化,以综合国力发展为导向,强调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兼顾效率与公平,积极探索出一条新型全球化模式。新型国际化,也是经济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思想基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导下,坚持互利、合作、共赢,将全球化上升到新的高度,推动开放、互惠、包容、协调的新全球化格局。全世界各国企业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这是世界繁荣的必由之路。本书就是在国际服务外包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各尽所能,走出一条服务外包企业创新之路。

本书研究的第二聚焦点是服务外包。从产品到服务,从技术到管理,从硬件到软件,外包战略正在全面延伸。聚焦服务外包,更多的是从服务贸易角度思考企业创新和发展问题。服务外包是企业外包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接包国,仅次于印度。服务外包凭借其接包国投资环境改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比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三大优势获得发展,加上全球不断增长的服务外包市场总额,可以预测中国服务外包业务量将不断提升,不久可能成为全球服务外包的最大接包国。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服务外包的接包量取决于:第一,该国的投资发展环境,服务质量是影响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该国人力资本的水平和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水平。第二,劳动力成本的比较,当一国劳动力成本处于较低水平时,接包竞争力处于优势地位。第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平。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包括电信设施,网络软件以及数字化软件处理技术,其繁荣和发展,是离岸服务外包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通信技术普及和全球宽带技术的发展,加上电子商务已经全球化的生产和服务体系的连接和平台化,服务外包接包国必然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第四,服务贸易的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对一个国家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中国实施服务贸易自由化,改革进程较快,开放力度大,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在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旅游、交通、教育等多领域承诺服务贸易进一步开放,修改了一系列法规,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加大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机会。第五,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对一国离岸服务外包接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如果对知识产权保护有力,就会增加其市场竞争力。随着中国服务贸易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就会进一步提高我国服务外包接包业务总量。第六,服务外包的桥梁是语言文化。目前在世界服务外包语言中、英语还占有主导地位。良好英语水平的国家,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会明显提高。有效的语言沟通,成为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支撑工具。此外,还有信息安全保护,也会促进服务外包接包总量的提升。加强各国的信息安全,无论是对商业秘密还是公司利益的保护,都会显著提升一个国家服务外包的接包量。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平台不断扩大,中国服务外包企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发展格局,应不断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企业间新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服务外包业务将逐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在产业咨询、软件开发、系统设计、金融服务、大数据服务、云计算、云存储,通信服务外包等高端领域,将不断得到新的发展。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不断完善上述国际化服务外包的环境,将会大大提升中国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地位,全面提升中国参与国际服务外包的能力,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研究的第三聚焦点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本。按照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观点,创新就是顾客价值最大化和顾客的满意度的实现。从需求侧道理来看,企业每一次创新,都是消费权利的张扬,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还有服务创新。在理念创新的指导下,企业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近年来商业模式创新风起云涌。企业管理曾更多地关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升级换代,而现代企业管理,更多地关注于企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消费者价值创造、市场的创造性破坏。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创新方兴未艾。在服务外包创新体系中,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特别是系统创新、协同创新。本书将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界定为:对服务外包业务各创新要素创造性集成和融合的能力。本书将服务外包创新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系统创新能力和流程创新能力五个维度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评价体系。本书研究发现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是包括产品、流程、管理和技术四个方面的结合,构成理想的分析模型。本书提出从发包方和承包方不同角度探讨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机制,十分有价值。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本研究基于横截面数据,从承包方和发包方不同角度探讨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在服务外包业中,对于承包企业而言,可以在向发包方提供服务的同时,学习和积累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不仅仅关注企业内部的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而且从知识传授角度提升学习能力,在动机、能力、机会方面进行知识转移。和发包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包方的参与和发包方的创新要求,都会通过深入互动促使双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对于知识传授方来说,传授的动机、传授能力和传授机会相互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发包方创新能力的积累。承包企业也有意寻求和选择有能力、有动机、有机会传授知识的发包企业,建立一系列创新机制和文化,在学习中寻求外部创新机会,提升企业自身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本书研究服务外包的基础理论,服务外包的构成要素,服务外包创新诉求以及创新要素的分解。利用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实证分析,也利用企业服务外包的成功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是一本系统阐述服务外包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著作。通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完成了本项研究的全部内容,并顺利结项。这是一个中国服务外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国际化服务外包创新领域的研究空白。从服务外包理论层面上讲,本书积极构建理论模型,探索创新要素,为企业发展国际化服务外包提供理论架构和知识基础。从服务外包的实践层面上讲,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和服务外包创新要素的分解,为企业参与国际服务外包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经验和智慧。相信本书出版对服务外包企业持续创新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一份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和王永贵教授领衔,加上我们指导的博士生一起共同努力完成了这一著作。希望读者从中理解和学会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服务外包的能力,创新服务外包的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出企业家们的积极作用。

谨以此书献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70华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施建军教授

2021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