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景观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设计者头脑中事先预设的优美环境的建构过程。作为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的普通人,环境之审美由于这种融合性而难以形成。但作为职业环境设计者则不同,既要在环境中亲历感受也要将自己置身环境之外审视环境,在吸收、批判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自己对环境的鉴赏能力和对优美环境的建构能力。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以自身思维为主线,通过“外在叙事”与“心灵抒情”帮助阅读者建构起完整的逻辑关系,并最终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意义。环境的设计和建构道理亦如此。文学作品的语言越洗练和抽象,其中的含义反而越深厚。在这方面,诗和景观设计具有相同的本源。可以说景观即是环境中的“诗”。在创作的本源上,诗人在文中用众所周知的字和词来建构了宏阔或婉转的文义,景观设计者用自然世界中最质朴的沙砾、岩石、树木、土壤、流水等材料,营造原莽大地上的深沉景象。这些营造的手段就如同天地之间的诗意环境,虽用司空见惯的语言构建而成,然其意境却远高于普通环境。要做到这一点,景观的“意义建构”是设计者考虑的第一要务,也是景观营造行动的重要目标。有了目标,才能选择某一种实现目标的路径。这条路径也可以被理解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在景观设计中,所有环境元素都会对构建环境意义起到一定的作用,区别只不过是作用的大与小以及正与反。与文学作品所不同的是景观未必要建构和表达意义并非一定是一种思想或情感。现实中,越是公共景观就越具有模糊性和可以多解性的特点,人们喜欢在景观环境中往往并非因为景观的叙事性(如果有),他们大多只是在意景观环境能够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行为支撑,而从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特征看,使用环境的人也是构成环境的元素之一,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行为方式来与景观一起构建意义,有时,环境只是一个舞台。
大部分情况下景观设计可能走入一个误区,例如必须要有逻辑性,必须要有含义甚至表达一种思想。主题性公园自不必谈,这些是基本要求,而对于那些街头公园、住宅绿地、道路绿化等就未必一定要有这类要求,模糊性和多解性反而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适应不同人群的公众环境。
站在设计批评的角度看,景观设计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多半是出在设计者本身的。设计者在创作中所建构的意义能否被使用者所理解?笔者认为首先设计者必须充分理解使用者,有时所谓“词不达意”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建构者和接受者的文化差异,而非建构本身的技术问题。特定环境为特定人群建构,意义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而公共环境为大众设计其意义的指向性未必要明确。缺少必要的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思考而盲目推出的作品其实是很危险的,它的危害性并非作品本身的优劣所带给设计者的名誉损失,它甚至会对社会环境造成破坏。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看看那些很快沦落为新“城中村”的拆迁小区,哪一个不是设计者设计出来的?因此,环境设计不同于产品设计或视觉传达设计,设计作品本身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设计者需通过其作品来体现这种使命感。
本书当中的每一个景观设计项目,因为倾注了感情,对于笔者来说都是心血之作,但未必是完美的。它们之中蕴含着设计的思考,思路历程以及对项目的认知和反思等。之所以称为“景观中的设计”,其实是对十多年来诸多设计项目中思路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如何设计了景观?过程中有怎样的思考?从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在此与大家分享,也期望得到大家指正。
十余年的景观设计历程,首先要感谢给我们信任和机会的朋友们,是你们的信任让我们具有了神圣的使命感。其次要感谢参与项目的鲁海峰教授、高明教授、杜军教授、刘剑伟教授、程歌老师、冯亚星老师、冯迪老师以及我的研究生们,他们付出了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所有的项目都包含和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最后要感谢中国纺织出版社的支持,最终使得此书可以成功付梓。
是为序。

2019年11月于苏州独墅湖畔简竹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