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路——青海坎布拉景区景观游步道设计
这个案例是位于青海坎布拉景区从李家峡水库码头朝向宗喀巴铜像的1400米长的步道,景区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中心完成,该道路平均海拔在2900米,氧气稀薄且紫外线强。笔者第一次进入青海境内,在这之前对青海的认识仅停留在青海湖、三江之源、塔尔寺、牦牛、青稞酒等零星的印记中。在飞机即将降落时,真切地看到了青藏高原的面貌,感觉到磅礴苍茫和了无生机。到机场接我们的司机是一位藏族小伙,但普通话讲得不错。我们被安排在县城边村庄中的一个藏族农家乐入住。也许是业主的刻意安排,房间内几乎是全部原木装饰并且是睡在炕上,厕所却在院子里,夏季的夜也是非常凉爽的。村边的小河清澈见底,据当地人讲这也算是黄河的源头,到过几次济南的黄河边,看到犹如泥汤状的河水真不敢想象,从每一个清澈的源头汇聚而成的黄河究竟将多少泥沙带入了渤海。据说受长江、淮河携带泥沙的影响,自唐朝以来,盐城地区沿海东部海岸线每年东移。位于东台境内的著名东海森林公园就是20世纪60~70年代在冲积的盐碱滩涂上建设起来的,现在该森林公园已成为受人欢迎的景区。
青海的夜晚要比东部地区晚来两个小时,直到晚上九点天才慢慢黑下来,到坎布拉景区的道路并不遥远,仅40多公里,但多为山路,尽管已是7月份,但地里的油菜花并没有完全盛开。沿途很多藏族风格的民居,这也是笔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藏族文化,总体感觉就是离天空很近。我们的设计任务是将乘游船到李家峡水库岸边的游客用一条朝圣之路引到宗喀巴圣像朝拜。为此,我们还专门走访了景区边朝圣者居住的村落。当选中岸边的登陆点后,我们只是知道起点和终点,但路怎么走完全没有概念。中规院的设计师带来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手持卫星定位仪,但面对地形复杂的现场也一筹莫展,最后大家商量采用最有效但最笨的办法,那就是自己踏出一条路来。在景观设计项目中,这可以说是最简单的设计方法,但也是最艰苦的设计,尤其在高海拔地区登山并非想象得那么简单,体力消耗极大,行进的路线被大致记录在1:2000的地形图上,将拐点和节点的坐标数据标注在图上。部分道路利用了山羊和牧羊人踩出的小路,但大部分是要靠行进过程中定位。为了找到最适合的道路,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在不破坏整体环境的前提下为坎布拉景区增加亮点,开始所制定的目标就是功能延展型,不仅是通行功能,而且道路本身也要成为一道风景并同时是观景的最佳处。本着这样的原则,行进路线中有可能的观景平台都被充分利用,做成休息平台、横向或纵向的转折平台以及厕所等。这些平台本身是观景的场所,从远处对其瞭望时,它们本身也能成为景观元素。行进路线中不可避免地要跨过沟谷,道路十分艰险。这个过程中还丢失了卫星定位仪,找寻的过程充满艰辛,大自然很快将你的痕迹抹平,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所有的行进路线和所有节点都要一一标注在图纸中,而步道的形式以及藏传佛教文化如何融入到道路环境中去也是重要思考的问题。在田野边,藏民为了防止牛进入农田啃食庄稼而随意搭起的护栏,典型的西北干打垒土墙和建筑符号都深深打动了我们,最后这些元素都成为道路中的景观符号。在藏区随处可见喇嘛堆、白塔等祭拜的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新的环境中来。

俯瞰朝圣之路

坎布拉景区观景平台之一

坎布拉景区观景平台之二

坎布拉景区观景平台之三

坎布拉景区洗手间与观景平台

坎布拉景区观景平台兼休息凉亭

坎布拉景区钢索吊桥(远景)

坎布拉景区钢索吊桥(近景)

朝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