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酒之惑
第九章 酒之惑
中华民族先民崇奉的圣贤都不可避免地担负着解决肚皮问题的重任。传说中的第一位圣人“有巢氏”曾教人“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三坟书》);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韩非子·五蠹》),是中国熟食的祖师爷;伏羲氏“结网罟以教渔佃”,“养牺牲以充庖厨”(司马贞《三皇本纪》),是渔业、畜牧业的创始人;神农氏不但尝百草,而且“始教民播种五谷”(《淮南子》),创立了农业;轩辕黄帝则“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古史考》),“作灶, 死为灶神”(《淮南子》);后稷似乎是位农艺师,以“教民稼穑”著称于世。
当然,这些成果未必都是他们亲手所为,但在他们治下能出现这些成就,也是了不起的政绩了。但是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比如前文说到的仪狄、杜康,非但没有享有这种荣誉,反而成为有争议的人物。仪狄的性别身份有争议,“女儿说”大概承认酿造“旨酒”是需要女孩儿的聪明灵秀的;“臣下说”则把仪狄视为“后世佞臣之首”。《战国策·魏策二》的说法是:“昔者帝女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亡其国者。’”这都说明,酒从发明伊始,就是一个两难的话题。对于酒,人们总是既恨又爱,真是“斩不断,理还乱”……
饮酒是世界性的消费现象。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把原始文明分为两大类:“酒神性的”和“日神性的”,认为在“酒神性的”文明中,“人们用喝发了酵的仙人掌果汁的办法,在礼仪上获得那种对他们说来是最有宗教意义的受恩宠状态。……在他们的习惯做法和他们的诗歌中,喝醉酒和宗教信仰是同义词。喝醉酒能把那种朦胧的梦幻和明察洞见混而为一。它使整个部落感到一种和宗教信仰相关的兴奋。”

浮雕:酒神狄俄尼索斯出现在宴会上
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就兼着“欢乐之神”的角色,他不但乘兽车周游了地中海各地以及两河流域和印度,传授酿制葡萄酒的方法,还因此掀起了一股对他的狂热崇拜风潮,以至形成了全国性的宗教。也许这正是西方宗教中天主教以酗酒著称的源头。现在西方种种历史悠久的名酿佳制,大多初始于修道院。
正是为了矫正西欧中世纪以来的酗酒之风,马丁·路德新教革命之后,清教徒发动了声势浩大、持续日久的“禁酒”运动,在美国还著为严令,一直延续到本世纪。据说黑手党登陆美洲,酿贩私酒就是其起家本领之一。
当然,有些宗教如伊斯兰教、摩门教(正确名称应为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等信徒,由于信仰原因,一开始便对饮酒设有严格的禁令。
说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时,诸多清规戒律里,酒也是突出的一种,十戒里有它,简化为五戒了,仍然有它。如鲁智深在五台山受戒时,智真长老所授“一不要杀生,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鲁智深做不到第四条,熬了几天,“口里淡出鸟来”,结果“醉打山门”,被遣往汴梁大相国寺。又因为野猪林救林冲,得罪了高俅,与杨志在二龙山落草,最后上了梁山,总算过上了“大块吃肉,大碗筛酒”的日子,好不痛快!但据智真长老的预言,他还是成了正果,修为在当时诸僧之上。后来中国化的佛教,对酒似乎也有变通之说,一则是济癫式“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禅宗说法,一则是把酒称为“般若汤”之类自欺欺人的说法,般若汤是佛教称呼酒的隐语。因为佛门弟子要戒食酒肉,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却把持不住,为了吃后对佛祖有个交代,求得心安理得,于是就有了这类名词的问世,如“钻篱菜”(鸡)、“水梭花”(鱼)等。
酒在人类历史和人们生活中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多少事情在酒的作用下,变得回肠荡气,或者情深意长,或者阴森诡诈。
酒,是未经魔法学校培训的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美女,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邪恶膨胀,为所欲为,干出令人咋舌的罪恶勾当……
酒,是乱世英雄桃园结义的山盟海誓,是宫廷斗争里的鸩毒工具,是枭雄会面暗藏杀机的刀光剑影,是智慧与阴谋冲撞的绝妙媒介,是才华横溢者的狂吟乱涂,是哀伤江山社稷的新亭之泪,是送人赴征的慷慨高歌,是欢庆胜利的盛开奇葩,是结俪良人的“红豆”(语出王维),是驱愁消忧的活色生香,是勾情引欲的浅斟低吟,是驱除疾病的白玉柔荑……
酒是仙液,酒是琼浆,酒是甘露。酒是忘忧物,酒是勾诗虫,酒是和合神,酒是色媒人,酒是般若汤,酒是养生主,酒是齐物论……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恶人,“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这里提到的“三凶”,包括“丑类恶物,顽嚣不友”的“浑敦”、“毁信废忠,崇饰恶言”的“穷奇”和“告之则顽,舍之则嚚 ”的“梼杌”。这四个家伙作恶为害的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来头都特别的大。据说“浑敦”为黄帝之后,穷奇为“少昊”之后,梼杌为“颛顼”之后,就“饕餮”身世差点,算不上金枝玉叶,但祖上也当过黄帝的近臣。
这四人一块闹腾,照说也够当时领导人犯愁的。有人发问了,这位领导是哪位?您可问着了,这位领导还真是个人物,单名一字,曰“尧”,但是具体作纪检司法,办案执行工作的则另有一位,也单讳一字,叫“舜”。他先开门礼贤,提拔正人君子,然后公布“四凶”罪状,幸运的是他们还罪不及死,所以判处“投诸四裔”,流放到极边荒凉之地,“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推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这段故事并非在下杜撰,而是出于儒典正经,这就是《左传·文公十八年》,太史公著《史记》也沿用了这个说法。
顺便一说,今人有以“美食家”自诩为“老饕”而洋洋自得者,殊不知晋人杜预注解这段话,是以“贪财为饕,贪食为餮”的。殷周时代的青铜食器上常常铸刻着一个有头无身的怪物,传说这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家伙、古代四凶之一,我们祖先把它叫作“饕餮”。把它铸在食器上,是告诫人们切勿贪婪的意思。可能美味佳肴诱惑力太大,自从苏东坡作《老饕赋》用错了典,以讹传讹以后,后世的人竟断章取义,把它变成了吃的标志,而 “老饕”也成了贪官的别称。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吃大概是生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任何形式的浪费都是一种恶德,所以商纣王“酒池肉林”的高消费,使他成为周武王革命“吊民伐罪”的对象。西方人则把类似的东西叫作 Greedy gut,就是“贪吃星”。
中国人自古即强调饮酒需遵守礼仪,然而,许多东西都是仅仅写在纸上,或者欺骗麻木一下老百姓,统治者往往自己就不会严格遵守。汉唐以降,许多好酒的帝王如汉平帝刘衎、唐明皇李隆基等,从表面上讲这套东西,实际上在内宫饮酒,绝对不会受此约束的。而且三杯的数量似乎确实也少了一点,所以我们看《史记》《汉书》《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就会发现汉朝和宋朝的皇帝在举行酒宴时,正式的行酒数已经不是三杯而是九杯了(就是上述叔孙通的行法酒,也是“觞九行”才罢酒的)。至于非宴会场合,更是除了不会喝的,没人会管他什么三杯不三杯的。
史料记载,明宣宗朱瞻基鉴于官员们“沉湎终日,怠废政事”,怒而罢了一批官员,然后又亲笔写了一道《酒论》,呼吁官员要以身作则,节制饮酒。明人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九这样记载:
宣德时,郎官御史以酣酒相继败,宣宗乃作《酒谕》,其文曰:“天生谷麦黍稷所以养人,人以曲糵投之为酒……《书》秔鬯二卣曰明禋,《诗》既载‘清酤赍我,思成以享’,祀神明也。‘厥父母庆,洗腆致用酒’,以事亲也。‘岂乐饮酒’,以燕臣下也。‘酒醴唯醹,酌以大斗’,‘酾酒有衍,笾豆有践’,燕父兄及朋友故旧也。皆用之大者,酒曷可废乎?而后世耽嗜于酒,大者亡国丧身,小者败德废事,酒其可有乎?自大禹疏仪狄戒甘酒,成汤至帝乙罔敢崇饮。文王武王戒臣下曰:‘无彝酒’,曰‘德将无醉’,曰‘刚制于酒’,孔子言‘不为酒困’,又礼有一献百拜。然则酒曷为不可有哉?夫非酒无以成礼,非酒无以合欢,惟谨圣人之戒而礼之率焉,庶乎其可也。”
这大概是五千年历史上,最高统治者首次亲自撰文以警告官员们要明白自己的身份,要明白酒的正确用途,强调一定要饮而有礼。虽然讲的还是那些陈词滥调,但已公开承认酒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不可能完全禁止的,实际上是宣告了历代禁酒的失败。所以,这篇文章再也没有了《酒诰》上那些恶狠狠的威胁词语,只能呼吁官员们一定要用圣人的教训约束自己。而这种呼吁,令人感到近乎乞求,显示了统治者的无奈。
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总结:王朝败于酗酒,提出饮酒要限制的主张。春秋时期,孔子对饮酒有了鲜明的个人见解——“饮酒以不醉为度”,“惟酒无量,不及乱”。当时的“君子”对饮酒的态度是“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这里的“淫”是指饮酒过量。
为了引导人们崇尚酒德,古人还专门制定“酒礼”,《礼记·乐记》中说道:“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说的是在烦冗的礼仪中,采取延长每喝一盅酒的时间来防止酒祸。当时饮酒之礼规定具体,能饮酒的人,可以饮;不能饮酒的人,可以不饮,绝不可以强灌,要做到不沉不湎,饮而成欢,不生是非。更有趣的是在酒席上,为防止有人不遵酒德,还采取处罚的手段,如果有谁喝醉出言不逊,或随意骂人,失态损德,就罚他上缴无角的羚羊。就连饮酒器也在警示人们节制饮酒,如用来罚酒的斗制作成人形,意在提醒酒友不要重蹈国君酗酒而亡国之后尘。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提出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警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
为了强化酒德,周代曾专门设置一种叫“萍氏”的官职,督察提醒人们饮酒须谨慎有节制。另外,古人反对在夜间饮酒,明代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前秦苻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苻坚与大臣们终日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诫的《酒德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以前人酗酒亡国之例警训苻坚,使之反省而接受这一劝谏。对一些执迷不悟的酒徒,古人习惯以形象实例规劝从酒德。元朝名相耶律楚材一天指着酒槽对酗酒无度的元太宗窝阔台说:“这是铁器,都被酒腐蚀得这个样子,更何况人的五脏?”
此事见于《元史·耶律楚材传》:
帝素嗜酒,日与大臣酣饮,楚材屡谏,不听,乃持酒槽铁口进曰:“曲糵能腐物,铁尚如此,况五脏乎!”帝悟,语近臣曰:“汝曹爱君忧国之心,岂有如吾图撒合里者耶?”赏以金帛,敕近臣日进酒三钟而止。
吾图撒合里,据说是蒙古语长髯人的意思。史载,耶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元太祖成吉思汗对他很欣赏,叫他“吾图撒合里”。耶律楚材反对的是酗酒,而非饮酒甚至醉酒。《元史》有这样一条记载:
楚材尝与诸王宴,醉卧车中,帝临平野见之,直幸其营,登车,手撼之。楚材熟睡未醒,方怒其扰己,忽开目视,始知帝至,惊起谢,帝曰:“有酒独醉,不与朕同乐耶?”笑而去。楚材不及冠带,驰诣行宫,帝为置酒,极欢而罢。
其中的“帝”应为元太宗窝阔台。君臣能够如此融洽,却也难得,尽显游牧民族的坦诚朴实。
从医家的角度来说,也极力提倡酒德。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文:“饮酒过多,丧身之源”,明朝李时珍也说:“过饮不节,杀人顷刻”。显然医学是从保健角度看待酒德的。许多医学史书中记载酒和医学的密切关系。我国最古老的医学著作《内经》就记载了“汤液醪醴论”的专章。“醪醴”就是治病的药酒,东汉名医华佗在其《中藏经》中载有“延寿酒方”,即以黄精、苍术、天门冬、枸杞等制成补酒,用以延年益寿。医学家对酒的评价,如《养生要集》说,酒者“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也谈到酒的喝法与养生的关系:
这里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宝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宝玉笑道:“这个须得就酒才好。”薛姨妈便令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嬷嬷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央道:“妈妈,我只喝一盅。”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姨太太不知道,他性子又可恶,吃了酒更弄性。有一日老太太高兴了,又尽着他吃,什么日子又不许他吃,何苦我白赔在里面。”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一面令小丫鬟:“来,让你奶奶们去,也吃杯搪搪雪气。”那李嬷嬷听如此说,只得和众人去吃些酒水。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颭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 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禁酒不光是古代,现代也有;不光是中国,外国也有。俄罗斯历史上就曾多次禁酒,又多次无奈撤禁。近人梁实秋先生有一篇散文叫《饮酒》,其中写到美国的禁酒:
酒很难禁绝,美国一九二○年起实施酒禁,雷厉风行,依然到处都有酒喝。当时笔者道出纽约,有一天友人邀我食于某中国餐馆,入门直趋后室,索五加皮,开怀畅饮。忽警察闯入,友人止予勿惊。这位警察徐徐就座,解手枪,锵然置于桌上,索五加皮独酌,不久即伏案酣睡。一九三三年酒禁废,直如一场儿戏。民之所好,非政令所能强制。
与有些国家经常颁布宪法,推倒重来不同,美国宪法自1776 年颁布以来,都是以修正案的方式进行微调。1920 年的第18 条修正案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1000 美元及监禁半年。1933 年,美国国会通过第21 条宪法修正案以取消禁酒之第18 条修正案。确实,酒禁不得民心,真如一场儿戏啊!
酒这东西,历来被人们毁誉得最多。爱之者恨不能与其俱生,恨之者恨不得使其即死,当然,也有初饮时恨不能与其俱生,大醉后恨不得令其即死的。不算天生的禁酒主义者,究其恨的缘由,不外乎“伤身”与“误事”二途;而爱之者则必以“助兴”与“促交”为辩。
这种争论持续了数千年,至今仍未见分晓。